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八月炮火》读书笔记

2023-06-16 08:24:59  本文已影响人 

《八月炮火》读书笔记

这本书描写的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战第一个月所发生的事情。

英王爱德华七世

这本书开始于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的葬礼,参加者阵容甚是华丽,包括:九位国王、五位王储、40多位亲王大公、七位王后和一个美国前总统,除此之外还有众多非帝制国家的大使,代表的是70多个国家。其中甚至还有远道而来的清帝国的载涛亲王和日本天皇的弟弟某亲王。

能够享受如此豪华葬礼的爱德华七世,他是谁?

爱德华七世被世人尊称为”欧洲之父“,他是:

● 德皇的舅舅
● 俄国沙皇的姨父
● 挪威王后的父亲
● 沙皇皇后、西班牙皇后和罗马尼亚王后的叔叔

他的妻子也有势力极广的王族,拥有:

● 丹麦王位
● 俄国皇太后
● 希腊王储
● 挪威王储
● ….

但是,能让各国皇室和政要蜂拥而来的,并非仅仅念及家族情谊,而是为了爱德华的雄韬伟略。爱德华的政治谋略对欧洲起了不可预估的影响,在位9年就使英国改变了“光荣独立”的外交政策,不仅与其宿敌俄法两国达成了一系列谅解,并最终形成协约国联盟,还与新兴的远东强大帝国日本建立了友好关系,为沙皇俄国消除了远东隐患,可以集中力量参与到欧洲的协约国事务中。。至此,欧洲两大敌对集团的实力发生了惊人的逆转。可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协约国阵容就是他一手组建的。

那么,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他是一个魔王,是一个你们永远想象不到的魔王。“1907年的一次午宴上,德国国王威廉二世发出愤怒的咆哮。这个”魔王“,就是他的舅舅——爱德华七世。威廉二世认为爱德华七世就是策划孤立德国的元凶,他舅舅的“魁伟身体挡住了太阳,并将自己的阴影投在了德国之上”。

自从威廉二世登基,德国的“大陆政策”就被“世界政策”取代,日益强大的德国开始了雄心勃勃的扩充海军计划,随着一艘艘战列舰的下水,威廉二世的嗓门也越来越粗。他向意大利国王愤恨地说,”欧洲那些君主总是听不进去我的话,但是要不了多久,我强大的海军将会让所有人都恭敬聆听。。。

面对德国海军强势的崛起,英国无法安心,曾经一度谋求与德国商讨一项协约,对彼此的利益范围进行划分和承认、避免不必要的擦枪走火。但是德国的漠然置之,让英国决定与法国化干戈为玉帛,爱德华七世这位“充满魔幻魅力的国王”为此立下了汗马功劳。

1903年面对众多“进行正式国事访问一定会被冷淡”的忠告,他满不在乎,踏上前往巴黎的旅程。到达时,骄傲无畏的巴黎人民果然态度冷淡,甚至有人高呼“布尔人万岁!”。国王没有丝毫介意。满怀忧虑的副官小声抱怨:“法国人不喜欢我们啊。”爱德华七世一边在马车上向沿途冷漠的民众招手示意,一边低声回答说:“他们凭什么应该喜欢我们?”

在出访的前四天里,爱德华检阅了军队、观赏了赛马、出席了歌剧院的演出、参加了国宴和外交午宴。他在剧院中场休息时,殷勤地用法语向一位著名的女演员表示祝贺,让本来冷淡的气氛瞬间融化在一片欢声笑语之中。在所到的每一处他都进行讲演,“表现得谦谦有礼且圆润机智”,“不断表现出自己对法国人、对法国人的美好传统和漂亮城市的敬仰和热爱之情,对于法国的一切,他都表现出了无比的眷恋和打心眼里的喜欢。对于两国此前的不快,他一笑置之,深信英法两国未来一定可以共同繁荣、彼此扶持…..”。而一些政界老人也不失时机的回忆起往事,儿童时代的爱德华就十分仰慕法国文化,甚至对拿破仑三世说自己希望是他的儿子。。往事如此温馨,今事又如此温暖,巴黎人民被感动了。。当他离开巴黎时,法国民众已是三呼万岁。两国政府一直悬着的心也终于放下了。

