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侯修圃先生的《同兴轩随笔》散文,就走进了诗文并茂的画卷里……那些诗意的语言、细腻生动的描写,那些对人物、景色的刻画,让你再一次领略了修圃先生文采斐然的魅力。
一、
修圃先生自幼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带大,母亲的言传身教至今历历在目,如《娘的家教》、《母亲的核桃树》等都有记载:
“娘是本线装书。怎么读都受益……
母亲说,坐如钟,站如松……天气冷我班一个学生没有棉袄,母亲听后,把我八成新的棉袄拆洗,剪裁缝制了小一点的棉袄送给他……母亲用祖传的中医药方免费为乡亲们治病……自家的核桃树结了核桃,孩子们都不能多吃,要留给乡亲们治病……
娘是一本经典大书,一辈子也读不完……
八十年代我做了处级小官,娘说:吃了碗里的,不要想碗外的,娘再次给我敲了警钟,指明了方向。”
母亲厚德善良、朴素清廉的传统美德让作者受益终生。
书中还有更多作者对母亲的深情回忆,读来令人荡气回肠,肃然起敬。
二、
在修圃先生的散文中,景物细腻的描写,与古诗的引用让我们读到了不一样的情景交融、诗文并茂的散文:
“呼啦,眼前一亮,一树春雪压得枝头乱颤,那是杏花,白的像梨花,要不是有个红蒂托着花朵足可以乱真。扯过一支细看,杏花五个瓣,花蕊是一束金线,头上顶着米粒大小的花粉。每棵杏树枝头举着毛绒绒像蚕豆一样与浅紫红色花蒂互为依托交叉,互衬……花蒂包裹着大绿豆似的小果。藏在绿叶之中,正如东坡先生说的‘花褪残红青杏小……’”
“风驱急雨洒高城,雨压轻雷殷地声。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平了口的西湾水还有些混黄……不影响莲叶铺在水面,就有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意境。黄梅时节,池塘自然是青蛙的天下,一只、两只、三只青蛙跳在莲叶上逍遥自在。你瞧,有的眼睛凝视前方,有的闭眼酣睡,有的抬爪瘙痒……
一只青蛙大胆地火力侦察,试探……一曲青蛙大合唱响彻整个天空正如:“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一蓑烟雨任平生……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故乡的云,装饰了我童年的梦,洗尽铅华,洗尽浮尘……
“水的镜面溅出小窝窝,急速扩张为涟漪;“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欢腾嬉闹,不时地腾空而出……但骨子里显示自己的能耐;成群的鱼,像天上云,忽而东、忽而西、忽而南、忽而北,飘忽不定……
荷叶铺在水面,像铺的床单,青蛙跳上去,舒舒服服地趴着……蜻蜓姑娘插着漂亮的双翅,早早地立在芦苇上正应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青蛙的叫声,打破了夜的宁静颇有“夜深雨声远,卧炕听蛙声”的韵意。
作者书中还有更多诗文并茂的结合,将古诗巧妙地融入了作品中,给人一种清新高雅的感觉,这种引用不仅能增加文章的艺术性与美感,还能深度地增添文章的色彩、情感、意境从而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
三、
乡愁是一种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会老去;乡愁是一种熟悉而陌生的莫名,总在夜的深处敲打着游子的心;故乡是一段难以割舍的回忆,交织着单纯而美丽的童年……
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天然创作基地,那就是故乡。修圃先生在诸多散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他家乡的山水、花草、桥湾及家乡的儿时玩伴,那种对故乡深深的眷恋、与热爱都浸润在字里行间里,那种挥之不去的乡愁更令人动容与感动:
