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热爱古诗词的,上学的时候,老师让背诵的,一篇没落都背,离开校园之后,也没有放下诗词,断续地读,有时也很有共鸣。读过叶嘉莹先生的讲稿实录才感叹,原来其实我一直不得章法,未能深切体会古诗词之美。
诗是要吟诵的。
诗讲究韵律,一声二声为上声,三声四声为去声,平平仄仄平,讲究对仗,有固有的规律,但有时也不一定呆板不变,因为诗是"情动于心而兴于言",这里的"兴"读作四声,意为内心的兴发感动。所以,我理解,在吟诵中找到诗词表达的内心情感,是学习古诗词的第一步。
关于"导"
叶先生讲,学习或者教授孩子古诗词,首先是"兴",然后是"导",就是指导了解,了解什么呢,是要尽可能去了解这首诗词的详尽背景。对于一些大诗人的作品,要了解诗人当时的处境、时代背景,要了解诗中典故的由来,比如杜甫的《秋兴八首》中,"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前半句写的是巫峡的景物,《水经注》里讲"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我没有听过猿啼,不知道会不会"下三声泪",但是可以了解的是,这里有地理知识有各种风物,再说"奉使",杜甫的朋友严武曾在成都做节度使,杜甫曾在严武手下担任工部员外郎的官职。"节度使"之所以叫"使",是因为他接受了中央的使命而来到地方,任期满后还要回到中央,杜甫在严武的幕府中任职,这算是"奉使"。而"八月槎"包含了两个可能的典故,其中一个与"奉使"结合起来,张骞奉汉武帝之命去探河源,他是乘槎一一一种飘在水上的木排去的;另外一个典故出自张华的《博物志》,张华做过晋朝的宰相,据说他学问很渊博,他的《博物志》收录了各地的奇闻,《博物质》上说,汉朝时,海上有人年年八月见到浮槎,每年来去都不会错过这个时间,后有卜者说,浮槎渡的是牛郎和织女。十四个字,背后还有这么多的知识,看来,我原来的诗词是虚学的啊。
关于"讽"
叶先生讲,古人有注解,说讽是"不开读之",就是不打开书本,也就是背诵的意思。读诗,要兴,从诗里得到感发;要导,之所以感人的地方指出来;要讽,就是背下来。《左传》上记载了很多这样的故事,用诗句来问答,用诗句来讲外交,这是多么难忘的一个时代。试想,不会背诵,又何来这样的能力。
关于屈原
叶老师讲到屈原时说,楚国这个地方,深山大泽,有很多繁茂的树木,探测不到的地方,人们想象之中就有很多鬼神,所以就使楚地的人有很多很多丰盛的想象,不像黄土高原上的人那么简单、那么现实。这使我联想到,我生活的这片土地,属于蒙古高原,草原一望无际,所以人的性格比较洒脱、胸怀比较宽广,但是缺点呢,文化沉淀还是少了很多,因为人少,总归生存竞争压力小些,难免人就懒些,不是那么思进取。回到屈原,他留下的是非常丰富、飞扬的想象,不只是文学的形式,更重要的是那样美好高尚的精神、感情和修养。"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在力所能及之时,应该竭尽全力,这样的人生才是没有大的遗憾的。
关于李白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当然是一个天才,自然是有天才的孤傲和狂放,这样也注定他不能入世,也无法施展他的抱负,这首诗的妙处在"相看",诗人与虫鱼共悲喜,与花鸟共哀乐,所以,李白欣赏敬亭山的自然、静穆、美好,敬亭山也会欣赏李太白这样飞扬跋扈的天才。后来宋朝的辛弃疾用李太白的意思写了一首词,其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读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很美好,如果精神足够富足,怎么会孤单,人生有很多美好,一花一草皆有情,今人古人共畅怀,这也是诗词的魅力所在。
关于杜甫
说了李白,怎么能不说杜甫,杜甫是写实主义,他生活的年代是动荡不安的,这些都体现在他的诗作里。作诗的方法常说赋、比、兴,"赋"是直接陈述,"比"是由心及物,"兴"是由物及心。杜甫《秋兴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涛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玉露"是像白玉一样的露水,玉露和枫树林是颜色的对比,视角由近及远,萧森之后是波涛和风云,一种不安和骚乱的感觉从诗句里跃出。叶先生很推崇杜甫,她讲,杜甫很妙的一点是,"他能在写实之中表现出一种象喻的情致"。读他的诗,同时看看地图,对那种动荡,才更有体会。
关于陶渊明
叶先生讲,陶渊明诗的特色是:用最简单的词汇来表达最深微繁杂的情思。有些人表现得很真诚、很纯净,但是并不简单、也不幼稚,他能把繁复的东西融合起去,以真诚的态度和世人相见,这说的就是陶渊明。了解了这些,才能体会陶渊明诗作的好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这样的心境,这样的人生体验,这样的情怀,不正是让人高山仰止的吗?
关于旧诗
叶先生在书中有一段话,"有一件事情很奇妙,就是天下有很多事可以欺骗人,唯独写中国的旧诗不能骗人。不只是说他对旧诗的修养,也不只是说他的平仄、格律、用韵对不对,主要的是,这个人的品格、性情和修养一下子就看出来了。"我的诗书修养还差十万八千里,也可以说是谈不到修养这个层面,不过,读一些人的诗作,确实能体会到文字之外的东西。这倒不是我关注的,内在的丰盈才是我所在意的,所以,叶先生的书,值得反复去读,读这样的书,也是让人非常欣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