按照比利时外交官的说法,“这种大转弯的态度出现在这个国家是非常罕见的。。。。”德国大使则把英法两国重归于好这种“难以致信的事情”归结于两国对于德国的普遍反感(这个评论相当的酸楚!!!)。接下来,通过两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一年不到时间里,“重新和好”就变成了英法协约,并在1904年签字生效。

除了巴黎,爱德华七世在位的几年里不断出访罗马、维也纳、里斯本、马德里,访问的对象不限于王室,各国政要也是他时常拜访的对象。例如法国政坛的常青树克莱蒙梭(我记忆里他至少两次出任总理),这位法国政坛的“老虎”每年都要与国王在马里安温泉会面,彻夜长谈交换意见。如何应对德国日益嚣张的霸权,常常是交谈的主题。这位老虎郑重的告诉爱德华七世,如果有一天法国需要英国帮助,仅仅是海上的合作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上一个欧洲霸主—拿破仑,是败于滑铁卢,而非特拉法加。由此英国组建远征军、援助法国的计划开始在英国陆军部制定。

注意:如果没有英国远征军7个师的士兵,开战一个月就兵败如山倒的法军,绝对没有力量打出“马恩河奇迹”这样力挽狂澜的反击战,让德国人准备了20年的施里芬计划破产,法国也将亡国。

1908年爱德华出访沙俄、拜访沙皇。英国国民对此极为不能理解,且不说克里米亚战争让双方成为宿敌,而且沙皇也一直对英国的殖民地印度一直虎视眈眈。而英国的主要政党都对俄国政府野蛮镇压革命党人和迫害犹太人的行径充满鄙视,羞于与之为伍。

另一方面,俄国人也痛恨并厌恶英国人与日本结盟,导致他们输掉了日俄战争,丢失了中国东北殖民地,挡住了他们在远东的扩张之路。然而,在德国的威胁下,过去的对立显得微不足道,当爱德华七世热情洋溢地伸出友谊之手,俄国欣然接受,两国就此化干戈为玉帛,签署了《英俄协定》。在两方都有意和解,但都担忧率先提议有损尊严时,爱德华七世的智慧和手腕,最终打破了僵局。

除了与法国和俄国建立协约,西班牙也在爱德华七世访问后保持了中立态度,而意大利甚至在一战前脱离了德奥意三国同盟,而后更是加入了协约国阵营。在爱德华七世的斡旋下,一个个往日的敌人成为了英国如今的盟友,协约国也完成了对同盟国地理上的包围。

当爱德华七世于1910年突然离世,不仅世界岛的王室倾巢而来参加葬礼,整个欧洲也沉浸在哀伤之中。据《费加罗报》,在法国,英王逝世引起了“沉痛的哀伤”和“出自内心的惶恐与不安”。报上还说,巴黎因为失去了一个为“伟大的朋友”,与伦敦一样感到无限悲伤。与伦敦皮卡迪利大街一样,巴黎的和平大街上灯柱与商店里的橱窗里也都蒙上了黑纱;马车车夫的鞭子也系着黑纱蝴蝶结,就像哀悼一个法国的伟人去世一样。

在东京,每家每户都在旗杆上挂着缠着黑纱的两国国旗,以示不忘这位英国国王促成英日同盟的功劳。

本书开头那个阵容豪华的葬礼,则更像是爱德华七世留给他的继任者、他的政府和他的国民最后的遗言:看,这就是我留给你们的世界,一个多数国家都站在我们一边的世界!

德王威廉二世

威廉二世在欧洲算得上是一位喜欢信口开河的人。他登基以来,每消停一段时间就发表一通足以让他的外交家们精神衰弱的议论,其后果就是让德国多一个敌人,失去一个朋友…..他曾经向爱德华七世说,”在欧洲,没有我们的示意,一只老鼠也不敢随便行动“。其他国家的不满可想而知。

本来德国也可以跟英国签署一份协约,但是从1899到1901年德国多次拒绝了英国方面的提议。德国精英们究竟怀疑英国人什么?从外交官到首相,再到国王威廉二世,谁都无法解释。但是他们都坚定不移的认定英国人必定心怀鬼胎,担心在谈判中被人找到破绽,于是决定采取不理睬的态度,并试图凭借日益强大的海军来震慑英国人,使其顺服。

