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孩子:挑战》读后感

2022-08-31 09:28:06  本文已影响人 

《孩子:挑战》读后感

她,有一群独特的研究对象,那就是出生于民主社会的孩子;

她,有一套别致的表达方式,那就是方法论+案例;

她,是一部适合所有与孩子打交道的大人阅读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孩子:挑战》。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认为孩子的一些讨喜或者不讨喜的行为是孩子本身的性格,所有的人都喜欢乖巧听话的孩子,都讨厌调皮捣蛋的孩子,但是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的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导致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不恰当的方式来纠正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有时候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更加严重;或者看似表面上问题解决了,实则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伤害了孩子内心的自尊。书中的大量案例,详细说明了孩子隐藏在每个行为背后的动机,以及针对不同动机教育者应该有哪些可应对的方法。面对孩子的行为上的各种问题,我们很自然的直接从行为结果上入手,希望能有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却往往忽略了行为背后的冰山。李玫瑾老师曾说,当孩子出现问题时,其实问题早就有了。因此,在孩子犯错时,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首先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先想想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做,要学会耐心的寻找原因,多与孩子沟通,努力成为孩子亲密的伙伴。

在1—10章这部分,我感受最深的是第四章:孩子的错误目标。

感到气馁孩子的错误目标有四个:通过得到过度关注,寻求归属感、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在工作过程中与家长沟通交流时,家长流露出对孩子的无奈,说出的孩子表现,就涵盖在这四种目标之中,家长们对待孩子的错误态度,对孩子的不了解,导致孩子就会以其中一种方式反映出来,所以问题出在对待者本身上,李玫瑾老师也说过,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的问题。现在急需转变成人的教育观念,只有我们教师先转变观念,学习教育方法,才能做好家长的引领,才能家校合作,最大程度上给予孩子更健康更有质量的教养方式。

这本书中讲到对惩罚与奖赏的误解。我们现阶段对惩罚的误解,我们误以为用惩罚这种方式和手段,能够真正让孩子改掉那些让我们头痛和烦恼的行为。其实,打骂和惩罚孩子,无非是掩饰自己的挫败感,对孩子来说,宁可受到惩罚也要维护自己的权利,而且惩罚只会激起孩子更加强烈的反抗和挑战,让孩子会一再重复错误的行为,最终我们崩溃和无可奈何。

我们对奖赏的误解,奖赏并不能给孩子归属感,只会放大孩子的欲望,通过奖赏的方式,短时间内是可以赢得与孩子之间的合作,但当我们不再给孩子奖赏时,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当他们发现做事情没有好处时,也就会拒绝合作和贡献。一个错误的价值观就这样被我们培养起来,孩子会认为这个世界本身就是欠他的,如果不得到好处,他们就会想着“给他们点儿颜色看看”。

最后,《孩子:挑战》这本书被它的读者封为“画的全是重点”的书,此书金句满地,我在其中挑选了一些叩动我的金句子,因为在实践中真的有让我感受到“是的,确实是这样”:

1.一个只有得到别人关注才快乐的人,不是真正快乐的人。真正的快乐不需要建立在他人的关注上,而是发自内心,感受到内在的满足。

2.我们要将注意力放在长处而不是短处上面。

3.我们要的是进步,而不是完美。

4.没有人能在脆弱中成长,成长需要力量和坚强。

5.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可以为自己做选择,做决定。我们不能担负为孩子做决定的责任,这个责任和权力是孩子的。

6.只有当我们信任孩子,信任他的能力时,才能真正表现出对他的尊重。

7.我们不停地指出孩子的错误,不停告诫他们……这样的方式事实上是在表现出我们对孩子没有信心,这会让所有人沮丧和气馁。如果我们的关注点都在负面事情上,我们怎么可能期望孩子找到通向正面和成功的方向和力量源泉?

8.由于我们不断对孩子进行指正,不但会让孩子觉得他经常出错,而且还让孩子变得害怕出错。

9.我们越急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就越有可能让这个习惯更严重。我们要降低坏习惯的重要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基因之河》读后感
  • 下一篇:《列子臆说》读后感:尊重 信任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