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少年发声》读书笔记

2024-10-27 10:27:34  本文已影响人 

《少年发声》读书笔记


孩子的出生,推动着我们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要保持与孩子的共同成长。比如0-3岁的婴幼儿阶段,我们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与充足的心理营养,让彼此开始适应短暂的分离。3-6岁,孩子进入幼儿的学习阶段,开始了正常的社交活动与生活,这个阶段孩子会在幼儿园与家长双方的引导教育下习得自理能力、沟通力、社交力、学习力与阅读能力等等。而当孩子自6岁起,步入小学的学习后,便正式进入系统化、正规化的学习教育,这个阶段可能达到12-16年,甚至更长久的时间。

人的一生如果是100年,那么有近五分之一的时间在集体求学中度过,作为家长,你希望孩子如何度过他的这段学习旅程呢?或者说你期待孩子在这段学习旅程中有怎样的感受和收获?这是我在读完《少年发声》之后向自己提出的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我在当下书写时提出的:养育孩子的终点在哪里?第三个问题是,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父母?为此我要如何做?接下来的文字便是我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以及帮助自己理清养育孩子的思路:相信孩子、解放自己-放手孩子、静待花开、为孩子托底。

从父母角度来说,我们希望孩子是优于自己的,所以我们会尽量让孩子躲过我们吃过的那些“苦”;同时,我们也不想孩子成为最差的哪一个,所以会有要求与期待,会期待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学校、有份好工作、最后是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但在这之后,可能我们又会产生更多的期待)。因为这两点希望或更多的期许,让我们把较多的心思放在成绩或是结果上,而对于孩子在学习旅程中的感受、体验,我们恰恰忽视了。

《少年发声》中提到的案例拥有真实的代表性,他们当中有的是学习轻松、成绩优秀的学霸,有的是在充满学习压力中患有忧郁症的孩子,有的是曾被学校与老师认为是“问题学生”的孩子,有的是聪明却不守常规要求的孩子,还有的孩子已经在家自学多年、从而为自己拓展了新的学习方向与规划。在这些案例中,我感受到了每个孩子的不同与家庭环境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们若是给予孩子支持、鼓励与认可,孩子在遇到困难时会有力量让自己去克服、去挑战。接下来写述的是我期待孩子在学习旅程中有怎样的感受和收获。


心情状态

首先是心情状态,希望她是开心的、欢喜的,在校园生活中有自己向往的内容;孩子上学就像家长每天去做自己的工作一样(校园与职场),如果没有自己喜欢或向往的东西,那每一天的工作就只是工作、学习就只是为了学习,也就少了一些期待、目标与理想。


爱好与兴趣

其次是希望她在自己的学习阶段能够找到自己的爱好与兴趣,她会因为坚持这份爱好而收获到自律、自信与力量,相信自己、鼓励自己在其他学习领域继续拓展,同时她的爱好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帮助她缓解压力、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找到自己的爱好,需要父母的引导和帮助,坚持自己的爱好,需要父母的鼓励与支持,孩子在吸收爱好赋予自己的能量时,坚韧的毅力与目标感也会被激发或得到培养。


四个期待

另外我期待她可以在学习的旅程中建立目标感(目标意识),当孩子自己有目标或想获得什么时,她会为此付出努力与进行取舍。同时,目标会让孩子的成长更加明确,知道自己往哪个方向努力。我期待孩子可以拥有自己独处的时间,在自己的时间与空间里,孩子会思考更深层的东西,建立独立思考的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判断力、辨别力的基础。我期待孩子对喜欢与爱有自己的理解、对美好的事物有向往,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我期待孩子能够学会并做到接纳,接纳自己的个性与性格,勇敢做自己;接纳自己,甚至从自己看似不同常人的部分,发展出积极的部分。在此,也有一份对我们家长自己的期许,期待我们是孩子信任的、可以为她托底的后盾,让孩子勇敢去飞向自己的未来。

为什么没有谈到对孩子在成绩上的期望呢?我想借此告诉自己与孩子:成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你有较好的学习能力,这份学习能力可以助你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我们不想用分数来限制你更多的可能性,而是期待你可以找到学习的乐趣与目标。好孩子、优秀的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标准,若是你能拥有稳定的情绪、爱好、目标感、思考能力、接纳自己、爱的能力,那么,你会获得自己幸福的人生。

养育孩子的终点在哪里?在这里我的感受是,作为父母,我们对于孩子有那些责任。首先是正确的三观,正确的认知与观念是需要家长来引导、以及及时纠正的。这里想给大家分享书中的一句话“着眼点是让所有人羡慕我,还是我为他人带来什么,派生出来的人生状态可能是完全不一样的。”若是我们可以授予孩子“利他”精神,相信孩子也会获益良多。其次是授予孩子边界意识,可以说是有规则意识、有对某些事物的原则;某一些时刻,孩子是需要我们来帮助制定规则、辅助规则执行的,在这一方面,父亲可以发挥出较大的作用。边界感会让我们心中有尊重他人、敬畏的意识,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烦扰。养育孩子的终点,我理解的是:不包办、给予方向和支持;家长要知道把孩子送到他们该去的地方:为孩子引路,让他们可以自由充满自信与力量地飞向广阔的世界。这里书本中提到的案例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身为家长我们不要盲目跟风(这一点有难度,但也正是值得我们去克服的),我们可以给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资源(先看价值观、再看专业度);陪孩子找到她的兴趣、特长、优势;我们要思考,你想让孩子追求的是更加优秀,还是成为“更加完整的人”(完整的人,有能力去面对未知与挑战、同时拥有获得并感受幸福的能力),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看见自己”很重要,精神世界的富足,会帮助我们成长为一个更完整的人。在这个问题上,我想表达的最后一点是:接纳孩子的平凡,就像我们接纳自己的平凡人生一样。

要有怎样的教育认知,才可以更好地托举孩子?(也就是第三个问题:我要成为怎样的一个父母?为此我要如何做?)