在英法签署协约之前,德国上下不相信英法之间会达成和解。可当协约既成,威廉二世又勃然大怒。他深深地嫉妒爱德华七世。当对方在隆重的仪式中被迎进他国首都、乐在其中时,他也曾向法国人表示,他希望得到巴黎人民的欢呼,希望领受法国的荣誉勋章,但是这座他最向往的城市——巴黎,却从未向他发出访问邀请。

他向罗斯福总统抱怨,英国权贵访问欧洲大陆,只去巴黎却不来柏林,这让他感到自己不被认可。他向意大利国王愤恨地说,”欧洲那些君主总是听不进去我的话,但是要不了多久,我强大的海军将会让所有人都恭敬聆听。。。“

与国王一样,德国的精英们也着急得到尊重,他们意识到了自己日渐强大,他们认为德国应该是世界的霸主,但是却不被承认,他们认为是世界辜负了德国。于是他们总是想法设法用武力和恐吓来获取他们想要的尊重。在义和团事件中,威廉二世命令他的军队要像匈奴王阿提拉一样行事。这种以匈奴人为榜样的行为,带给周边国家一阵阵的恐惧,于是他们只能结盟自保,而这种结盟,又让德国从威廉到平民愤怒地大喊“我们被包围啦!“

当英法结盟后,威廉二世也开始着手修复与俄国的关系。但是他又从心眼里很看不起沙皇,用他的话来说,沙皇“只适合住在乡下的草屋里种萝卜”。而俄法同盟也成为他登基以来的第一个也是最致命的一个错误。当时他把俾斯麦及其定下的“与俄国做朋友”的原则抛诸脑后,结果导致沙皇立刻与法国建立了同盟。

为了弥补这个错误,威廉二世频频向沙皇示好,但是这种在他自己看来是示好的行为,在俄国人眼里却更像是傲慢地指手画脚。例如他曾经拍着沙皇尼古拉二世的肩膀,表示:“我建议你多去发表演说,多进行一些阅兵。”他甚至表示愿意派德国军队来保护沙皇一家。正是这个大大咧咧的建议彻底激怒了俄国上下。

当英王爱德华七世主动表现善意,俄国欣然握住了英国的友谊之手。当得知爱德华七世访问俄国并大获成功,威廉再次勃然大怒:“这是谎言,他真正要的是战争,但是战争得由我来发动,这样才能让他避免这个恶名。”(我甚至觉得挺有道理的,呵呵。)

作为俄国加入协约国一方的结果,当战端一开,俄国不顾自己准备不足、毅然在东普鲁士发起攻势,逼迫德军从比利时前线抽调2个军回援东线。正是缺少了这两个军,让德军的右翼在英法联军发动马恩河反击时,兵力捉襟见肘,最终被打退。

在威廉二世把英国和俄国变成敌人的同时,他也没有忘记比利时。1904年比利时老国王利奥波德应邀访问柏林。德皇与他一起追忆了利奥波德祖先勃艮第公爵的光辉历史,并用他认为”史上最温情的谈话方式“告诉他,德国有意帮助比利时重现祖上的荣光,恢复勃艮第家族古老的领土,把法国一大片土地划归比利时。

奈何一贯贪婪的利奥波德难得地清醒过来,表示小国无意扩张,而且他认为欧洲各国的疆界已经基本确定,没必要大动周章。岂料威廉大发雷霆,痛斥利奥波德对内阁和国会的软弱,以及不尊重上帝的意志。(这话真是不知从何说起,莫非威廉自以为是上帝?)。然后,又恶狠狠地说:”我绝对不是好欺负的,在欧洲战争中,不站在我这边就是我的敌人….拿破仑和腓特烈大帝都是抢先发动战争的,如果比利时不在我这边,那么就是我的敌人啦!”利奥波德手足无措,显然是受到了惊吓。