“故乡的雨是挥之不去的乡愁。故乡的雨,有形、有色、有声、有味;故乡的云是承载雨的母体,采一片云做书签夹在我的字典里;
故乡的春是什么颜色?只觉得是五颜六色的。是诗是画是音乐?……反正故乡的春打动了我的心……故乡的春天,不管是什么颜色,却是我永远挥之不去的乡愁。”
春风抚摸,野草、野菜就破土而出,田野的苦菜、曲曲芽、七七菜、争先恐后爬出地面……孩子们拿着小镢头,提着夹篓子,筐子到坡里挖野菜……
苦菜子与曲曲芽蘸面酱就饭吃,这时候你会觉得春天是苦涩的。开春的第一茬梭鱼吃一顿,味蕾觉得春天是鲜美的味道。回忆故乡似乎味道又袭击了我的味蕾,真是挥之不去的乡愁…………”
“夏夜,我们小孩子躺在草甸子上,听韩嫂子讲牛郎织女的故事和嫦娥奔月的传奇……”“岁月悠悠,白驹过隙,一晃一个甲子过去了……回想起来那个年代,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游泳、粘知了、割青草、摔娃娃……“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渐行渐远的夏天……过了一个甲子年,依然留在脑海里,成为回不去的乡愁。”
时间晚了,斜阳照过来,一抹绛红。“断鸿声里,立尽斜阳……”断鸿就是掉队的大雁,叫声凄厉,很容易引起游子的共鸣……”
“我好比南来雁失群飞散……”四郎探母唱词里的哀叹!是四郎离愁别恨、思乡念母之痛。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大雁迁徙引起游子们的乡愁。家乡,祖国,是每个游子挥之不去的乡愁……
……
夏天大湾水满,波平如镜,是孩子们游泳的天堂……那时候整个夏天都泡在大湾里,游泳久之便学会一身武艺。比如打嘭嘭、仰泳、扎猛、踩水等……秋天湾水变清、蓝……成为水鸟的乐园……寒冬腊月,大湾冰冻,像一如镜的玻璃,形成了一个自然的溜冰场……湾里就有人溜冰、抽陀螺,有一种梦幻的感觉……到了杖年特别想念故乡的大湾,成为挥之不去的乡愁。”文章中的“乡愁”无时无刻都表达作者对家乡厚重的眷恋与牵挂……
作者在《情系热炕头》《地瓜情》、《过年与守岁》《旧时拜年》《过年说年糕》等文中的描写与叙述中,古朴真实与情感真挚的故乡情结都在字里行间里浸润;那种深入细致的描写,灵动、情趣的画面展现,让读者不得不深入其中与作者一同感受那挥之不去的乡恋与乡愁。
四、
修圃先生十七岁举家迁入青岛,自此对第二故乡青岛的景物及市井生活的描写堪称一道美丽详实的风景:《西广场轶事》让读者了解了西广场的来龙去脉:随着人口的增多,生活的好转……以前这里面渗透多少人的血泪与汗水也没人知晓……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西广场与海有不解之缘……如果你留意一下,满山赶海的人像蚂蚁一样呜呀呀的一片……
“坐楼看海,最美妙的时刻,是秋季看日落。八月的海上,蓝天碧海,远远的太阳像火焰挂在西边,倒映海里像燃烧的火焰,随着时间推移,海水由红变淡,太阳辐射的金线也变得暗淡了……刹那间失掉光线的淡淡的火球掉进海里,西边海天一抹淡红……此时我想到了‘紫薇影斜暮烟起,待到月夜听潮吟’……夜晚听海涛,……似交响乐伴奏……‘就有夜半钟声到客船’的韵致。”这种画面感极强的描述,合理的联想与挥洒自如的妙笔使文章精彩纷呈……
《观象山的石径》中:“读书累了,信步到观象山溜达,悠忽发现,这条石头小径美的使我陶醉……青岛京剧院的王颖秋与旬派名家孙毓敏搭档《红楼二尤》……可惜岛城一代名伶香消玉殒,令人扼腕叹息。我无意留恋30年代,但三十年代却向我走来……她瘦瘦高高穿着旗袍……散乱着头发用一缕蓝色丝绸布条束结……她是萧红,正顺着石径散步……她的《生死场》就是在青岛完成的……在观象山的石径上、台阶上、留下多少诗人、作家、艺术家的脚步是难以统计的。他们的脚步虽然轻浅,但是留下的作品确实厚重的……”
