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这路风尘》读书笔记

2025-01-20 10:44:36  本文已影响人 

 《这路风尘》读书笔记

     秦棉杰先生创作的长篇小说《这路风尘》,我用整整八天时间,读了二遍。

       走进《这路风尘》,以往关于乡村生活的记忆开始奔涌,恍如昨日。

      这不是一本一般意义上的乡村小说,它没有故弄玄虚或耸人听闻的描写,则是在平和的姿态中回望故乡的人和事。村里村外,家长里短,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言之有物,意趣横生地拆射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乡村生活的影子。

       我出生农村,在农村读完小学、中学,与作者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甚至是沿着同一个道走进城市。读《这路风尘》,感觉这本书的内涵与历史同步,与时代同行,具有金属般的延展性,并包容着经历、体验、印证和补充,读来如同心跳,如同呼吸,乃至血肉一般融入我的灵魂。

       与其他同类型的乡土文学作品相比,《这路风尘》并非单纯对乡村生活和田园风景的留恋与怀旧,也不是《借山而居》之类城市人,想象中田园生活的游记式描写。更不是我们当下为打造乡村旅游,人去屋空、徒有风景不见人际关系的空洞乡村。
       《这路风尘》以八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为主线,用讲故事的方式,饱蘸着浓郁的乡情,对乡村里发生的故事,进行了结网一样细密的打捞。其文风幽默风趣,兼具野性和放诞之美。

     《这路风尘》寄托了作者对乡村生活非常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几乎很可能影响了作者的一生,包括一生很难改变的性格。这种情感不能简单地用环境,命运和爱恨来概括。乡村是熟人社会,无隐私社会,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则和交往法则,存在着太多的攀比和虚荣。生长在乡村80后,几乎在刚刚懂事的时候,就被父母灌输了通过读书离开乡村的理想。他们读书、奋斗、挣扎,目的无非是为了出人头地,走向城市。
        可是,当他们上学、长大,创业,离开乡村,走进城市,并最终在城市工作、定居,却发觉,城市并非是想象中的那样美好。乡村,也不可能再回归,他们成了乡村最熟悉的陌生人。

        正是基于这种复杂的情感,作者的创作冲动是真实的、而非矫饰的书写。他将对乡村生活的怀念,以及在其中挣扎奋斗的艰苦与伤痕,一一写入其中。将《这路风尘》赋予了书名。秦棉杰的文字是少有的个人写作范式,此书切口独特,文字通透,叙述冷静有力,写出了乡村热情背后的冷寂,温情背后的心机,算计背后的苍茫,若非对世道人心有透彻的观察和思考,是很难抵达如此了悟之境。

        本书是一种回放的打量,也是一种自由的心灵书写。它拨开多年的尘土,把我们很多想要忘记的东西重新展现出来,又多姿多彩起来。复活的不仅是记忆,还有情绪和感觉……

         这是一本有温度的书。它的温度不仅仅是来自作者的叙述方式,而是源自作者对以往与当下的关注与反思,源自作者对故乡的虔诚与热爱。不论是渺小还是博大,不论是赞美还是诋毁,作者都不是在空谈,而是用幽默、风趣的描写,一层一层揭开乡村的面纱,看清其间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我们在城市小区中,即便是同住一个单元,可以跟邻居永不来往。但是在乡村,不可能这样,处处隔墙有耳,人与人,邻和邻,彼此都熟知一切,甚至在计划生育时代,连女人的大姨妈周期,妇女主任都能掌握。上学的情况,考试的成绩、甚至老师的一次训斥,遭父母一顿打骂,都被人熟知,遭村邻围观。乡村孩子的生命力,要比城市里的孩子,顽强得多,他们像山洼里的野草,不被人珍视,没有人关注。读《这路风尘》你会不自觉地被作者深沉而浓烈的情绪感染,在故乡的人事与纷扰中穿越,感受着乡村的悲喜,也感受着文字的光芒。

        这是一本有品质的书。循着作者的笔触,我们可以打量出《这路风尘》的语言色调,采用了与复杂情感相反的幽默、风趣的感性描写,避免了词汇生硬的堆砌,从而让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得以自然延伸。这是一种冒险,因为如果因笔力不够而表达不清,会让读者以为你并未进入乡村生活内核,缺乏冷静所具有的思考深度,只是在单纯展示表层的粗俗写生。例如第一章节,描写因为一只公鸡无故死在鸡圈,黄立英见状立即气势汹汹开始骂街:“奶奶的,哪个偷人养的东西,把我们家鸡子药死了,我们家鸡子啄他家小孩眼珠子,还是喝他家小孩血的啊?孬种东西,下回我要知道是谁药的,把他手给剁了。”第六章节,描写老李家承包小站几百亩果林,若是哪家孩子敢来偷摘果子,被老李逮到,不仅要照价赔,还要遭受训斥和暴打。刘二家红中、发财俩兄弟就为偷摘桃子被逮住,付出了皮肉之痛和声誉损失。书中大胆接纳生活中的粗鄙的另外一面,这无疑为人们洞悉这个群体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丰富的文学范本。作者将一切来自村民的争吵、偷盗、折磨、小心眼,都视之为正常。怀着对生活的热爱,回望乡村里的家风、习俗、礼仪、建筑风貌,那里正是我们遗失了的真实形象和原生态生活。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征。许多年后,回过头来对这些“特征”重新认知,却发现那些常见的而容易被忽视的情景,是我们不能割舍、牵肠挂肚的乡愁。

