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旅行的艺术》读书笔记

2024-08-06 08:37:45  本文已影响人 

《旅行的艺术》读书笔记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诉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

如果在路上就是在找旅行的意义

旅行,两个字和不同的人讨论过,也得出了不同的结论。而对于旅行,一个共同的问题是,有一些友人们在说,我们不再年轻了,不再像曾经那样去逛每一个景点,现在只想拥有让自己舒服的旅行。原来,我们曾经的旅行,都不太舒服吗?当然这个结论非常没有缘由,毕竟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但不影响会有这样的疑问,以前的旅行或者旅游真的不舒服吗。沉思良久,我过往的旅行还都挺快乐,也挺惬意,但是在他人的眼中或许是有些许“劳累”了吧。

《旅行的艺术》, The art of travel 作者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就单纯是书名,已经足够让人去思考“旅行”二字于自己的意义。这本书也如序言推介中所言,它不是游记散文,更加不是旅行常识读本,当然我无法定义这本书到底什么,算是随笔感受吧,可能他也在寻找旅行的意义。

或许这也是为什么会找到了这本书来看,旅行的意义是什么。有很多很多的解答,每个人的答案也不尽相同,也如什么是好的人生,什么是好的生活等等一样的话题,自己知道好那就好的。

曾经有时间,但是没有心思去旅行。我问自己是不是对旅行失去了兴趣,对探索外面的世界是否失去了好奇心。我想仍然没有,只是在那个当下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反思过后,与友人C说,我们得出了一个结论只有一个字:穷,并认同这是唯一且仅有的原因。笑了,在我们当下的处境中,或许是我们能够得到答案。

旅行和旅游,也是我们时常会就这个定义产生分歧的话题点。有些友人说旅游打卡看景点,旅行是长途体验生活。有些说旅游是游览,放松自己,旅行是行,是在暴走。有太多的定义了,英文单词都用travel 是否可以呢。在《横断浪途》中,看到一句引用或许是这会敲字的时候比较认同的一个定义“作家辛西娅·奥齐克曾对“旅游”和“旅行”做了一个微妙的区别,前者是“一个人走进一个地方”,后者是“一个地方走进一个人”。

但是不管怎么说,旅行我都希望它是让我们探索人生,消遣生活,带来好心情的一种定义。

旅行 · 期待


旅行的期待,好像有时候就是想象中的美好,有期待和落差。他写到对旅行持悲观态度的人,现实总是让人失望,说需要承认是实地旅行和期待的旅行之间的基本差异,这样才能接近事实,也更有益。但是接受不接受又如何,好像已经习惯被网络视频和照片“欺骗”而来到某个地方,所以呢。对于旅行这个话题,有时候一点不喜欢预设悲观,就只想满满的期待,我也不想在看到美景视频时候告诉自己这是假的,我不要相信。我愿意相信美好存在,只是我可能看不到。

有太多的意外会出现旅行的路上,不是自己身体不适,就是外界环境的不宜,甚至一些人为的误会与吵架,会失望,会落差,但是不影响去相信旅行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作者在旅行期待这一章列举了很多一些失落的经历,他说“期待和艺术的想象省略、压缩,甚至切割掉生活中无聊的时段,把我们的注意力直接导向生活中的精彩时分而毋须润饰或造假,结果是,它们所展现的生活气韵生动、井然有序。这种气韵和秩序是我们纷扰错乱的现实生活所不能呈现的。”

他说,在回顾自己的旅程时,有些记忆和事件清晰或是模糊,“回忆和期待一样,是一种简化和剪辑现实的工具。”我们都选择记忆了一部分,在简单的词句背后都有许多不见的事实,我们的轻描淡写,我们的凝练一句“今天很开心”,都是又一个又一个故事在背后,也正是我们的记忆的取舍,形成了一个个被记录下的描绘,无论是用文字还是用视频和图。

“在任何地方,实际的经历往往是,我们所想见到的总是在我们所能见到的现实场景中变得平庸和黯淡”,旅行,考验的还是我们的“感受力”,我们对美的欣赏和我们复杂的物质和心理欲求之间的平衡。

旅行 · 旅伴


旅行的话题中,也总是离不开和谁一起旅行的问题。和喜欢的人或者是聊得来的友人好像一起或许去什么地方都可以;想要去地方无论是谁好像都可以,因为目的是我唯一的目的,即便是我独自前行也可以。这也是近两年在说的anyone and place 的区别,可也无妨,随着时间的改变总会变。这不,如今流行起了旅行搭子。旅行搭子和旅伴,我想应该不一样的。在《横断浪涂》中,在其他地方也看过类似的,时下码字的时候,只想到了这本书提到的关于“旅伴”的描述,