睹物思人,触景生情,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充满了对逝者的追思与怀念……
《夏日老街即景》:在老城,每天要为生计奔忙,不单是为油盐酱醋菜……夏日的中午,太阳炙烤,街上的大嫚、小媳妇、偶有老人用帽盖遮阳牵着小狗步履蹒跚……小饭店似是汽车屋子……三五个汉字围成一桌,趿拉着拖鞋,赤身露背,只有裤头才遮羞,桌上辣蛤蜊、油炸花生米、拌菠菜、辣子鸡已杯盘狼藉、炸肉串的铁条横七竖八、每人面前尚有半杯散啤;喝酒的人姿态各异……青岛的夏日街景,也是青岛小哥的脾性……
修圃先生的此段描写简直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置身其中的感觉,那种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通过作者的笔尖流淌于作品中……
“夏夜的大杂院,就是一副民俗风景画……偶尔墙头传来阵阵吆喝声,那是年轻人在路灯下打够级呢!也有几个老头坐在自家门前,一张方凳,凳上坐落一个陶瓷茶缸,老茶泡的没了颜色,还在自斟自饮。不经意间,从耳朵上取下半截香烟,用火点着,吸一口喷出白烟,火苗闪动像萤火虫,点缀着暗中的夏夜……”
修圃先生的此段描写简直是淋漓尽致,如临现场,在大杂院长大的我,更感到亲切真实,如同回到了那个年代,又见到了邻家喝茶的大叔……
“那些年,老岳母像诸葛亮一样整天摇着一把芭蕉大扇,可以说,话不离口,扇不离手。诸葛亮的羽毛扇是智慧的化身,而老岳母的芭蕉扇似乎是一个工具兼道具。说工具是有扇风之功能;说道具,就是一个摆设……
岳母喜欢喝茶,喝起茶来滋润润的,眯眯眼睛,欲醉欲痴的样子,使人忍俊不禁……每天十点钟泡上茶,就把左邻右舍的婶子大爷喊过来喝茶,邻居们边喝边笑,东家长,李家短,笑话故事打趣骂俏不绝于耳……真像个家庭品茶沙龙,岳母像个孩子,哼着小曲,不啻打了兴奋剂……”
读了两篇《岳母……》妙趣横生的描写,让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无论是喝茶还是芭蕉扇以及招待左邻右舍的言谈举止、形象描写、心理刻画,简直与修圃先生笔下的岳母如出一辙,太形象了。修圃先生对人物的观察、描写,刻画都给人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堪称一绝,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修圃先生的散文中不仅有童年、乡愁、市井生活、岛城的美景,还让我们详细了解了五十年代成立的《消失的莘县路小学》《远去的青岛机械工业学校》《武定路……》等几所学校,每篇都是从学校建成的日期到学校撤销日止,从建校的规模人数到历届任职的校长,且他们的名字都有详实的记载,这要耗费作者多少的汗水、心血与大量的资料查阅搜集才能完成。修圃先生的严谨、详实一丝不苟的写作风格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也是修圃先生对我们了解岛城校史的巨大贡献。虽然这些学校经过时代的变迁早已成为载于史册的一个符号,但它曾经的历史贡献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
都说文品如人品,以俢圃先生(同兴轩随笔)的文品,可以感知修圃先生的人品是令人“高山仰止”的,他的善良厚道与高尚情怀是值得我们尊重与学习的,他的散文如同一部情感丰富,情景交融的连环画册,灵动、深入、形象,读来让人爱不释手,浮想联翩……
最后借修圃先生《朴实无华,真是感人》-——读赵青散文集的最后一句结束:想尝尝梨子的滋味,还是要亲自品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