父母的主要作用就是帮孩子托底。比如,坚定地表达对她的信任,经常性表达爱意,引导她学会倾听自己的内心,客观看待别人的评价、认识察觉自己的情绪······

孩子是教育的主体,我们是引路人与陪伴者。孩子有学习能力,我们急不来,会等待的父母其实也在默默给予孩子养分与能力。相信孩子,静待花开。终有一天,我们的孩子也会美丽绽放、获得自己的“平凡”人生。

当家长的教育认知提高了,会获得养育孩子的自信与力量,然后你会发现当家长一点都不累,这是一个正向的循环。正确的教育认知,或者说正向的认知:对孩子的行为不片面的去看待,要多角度去理解和感受这个行为,从而的结果是,我们能够发自内心的去鼓励孩子、信任孩子,陪着、支持着孩子进步(就比如孩子在学习表现不好、课堂捣乱、成绩不佳等等);不逃避在学校遇到的问题(不巴结不讨好)、遇事有担当,有责任心、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某一阶段孩子的行为是不好的,可能是因为她遇到了困难与困扰,她也不知道怎么处理,这个时候正是需要我们的时刻)、孩子具备学习能力(如果我们能引导孩子建立起目标感,相信也可以激发出孩子更大的学习潜力)、学校并不是孩子获得学习机会与成长的唯一场所(孩子的看似“不务正业”的行为,实质上也在学习,这里会需要我们给予孩子一些权限,比如自己合理安排时间、给予孩子空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或者独处的思考)。孩子是教育的主体,身为家长我们要减少在成绩方面对孩子的要求与目标,良好的状态是:孩子知道自己在学习这条道路上想获得什么、孩子自己有目标意识/能够制定自己的目标并在正确的途经下实现目标。学习只是孩子人生中的一部分,在学习之外,孩子应该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有令自己愉悦的放松(解压)方式;给孩子时间上“留白”,让孩子对时间有自主安排的权利,在这部分留白的时间里,孩子有机会去深入思考、去发现自己、让自己更加完整。我们与孩子的关系并不只是父与子或母与子,我们可以是亲人、好友、导师、引路人等等,我们可以一起找到舒服的相处模式、可以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我们尊重彼此是独立的个体,同时我们也可以是很好的合作伙伴。我一直都认为,爱的能力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感知幸福、可以给予自己希望与能量;而这项能力更多的需要家庭(家人)来身教言传,比如会关心身边人、共情他人情绪与处境、爱自己(身体与灵魂)、爱伴侣/友朋/家人。一个缺乏爱的能力的人,我想她会在某些时刻感到深深的孤独与无助。家长要学会“闭嘴”,这一个认知太重要了!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有扣则鸣,不扣不鸣”,孩子主动来找,我们积极回应,孩子没有声响,我们要学会“闭嘴”。如果你想做一个智慧的父母,要提醒自己做到:暗中护航,不去添堵。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小毛病。如果你想自己的孩子眼里有光、朝气蓬勃有生命力,那需要我们在当下的每个阶段用心“呵护”,保护孩子的天性、好奇心,孩子的路不需要复制成功案例,适合他的路才是好的。这本书中让我收获到的一个很好的养育认知是:信任孩子、静待花开(“等得起”)。信任是动词,用你的实际行动相信孩子是个“好孩子”;“等得起”,孩子现在慢一点、笨一点没有关系,成长不急,你的耐心等待可以帮助孩子用适合自己的节奏去成长。我们要坚定地相信:孩子天生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方向比方法重要,关系(联结)比教育更重要,养育者是什么人比教养者做什么更重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就是: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做主(负责),生活即教育,体验是最有效的学习,少评价、多等待、身教为主、言传为辅。最后一个教育(养育)理念是:我们与孩子之间,应该是共同成长、双向养育。

阅读完《少年发声》这本书之后,就想写点什么,借着这三个问题的思考,梳理出来了自己的养育思路与未来想要践行的方式方法。最后通过自己的触动来结束这篇“读后感”。

我们都曾经拥有童年,无论是快乐或不幸,我们都会真挚地希望自己的孩子拥有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大环境下的鸡娃、内卷,让我们容易误入迷途,因此我们需要为孩子坚守住“快乐童年”,让孩子可以安心地做孩子;而不是要孩子接住父母所有的负面情绪、要孩子用成绩来回报父母的付出、要孩子为家庭的矛盾和纠纷担忧。因为“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不是我们不愿意和大人沟通,而是大人会把事情搞得很扫兴。年少时,希望自己能拥有“有趣的父母”。现在,我期待自己可以成为“有趣的父母”,不扫兴、能接住孩子的梗、能与孩子玩到一起,有共同的乐趣,或者能在各自的乐趣下相处愉悦、融洽。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 下一篇:《次第花开》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