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王马伯庸的最新作品《大医》破晓篇,分为上下两册,还有日出篇暂时没有上市。是一部根据医学历史题材,写作关于清末、民初、北洋政府时代、国民政府时代关于医学的一部小说。
作者是在2017年的参观上海华山医院的院史馆中受到的启发,经过大量的阅读各种医学资料、找医生访谈等,还原了当时的医学场景。
甚至还萌生了上医学课程的想法。可见作者为了这不小说是费了不少功夫的,这是一个专业人士的态度,我们做任何事要是都用这种态度,会做不成事吗?
在那个时代,医学发展情况、医疗理念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医学常识大相径庭。
比如说血型,1900年医疗界才有这个概念,1911年医生们才接受要相同血型才能输血,而战争救护和抗疫需要输血发生在1904年期间。
当时输血是不验血型,现抽现输的。因为当时没有抗凝剂和保存液,无法储备血库。放在今天我们肯定会大吃一惊吧!
比如盘尼西林(青霉素的旧称)是在1943年美国才实现量产,1945年之前的中国主要是靠磺胺来抗菌。如果你看电视剧是1943年之前的故事,里面有用青霉素来抗菌的话,那就呵呵一笑吧!
比如滴管,是在1931年墨菲氏滴管发明之前是不可以调节滴液的速度的。
所以,亲王真的下了真功夫,很严谨。
破晓篇讲述的是1904年11月至1911年11月期间,三个少年(方三响、孙希、姚英子)医生在红十字会慈善医院参加抗疫和救护的故事。
他们肩负的责任比普医生更加重,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心理上的。哪里有战争、灾难、疫情就要到哪里去参加救护和抗疫,危险可想而知!
读完此书,书中的故事情节应该让我们明白在今天的疫情时代下,人们就能够多一份理解、深入多一点的思考,就更能体会到医疗工作者的不易和伟大。
想想疫情刚出现时的恐慌和勇敢奔赴抗疫一线的英雄医生们,到今天一有疫情就有大白的身影,还有高强度每天做核酸的医生护士们,请给他们多一点的耐心、理解与支持!
防疫、抗疫,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更是社会学的问题,需要我们思考人性,理解人性。
之所以说是社会学的问题,是它关系到整个社会运转的方方面满——人们的生活、经济的运转、医疗资源的调整等。
这是一系列息息相关的问题。需要我们党的伟大决策,相信一定会战胜疫情,取得抗疫的胜利!
书中有一些有意思的点,我把它摘录下来,作为记录。
医学院的学生入学前都要背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和中国的孙思邈的著作《备急千金要方》,开篇都是先讲医德。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定神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贫贱富贵,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如此可为苍生大医者。”
这也道出了医生的高尚本质。今天我们也可以很容易的读懂这段文字的意思。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一旦有了自尊心,就会变得像蒲公英一样敏感。你吹一口气,它就炸了。”
这一段讲的是放三响受到了姚英子(上海烟草大亨的独女)在不知情下说错话受到心理伤害的反应。
日俄战争时期,这个方三响是东北一个偏僻山沟村里的少年,他父亲受到日本间谍觉然和尚的蛊惑,“带领”全村人“伪装”成日军,被当做试探俄国火力范围的“小股部队”,惨烈牺牲。方三响在红十字会医生吴尚德和魏伯诗德的救助下,幸存下来了。
方三响在这次事件中受到了启发,在上海同济德文堂参加培训,立志要当一名医生救护国民。同时也苦苦寻找日本间谍替死去的村民讨回公道。
后来,方三响经过努力,进入了红十字会慈善医院。他努力工作以及找各种赚钱的方法,把赚来的钱寄回去养活那些死去的村民的孩子和孤寡老人。
在意外救助了青帮的一名成员之后,受到青帮的利益诱惑,却没有违背一个医生的原则。
在参加救护和抗疫的过程中,认识了当时的同盟会的主要人物陈其美、张竹君,救助了同盟会主要人物萧钟英,得到了他们的钦佩。
…………
