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长篇报告文学《躬身》读后感

2022-04-08 07:58:33  本文已影响人 


躬身之间  未来可期

——长篇报告文学《躬身》读后感

李雪雪


《躬身》是著名作家任林举先生所著,任林举曾多次获得国内著名文学大奖,先后推出过多部优秀的长篇报告文学作品。
作为一名阅读爱好者,遇到喜欢的书我一般都会读两遍,第一遍通读,掌握书中的故事梗概,大意,第二遍精读,读时细细琢磨每个章节、每一页、每一句,习惯性地手里拿支笔,遇到不懂的字词都会划出来,然后查明其意并做好标记,当读到一些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句子时,也会及时记下所思所想,遇到好词佳句更是不能放过,“当黄河水变得丰盈清澈、天空变得湛蓝如洗、草原变得繁盛华美、所有人的面孔都会隐没在高原美丽的风景背后,荣耀永远只属于这片高原。”“随着脚步和目光展开的,似乎并不是自然而然的山水,而是哪一个绘画巨匠挖空心思精心描绘的一幅画卷。”“不付出伤筋动骨之痛,就难求脱胎换骨之变”这些都是我从《躬身》这本书上摘抄的金句,当然了,诸如此类或优美或催人奋进的句子在书中还有很多。这本书描写了甘南州各县市的地域风貌、民俗风情,以及在环境革命中的突出事迹、典型人物,给人的感觉是风景描写美轮美奂,如沐春风,故事叙述生动感人,直击人心。我刚拿到这本书时就爱不释手,无奈平时工作繁忙未能一口气读完。周末终于如愿以偿,真是舒心呀!

甘南广大党员干部用无数次躬身的动作,改变了老百姓对他们的看法,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群众对干部的信任。许许多多的干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环境革命”中锤炼了永不言败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哥哥是一名基层的乡镇干部,那时候,他们所管辖区域内的牧民群众不仅家里不整洁,房前屋后也不干净,面对从思想上还没有转变的牧民群众,哥哥和他的同事们以身作则,进村入户,直接上手干活。他们每次去都帮群众把群众的家里家外从头到尾彻底清扫,认认真真收拾一遍,开始群众们带着好奇、惊讶甚至有些猜疑的眼光袖手旁观,他们不相信这些整天坐在办公室里只知道敲敲电脑,动动嘴皮子的国家干部,一时兴起来干这活,坚持不了多久。然而,当第一次入户收拾好的屋子等到他们第二次去已经被打回了原形时,哥哥们与户主寒暄几句,又开始彻头彻尾的打扫一番,三四次下来,户主有些惭愧地问哥哥,为啥要非得来他家搞卫生啊?哥哥看牧户思想有所松动,赶紧将上面的政策与清洁卫生带来的好处与他讲了一遍,再说这一个多月来牧户已经习惯了干干净净的家,于是就欣然的答允下来,以后一定自觉把家里的卫生搞干净,不给全乡拖后腿。哥哥听了这话,看着牧户不禁会心一笑,心里感觉一阵畅快,是啊,一个多月的辛苦付出并没有白费,此时干部与牧民群众才产生了一种心意相通的美妙感觉。

基层的工作一直忙,但工作之余,哥哥们就去公路沿线转悠,看见垃圾就捡,全乡干部心里想着一定要做好这件事,决不能在全市的卫生评比中当了末尾,挺丢人的。小侄女想爸爸了,就给哥哥打电话问他在干嘛?好几次得到的回答都是在“捡垃圾”。一次,幼儿园的老师问小侄女你爸爸是干什么的?小家伙想都没想脱口而出“捡垃圾的!”逗得幼儿园老师哈哈大笑,这件事情到现在为止还是我们家的段子,其实付之一笑的背后却印证了无数基层干部的辛苦付出。正是有了大家团结起来坚持不懈地干,才造就了如今甘南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和生活环境。
爱人是夏河县达麦乡人,有一次我们一家人去达尔宗湖游玩,孩子们野餐完毕,他就开始收拾垃圾,他不仅捡拾我们周围的垃圾,还将附近所有的垃圾也都捡起来,老大儿子捂着嘴笑,说“爸爸,你捡垃圾捡上瘾了,强迫症又犯了!”听了这话,我和女儿也笑了起来。我看到旁边有一片花海便带着两个孩子过去照相,回来时,却发现爱人不见了,等了半天只见他提着两大袋垃圾从转山的小路上回来,他说,他趁我们照相的空去捡垃圾了,说这儿是他小时经常来的地方,是人心中的圣地,他知道大山里有一条群众们平时走的小路,他想只要是有人走过的地方就会有垃圾,于是他就去小路上捡垃圾了。他说这些的时候,眼里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情。

近几年甘南的干部群众躬身捡垃圾,环保意识根植于每位干部群众的内心,看着家乡环境一天天地变化,他们觉得这是一件无比自豪和骄傲的事情,家乡的面貌变得越来越美好,谁都会觉得畅快和幸福。

自从开展“环境革命”以来,甘南在外界的名气越来越大,甘南人底气足了,自豪感也更强了。近年来,甘南已经享誉全国,很多外面的人来甘南的第一印象就是干净,干净的天空,干净的草原,干净的大街小巷,连空气都是干净的,甘南成了都市人眼中的一片桃花源,心中的一片绿色生态福地。甘南未来可期!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这场意义深远的“环境革命”。

躬身,躬的是身,更是心。躬身,是最高尚、最感人的一种姿态,无数次的躬身无疑是甘南人民对大自然的敬畏,只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了,我们才会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亲密关系》读书笔记
  • 下一篇:《解惑》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