“能否成为最好的旅伴,不仅是取决于壮丽和酣畅的时刻能否同甘,更取决于不适、不顺的时刻,能否共苦。毕竟一旦踏上旅途,人与人之间7×24h的相处密度,将是一种严峻的考验。想象一个合不来的伴侣,你尚可用工作和社交来逃避相处。但与一个旅伴上了路……如果不能互为天堂,那么就会变成字面意义上的“他人即地狱”。”

虽然特别不喜欢用他人地狱四个字,但也无法否认他人的存在会对自己旅行整体心情的影响。我们会调和自己的求知欲去满足的别人的期待,如果有一个人先发制人提出来看法,另一人会默默地做一些妥协,这可能是在不经意间。被同伴近距离观察或者是见证一些自己的特别之处,即使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也会在调整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以达到一个看似平衡的平衡。当然了,我们如今也越来越形成一种新的相处模式,“做自己”,尊重彼此做自己的决定的决定。

Being closely observed by a companion can inhibit us from observing others, we become taken up with adjusting ourselves to the companion's questions and remarks, we have to make ourselves seem more normal than is good for our curiosity.

虽然不知道自己是否对他人来说是一个合格的旅伴,但也尽量做到不扫兴,即使不喜欢也会带着一种尝试的心情去探索。独自旅行和有旅伴的同行的不一样,倒也不必一定遵守某一个准则,一群人的快乐来之不易,让做自己的准则偶尔收一收,不做一个扫兴的人,融入群体去体会快乐。

旅行 · 地方


旅行,从一个地方去往另一个地方,是从踏出家门的第一步就开始了的旅程。有时候会想,是否我只是偏爱“在路上”的感觉,还是我只是想要去找一个热闹的地方来藏匿自己的孤独,让喧闹来填满时间分岔的留白。

去到另一个地方,也如作者在书中提到,为什么异国的公寓门前微不足道的东西所诱惑,难道这里的门前有什么不同。生活的细节或许在一个相较于陌生的地方被放大,观察力也在这个时候放大,仿佛跳脱出三次元来到另一个空间在目睹着一切。有时候是否正因为自身所处的环境对一些生活的缺失,再或者说去往他国希望自己能够融入一种我们自身文化中缺失的价值和观念中去,又或者是一种单纯的好奇心驱使我们去探索和体验。我想,我们都有个自己的回答。

旅行去的地方,有自然,有人文历史,有探险等等,我们通过前行,通过双眼,双脚去丈量大地,去看一切未知。书中有一段在论述“好奇心”的论述,亚历山大·冯·洪堡探险家写了很多旅游游记,他说洪堡无论到什么地方去,目的都是明确的。确实,会有明确的目的,也会有类似明确但是也很抽象的目的地。

旅行,经常会发现自己很渺小,也很无知,怎么好像什么都不知道。这许是旅行的小小的负面,会带来一个危险是我们的积累和能力与现场之间的差距,我们无法洞悉背后的故事和渊源,就迫不及待的上路了。这个矛盾我想我应该克服不了,毕竟不是做菜,什么配料都准备好了下锅。带着积极的心态,做点功课去学习,再去亲眼看看,世界这么大,我的认知那么窄,正是在路上才能拓宽视野吧。

已经唠唠叨叨写了这么多,可好像还是没有写很多书的内容,这本书或许不需要我来给你做个高度的概括。到了尾声的部分,依然还是那个问题,旅行的意义什么?旅行的心境是什么?

我们怀着着谦卑或是其他一时无法定义的心态前往一个新的地方或者是一个旧的地方,我们带着什么的心境去融入那个磁场。或许我们会如书中描述的那样,因为足够陌生,所以我们的敏感性会引领我们注意很多东西,但是一旦熟悉之后,我们会注意的东西会越来越少。那也很容易解释,我们会容易忽视身边最熟悉的风景,偶尔会感叹小区的月季花怎么突然开了,这桂花是不是已经开了一整年了……

多久没有好好旅行了,什么是好好地旅行呢。是在路上,还是在躺在一个看到星空的空地,还是一个高档的酒店,还是疲惫的爬上一座山在山顶短暂的停留,还是在看着日落时分那带着粉红的晚霞……

我,我不知道,一个好的旅行该如何定义,但是感受真实的,如果一次旅行有开心的瞬间,那即使途中一塌糊涂我都愿意称之是一次好的旅行,愿失落少一点,愿世间的美好多过其他。

关于旅行的意义,我还在寻找,世界还那么大,我还没有看过很多,我的旅行还在继续,我的旅行方式会变,我相信我的旅行意义也会变,在变中寻求一个新的意义。

旅行的艺术就写到这里了,阁主的唠叨有点长。愿每一位看到底的朋友们,都能从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书中经历一个美好的阅读旅程。愿每一位旅行的人都能从旅行中获取到想要获取的东西,是快乐,是能量,只是视野,是突破,是美丽,是停歇,是宁静,是你所定义的一切和你无法定义的一切。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纳瓦尔宝典》读书笔记
  • 下一篇:《第56号教室的奇迹1/2》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