后来,方三响也受到了同盟会救国思想的影响,他的思想开始发生了改变……
姚英子,是一个富家千金。在喜提新车之后意外发生上海的第一起车祸,被同仁医院的见习医士颜庆福所救。
之后,受到这个颜庆福和张竹君的影响,励志学医,就读于上海女子中西医学院。
在那个年代,女子学医是不能学医的。
可是,姚英子的父亲是上海的烟草大亨,她又是独女。要说她命好就是命好!有钱还有的选,不仅没人反对,反而还有人支持。
这个医学院的校长正是张竹君,中国历史上的第一名女西医生。广东番禺人(今天的广州),也是女权运动的先驱,同盟会的重要人物。
张竹君言辞犀利,颇有女中豪杰的风采。在那个年代,能办的起医学院,还是女性,非常不简单。
姚英子,是一个富家千金。一腔热血、信心满满参加慈善医院救助活动,当中受到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来又华丽转身。
这三个人物中,还有一个叫孙希,也是广东人。父母早死南洋,托付给清朝驻英国公使张德彝,是清朝驻英国公使张德彝的助手,十分热爱医学。
当时的海德公园是个好地方,经常有各种讲座举行。孙希就在那里见识过巴浦洛夫的实验,后来巴浦洛夫洛夫根据这个实验发明了一种胃病良药。
由于官场之间的原因,孙希被冯煦(安徽巡抚)安排到红十字会慈善医院,院长是沈敦和。
安排他到红十字会的目的因为怀疑沈敦和贪污,让孙希去窃取账目,取得证据。
这个孙希留英归来,属于高富帅中的高帅。医学知识深厚,更是老师洋人医生峨利生的得意弟子。也在参加抗疫、救助等慈善活动中不断成长。
这三个人的故事,从意外救助一个青帮成员到准备开张的红十字慈善医院开始,讲述了一段惊心动魄的医者命运。
深处晚清时期时局的跌宕起伏,哪里有战争,他们就要冒着枪林弹雨到哪里去救死扶伤;那里有鼠疫,他们就要冒着被感染的危险去防疫;哪里有水灾,他们就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水灾的救助与防疫。
他们三人的命运,紧紧的和时代联系在了一起。从蒙昧无知,经历各种救助防疫事件的沉浮,逐渐成长为真正的“太医”。
书中作者对当时的景物、场景进行了细致的还原描写,也对救助时医生的很多操作手详细描述,是请教过很多医生的。
每个故事都有这样的细节存在,不可谓不丰富,不可谓不精彩!
书中的故事情节很精彩,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细节描写的很科学,可读性非常强。书中内容精彩纷呈,令人陶醉。
看看我们现在的情况,真的不仅仅是医学的问题,更是社会的问题和人心的问题。各国有各国的社会和人性。
这几页中的张竹君和沈敦和,不愧是领导的典范。明争明斗的把事做了。现实世界是很复杂的,这是不是一种处世哲学?
这几页,不得不佩服农跃鳞这位记者的思维推理能力。从报纸文章的发表时间节点中寻找蛛丝马迹,去推理考证张竹君和沈敦和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从而得出结论。
值得学习的是农跃鳞的思维逻辑和推能力。多练习多推理,你就会改变对这个世界任何事的的第一印象和感觉。
有时候你看到的仅仅是你看到的而已,需要我们探究真相,不过真的需要费脑子的。
还有些有意思的句子,我摘录一下,也许会提供多一个我们看待事件的角度。
女子欲要争取独立之地位,必先有独立之事业。(教育子女)
你如要别人尊敬你,就得先交他怕了你。(这个“怕”应该是指让自己更优秀)
只要把一切不可能都去掉,剩下的就是真相。
样样都行,就意味着样样都不行。
当一个人有了想做的事情,一门心思忙碌起来,便再也顾不得害怕了。
忙碌是摆脱颓丧最好的办法。
我们要解决问题,便不得不有所妥协。
一个人得了病,是健康出了差错;一百个人得了病,那便是社会出了问题。
两个正人君子,却各执一词,这说明了有小人挑破离间!
隐藏一片树叶的最好办法,就是藏在树林里。
人越是彷徨,往往越是迷信,会天真的寄希望于某种天启降临,将自己的抉择正当化。
我们做惯了新闻的都知道,有时候一件事情远比你看到的复杂。
如果一件事情是自然发生的,那么它的每一个节点,该符合消息的传输速度。一个反应接一个反应的消息,彼此衔接不甚自然,只能认为是事先设计,是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安排好的。
暂写到此,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