        这是一本有故事的书。无论你熟悉或不熟悉乡村生活,只要你捧读过这本书,你就会被书中描写的乡村故事,诸如喜丧、分家、骂街、偷情、说媒、赶集等丰厚、鲜活的场景、情节、人物所吸引。

        作者着重围绕黑皮、陈龙,李刚三个孩子的成长过程和经历展开情节。也同时出现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如红中、发财、蒋建磊、小丫、红娟、仙红、小青、小花、小辉、红艳、林巧巧以及陈三强与张玉梅夫妇,刘大有与黄立英夫妇,陆必贵与万巧萍夫妇,吴长年与徐金花夫妇。还有村上“执事”陈国柱。我相信现实中他们都是真实存在的,他们都是乡村人物的代表。几乎每一个村子里,都必然有一个风情万种的“仙红”,和不到最后不嫁的老姑娘“红娟”,这些,看似作者记忆中的个体,但实际上也是所有乡村中人的典型。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作者笔下的乡村人物,都是有各式缺陷的,而非一般城市读者想象中的憨厚质朴的农民形象。作者试图还原真正的乡村人,他们有接近泥土和庄稼的善良与朴质,也同时具备一切人性中的自私、算计、狡猾和小奸小坏。也恰恰因为如此,乡村才有故事,才有烟火;就像墙头的麻雀,偷食院子里的粮食,可是,却也给庭院带来了雀跃的动感和生命气息。

  这是一本有风格的书。而今,少有令人读着读着会心一笑或心里“咔噔”一下的书了。《这路风尘》恰是例外。《这路风尘》共有24个章节,339页,计35万字,从1987-2009年,跨度整整22年。这22年涵盖了乡村改革开放的林林总总和方方面面发生的故事。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是对80后人生命运,影响最为深刻的年代,作者通过对三个家庭看似分散又相互关联的描写,把山洼村乡邻的生活,完整、全面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这路风尘》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桥、流水、人家”的风景描摹,而是写活生生的、喧哗的、甚至鸡飞狗跳的乡村琐碎。正是这样,作者笔下,那些看似粗野的、实则如野草一样茂盛顽强的生活片段,勾连起一个真实的乡村。白日所有的喧嚣、争执和烦恼,在繁星闪烁的夜空之下,聚集纳凉房屋平顶,在席地而卧呼噜声里,都可以得以抚慰,继而云开雾散。而这,恰恰是城市人生活中所欠缺的。所以,在粗鄙表象掩饰下,作者对书中所塑造的人物充满了同情,也由此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这路风尘》的写作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要完整展示那个年代的乡村生活面貌,需要回到二十多年前,回到未曾发生太大变化的原汁原味的上个世纪。当下这个时代,大批农民进城打工,乡村慢慢只剩下老人和孩子,乡村也开始向城镇化转变,这种乡村现状,已经无法还原我们理想中的乡村生活的样貌,从而让读者生出对于真正乡村生活的留恋和珍惜,并反思我们当下的城镇化进程,和对于自然生态的破坏。童年,无疑是最应该留在自然之中的,而乡村生活,又是与自然连接最为密切的一环。《这路风尘》让我们的后代,看到未来大量消失的自然村的生活原貌是怎样的。它所具有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不言而喻。

 《这路风尘》出版问世,引发了读者踊跃购买。在结束这篇读后感写作之际,我与本书作者有过一次交流,我发现,秦棉杰先生关于乡村的灵感,不但没有变少,反而更为茂盛。坐实传闻,作者近期在写一篇一万多字的短篇小说《燕子飞回来了》,讲的是一个叫燕子的苏北农村姑娘到南方打工,因当时年幼无知,稀里糊涂与当地一个二混子谈起了恋爱,并执意嫁给他。后来由于经历坎坷,生活失意,在孩子成年后决定与丈夫离婚,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重新开始新的人生。在家乡她找到当年的初恋,只可惜初恋也早已结婚生子,但碰巧的是,她没想到初恋还有个双胞胎哥哥因为种种原因至今单身,双胞胎兄弟俩在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后来在初恋的撮合下燕子与他结为夫妻并携手创业,从而实现了人生理想。

       更让人欣喜的是秦先生的第三部长篇小说《不会一直这样》也在日以继夜赶写中,写的内容是有关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公益慈善,农村房屋征收,年轻人创业并带领乡亲们发家致富的故事。

  乡村系列三部曲的创作,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在乡村生活的原生态中,秦棉杰敏锐地捕捉他所熟悉的乡村生活的风土与人情,感受乡村人物命运里蕴含的人生哲理和世事变迁。这里是他安放心灵的寄所,读者也可以在他的文字里觅得一份精神的安宁。我们有理由寄希望于秦先生,努力将中国千百年来形成的田园情结、以及中国乡村生活的精神内核、乡村生存法则和认知,全面地传递给读者。不让历史留下空白。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流俗地》读后感
  • 下一篇:《幸福的种子》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