比利时国王的软弱和孱弱的国力,让德国轻视不已,从德皇到总参谋部都认为一旦开战,比利时必然不敢反抗,就连制定作战计划,也没有考虑在比利时境内会耽搁时间。比如,1911年德国的一个外交官就认为比利时的抵抗最多可能是一份抗议书。但是1909年,与利奥波德“有着不同人品”的侄子阿尔贝接任王位。本书作者认为他是众多参加英王葬礼的君主中“唯一立下丰功伟绩的男子汉,唯一真正出色的王孙贵胄”。

当德军陈兵国境,阿尔贝国王无惧德国的威胁,拒绝了多次劝降,率领比利时军民奋起抵抗,破坏桥梁公路铁路,实施坚壁清野,以6个不完整的师硬是拖住了34个德军师4天的脚步——国家虽小,但也不能容忍连续两代国王任人欺辱。如果不是这宝贵的4天,法国最左翼的第五集团军可能很早就被歼灭或者溃散,不仅巴黎无兵可守,马恩河反击战也无从谈起。

眼看着威廉二世制造一个又一个外交灾难后,人们不禁要问:这个家伙确实没有智慧,那么他有胆识吗?

胆识,我认为这意味着坚定不移!

1914年7 月31 日 德国向法国和俄国发出“双重最后通牒”,警告其不得干涉奥匈帝国对塞尔威亚的战争。这其实意味着战争已经不可避免!同时德国军队已经开拔向比利时、法国和俄国的边境集结,但在这一刻,双线作战重压之下的威廉二世犹如得了狂犬病,时而萎靡不振,时而歇斯底里,痛骂英法俄各国元首,“下三滥的骗子!”“全世界将卷入恐怖的战争,而这场战争的最终目的就是消灭德国!”“包围德国终成现实,我们已经把脑袋放进了绞索…爱德华死了,但他比我这个活人更加强悍…..”。

他突然怂了!

继而,他跟内阁突发奇想,鼓捣出一个和平方案,给予法国原有的领土阿尔萨斯和洛林以自治权,这样就让法国失去了进攻该地区的道义,以此让法国保持中立,又由于避免了对法国开战,进军比利时也不再需要,这样又让英国失去了干涉的法理。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让威廉二世备感欣喜,但是又自作聪明的补充了一个保险措施:若法国保持中立,德国要求将土尔和凡尔登两个要塞交给德军,以保证其中立,直到战争结束予以归还…..这样的条件,让递交文件的德国驻法国大使也觉得难为情….这与其说是一份和平倡议,倒不如说是激励了法国军民的战斗到底的决心。有哪一个国家会答应把“首都大门的钥匙交给敌人保管”呢?

又因为德国驻英大使的工作失误,柏林得到了“如果德国不进攻法国,英国愿意在德俄战争中保持中立”的电报。德皇得意洋洋地召见总参谋长小毛奇,给他念了电报,开心地说,“我们只需要对俄国开战了,马上让全军挥师东进吧!”闻听此言,小毛奇断然拒绝,他告诉威廉,百万大军正在边境上屏息凝神静待进攻指令,如果此刻大军尽数东移,我军将不再是一支随时迎战的劲旅,而是有装备无给养的一盘散沙,因为仅仅是给他们在西线囤积的物资就准备了一年。最后小毛奇强硬的补充道,“凡事一旦做出决定,就不可改变。”德皇满不在乎,继续逼迫毛奇下达指令,毛奇悲愤抗旨,两人纠缠良久,最后得知一切都是误会,那份电报只是驻英大使的失误而已。战争开始了…..

比较爱德华七世那种“目标清晰”、因势利导和势在必得;威廉二世“到处伸手”,似乎什么都想要,但是又缺乏清晰的步骤和系统性目标。他想要统治欧洲的权力和名望,渴望率领德国在世界范围拥有更大的影响力,但是他更希望通过“挥舞长枪”、进行恐吓和震慑弱小国家以达到目的;当面对强者,如英国,示威不管用了,需要堂堂正正地比拼智慧时,他却不敢应战,避而不见了……就像作者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他想要获得勇者的桂冠,却希望以不战而胜的方式获得”。结果就是,越是形势逼人,他越是畏首畏尾。

总之,威廉二世不仅缺乏智慧,更缺乏胆识。就像西奥多.罗斯福对塔夫脱的评价那样,“他是一个非常软弱的人。”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小狗钱钱》读书笔记
  • 下一篇:《人生海海》读后感25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