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丽平
——解读飘来书《最美的散文》
每一个时代都是风起云涌,大浪淘沙,星星闪烁,卧虎藏龙。《最美的散文》2中便留下了近代文学史上星族们的心迹和足迹。飘读这本书之后,略谈我的感受。
一、悲剧浓缩着时代的背影。
当时人称“清华四子”之一,被鲁迅先生誉为“中国的济慈”的朱湘的《咬菜根》给了我一剂生活清醒剂。“咬得菜根,百事可做”的成语给了作者一生的鼓励,尽管作者才华横溢,然而又因了他的性格为人外冷内热,性情孤傲、倔强,而一生穷困潦倒,颠沛流离。最终于1933年12月自沉于安慰采石矶,结束了自己年仅29岁的生命。他的短暂的生命历程,便在这篇《咬菜根》文中昭然若揭。
“据西方的植物学者的调查,中国人吃的蔬菜有六百种,比他们多六倍,我宁可这六百种的菜根,种种都咬到,都不肯咬一咬那名扬四海的猪尾,或是那摇来乞怜的狗尾,或是那长了疮脓血的耗子尾巴。”
其实每一个才子的命运都与时代的命运交互映衬,朱湘所生活的时代(1904----1933) 八国联军入侵所带来的深重的灾难,“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数将永远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辛丑条约》奇耻大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革命尚处在朦胧状态,使得作者在那样的境况下,无力改变国家的命运,所以,宁可咬菜根,也不食嗟来之食,以示自己的铮铮铁骨。最终于非常手段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如此之民族正气,和那些在国难当头做了卖国贼的贼子们,以及如今那些为了自己寄生虫般的生活,而去贪污、贩卖毒品、出售肉体的肮脏的灵魂们相比,朱湘可谓是我们每个人学习的楷模了。作者虽已仙逝,而他的灵魂的精华《咬菜根》却会时时为我们敲响警钟,每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只属于自己,他还属于他所生存的国家、民族和时代。
二、西湖的倩影,大自然的大手笔,作家手中的工笔画。
之于西湖的美景,俺也是魂牵梦绕呀,因种种条件的限制,俺只能兴叹。然而,余秋雨的《西湖梦》却给了我的渴望以极大地满足。
你看那西湖吧,有诗曰,“西年曾见此糊涂,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可见这人间惦记的人该有多少了。而作者则以自己独到的视角--疏离感,把西湖的如画风景,文化底蕴,以及名人轶事描摹的生动活泼,让人如临其境,流连忘返。
“奇怪的是这个湖游的太多,也不能在心中真切起来。过于玄艳的造化会产生了一种疏离无法与它进行家常性的交往。正如家常饮食不宜于排场,可让儿童偎依的妈妈不宜于盛装,西湖排场太大装饰太精,难以叫人长久安住,。大凡风景绝佳处都不宜安家,人与美的关系,竟是如此之蹊跷。”
“西湖给人的疏离感,还有别一原因。它成名过早,遗迹过密,名位过重,山水亭舍与历史的牵连过多,结果,成了一个象征性物象非常稠厚的所在。”
作者通过这种疏离感,借用鲁迅先生的话说:“至于西湖风景,虽然宜人,有吃的地方有玩的地方,如果流连忘返,湖光山色,也会消磨人的志气的。”用一个成语概括,便是玩物丧志,所以,鲁迅劝阻郁达夫把家迁至杭州。可见西湖风景之美,美得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志向,可以消磨为光明而战斗的士气。还有谁不把西湖魂牵梦绕呢?
通过这种疏离,作者在我们眼前描摹了一幅白堤和苏堤最让中国人扬眉吐气的工笔画。这两个堤坝凝结着中国历史上两个无论从文学造诣,还是从道德良心上来讲都是出类拔萃的文人,苏东坡和白居易。在这里我读懂了两位先贤文化良心所能做的社会实绩的极致。更增加了我对两位先贤的敬仰!
通过这种疏离,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的苏小小墓,让我更接近了苏小小。一首《同心歌》: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朴朴素素的道尽了青年恋人约会的无限风光。然而,她的美好的情感却被一个负心汉画上句号。对于负心汉,她没有哭闹加上吊,她没有破罐子破摔的去做姬妾,而是把自己的美呈于街市,选择了不守贞洁只守美的逆向思维,蔑视着高墙的精丽。直到死神在她十九岁时的来访,她依然觉得,乃是上天对她的最好的成全。如此茶花女式的唯美主义者,她那种颇有哲理感的超逸,才为中国文人心头一幅秘藏的圣符。如此之苏小小,还有谁不为她的洒脱的人生观而折服呢!
还有白娘子。《白蛇砖》不知道有多少种题材和方法在演绎,总之,都离不开那美丽的西湖。尽管它只是传说,人们还是慷慨地把湖水、断桥和文峰塔奉献给了她。述说着人、妖、仙之间缠绵悱恻的情感。为了一见钟情的爱,白蛇义无返顾的拒绝做仙,而幻想着一定要做普普通通的人。而因此经历了无数的灾难,遗憾的是她最终没能成为人。而压于雷峰塔下,而雷峰塔最终成为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怆然象征。于是有了鲁迅等一帮“五四”文化闯将,也在一个传说的故事的象征意义上深深沉浸。
通过这种疏离,我深深地感受到,之于文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即便是一个传说,也有他的生命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