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外面是夏天》读书笔记

2025-01-18 11:39:59  本文已影响人 

《外面是夏天》读书笔记

让我遇见并决定翻开这本书的契机是,偶然间看到朋友圈朋友分享的书摘,摘抄自《外面是夏天》:琐碎无聊的日子一天天积累下来成为四季,四季积累下来就是人生。

这句话突然直击我心,可能以前的我看待这句话的心境会比较消极,觉得那是一天重复了四季,四季又堆砌成了一生,人生荒芜而单调,毫无生气;但是现在的我读到这句话,觉得有一丝美好,人生海海,山山而川,能拥有琐碎而无聊的平淡生活,就已经是无比值得珍惜的事了。

这是一本短篇小说集,一共七个故事,故事中的主人公大多数都在经历“失去”,失去孩子,失去父亲,失去很多……作者是金爱灿,也是第一次读他的文字,感受到了细腻,破碎,生活。

这本书的目录都很诗意,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以为是一首短诗:

奔跑吧爸爸

滔滔生活

我的忐忑人生

你的夏天还好吗?

外面是夏天

容易忘记的名字

成年人面对失去是渐渐把它调成静音的过程吧,总会习惯性在怀念伤感的时候,想上一次哭泣是什么时候,以为越长大其实很难有什么事情值得真正的哭泣一场,可是上一次哭泣就是在上周二吧,无关失去,那时老妈叫我不要哭这有什么好哭的,我抽泣得说我也不想哭但是我控制不了,就是这种失控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过了。

也想要感同身受故事中的这些主角,故事看得很悲伤很难过,但是无法体会,也不想要有感同身受的能力了,人生是介于悲伤和美丽之间的一切,哭泣也并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只能说失去是人生常态,内心越来越强大并不是变得越来越冷血,有共情的能力但不是脆弱到一碰就碎的玻璃心。

其实故事中的主角们都是被很多细节给击垮的,失去孩子的爸爸妈妈在贴墙纸的时候看到了孩子还没写完的自己的名字,以后的日子会无数次想要走出这段阴霾又会被无数个细碎的回忆给拉拽回来,忍不住陷进去。

最近看书的感悟是觉得世界好大又突然觉得好小,有的作家写着这些悲欢离合,有的虚构故事,有的很悲伤,有的很幸福,有的是五味杂陈说不清道不明是个什么,怎么可以有这么多书写的内容,怎么可以是个这么立体的世界,而我只窥探了这么几十本书,这么一些些故事而已,人类的悲伤并不相通又在某些时候想相通了。

其实季节是很容易勾起人们的回忆的,一次次告别以后,外面已经不再是夏天的了,有时候具体的很多细节都忘记了,只存在一点点感觉上的记忆,也懂了为什么人生阅历越丰富的人活得更豁达和通透,一次次的击垮和重建要么死透要么重生吧。

看到一个人的评论太精辟了:

“《立冬》:失去的悲伤长进皮肤,当你以为学会和它共处,悲伤无防备地袭来,你这才意识到永远无法摆脱它了,人生的确失去一角,心灵就此残缺,描写日常细微幸福如“三个牙刷”的细节太催泪,我们从来不会意识到琐碎的日常多么幸福,直至发现悬崖就在脚下。

《卢赞成和埃文》:我们那么软弱,那么屈从于对物质、对情感的贪恋,短暂的“得到”意味着更长久的失去,或许某天领悟到这种陪伴之可贵后,人才是真正长大了。

《遮挡的手》:即使他是你的骨中骨肉中肉,即使曾是你肉身的一部分,仍无法理解另一个生命的全部要义,他会有秘密的真相,会走上你完全无法预期的路,你们会在陪伴的过程中失去彼此。

《您想去哪里》:谁说工业机器化会抹平情感的浪漫,非人化的陪伴在某种程度上解脱了人际束缚;因为自己的痛,共情到他人的痛,真是难得的善良。”

再摘抄一些喜欢的段落:

“偶尔我会感觉被人们称为“时间”的东西像“快进”的电影,转瞬即逝。风景、季节和世界仿佛都在自转,唯独抛下我们,渐渐地缩小幅度,制造出旋涡后把我们吞噬。鲜花盛开,微风吹来,冰雪融化,新芽萌发,大概都是这个缘故。时间似乎在单方面偏袒某个人。

今年春天,我们失去了荣宇。儿童之家的车在倒车时撞倒了荣宇。荣宇当场就没了呼吸。52个月,完整的五次春夏秋冬都没有看到。偶尔他会不听话,闹脾气令人恼羞成怒,不过像他这个年龄的孩子大多都是这样。不知道是从哪儿学来的,拥抱爸爸妈妈的时候,他会用软乎乎的小手帮我们捶背。以后再也抱不到,摸不到他了。不管想什么办法,都不可能再去批评他,喂他吃饭了,不能哄他睡觉,逗他开心,不能再亲吻他。”

“他们躲着我们窃窃私语,仿佛会被我们巨大的不幸传染。当我看到躲在画着对对白花的壁纸下的妻子时,我感觉妻子正在承受邻居们的“花圈攻势”,仿佛看到很多人用长长的花枝抽打妻子,“我已经为你哭过了,你就不要再哭了。”

“我们死后再死一次的地方并不是遥远的来生,也不是宇宙,而是地上的工厂。”

“Siri说人生就是悲伤和美丽之间的一切,所以对不起,也谢谢你。”

珍惜眼前这些细碎的幸福,不想牢牢抓住,只想多看几眼。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不受力的人生》读后感
  • 下一篇:《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