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2022-02-17 09:35:51  本文已影响人 

《国家的视角》读后感
 

很开心在第一期网络读书会之前,真的读完了《国家的视角——那些试图改善人类状况的项目是如何失败的》。真的是大部头,每天读一章,啃了下来。作为读者常常跟不上作者的步伐,作者太博学,旁征博引。书中很多长句,因为作者需要精准表达复杂的现象和想法。作者拒绝简单化和清晰性,因为任何一个现实社会都不是非黑即白。读的时候,每每感叹大牛作者斯科特果然功力深厚,像握着一把手术刀,精准解剖了大型社会工程背后的逻辑和预设。

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

作者先抛出了一个结论:那些遵循极端现代主义的大型社会项目都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呢?源于三大因素的结合:一是极端现代主义思潮席卷全球,压倒了地方知识和实践知识,且左翼和右翼都有极端现代主义。二是独裁主义的政府滥用现代国家权力。三是软弱的公民社会缺乏抵制的能力。单一因素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为项目本身无法得以大规模长时间地实施。三个因素一结合,却是致命的,常常带来人类社会上令人震惊的灾难性失败。

紧接着,作者花笔墨,描述了什么是极端现代主义?简单的说,现代主义是崇尚科学技术的发展,认为人类掌握科技后可以规划自然,为人类所用,创建对人类为更美好的未来。极端现代主义则是把现代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极端,认为一切都可以“科学地”被规划,且此种规划可以适用于所有社会所有情境,一定可以做到人定胜天。

作者没有简单地批判现代主义,也并不否认现代主义带来的国家管控、治理以及提供福利和服务方面巨大的进步。但是作者强调,现代国家看似成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只从单筒望远镜去观看,放大了成功的方面,代价则是忽略了单筒望远镜视线之外的广大区域。作者有心带读者去看一看那些被忽略的区域,提供一个别样的视角,用更整全地视角来描述问题的多面。

全书中,作者大量使用举例说明的方式,旁征博引,每一章都事无巨细地详细解读以下项目,包括科学林业(单一树种、相近树龄的人工林)、城市规划 (特别是首都、首府城市的从无到有的规划)、牧民农民的大规模迁居定居计划(1973-1976 坦桑尼亚,乌贾玛村庄,社会主义合作社运动)、集体农庄和大型机械化农业(苏联)。作者解读的重点在透过不同的视角,让读者看到,在国家的视角下这些项目存在的合理性;同时,在被规划的人们的视角中,这些项目的惊人失败。

在最后的部分,作者也给出了几个建议。我感觉,这些建议背后的假设非常谦卑:是表达了对复杂系统的不可控、不可预测性充满敬畏。


比如规划的步伐要小而灵活,可以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简称迈小步、且随时停步。

比如,设计项目时留出足够的空间,让未知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有创意的发挥等等,得以生长。简而言之,设计一个半成品即可,留出空间等待时间和自发性的完善。

比如,设计之初,相信和倾听当地人的知识和智慧,而非高高在上,假设当地人的无知和愚昧,并在设计和执行中,使这些当地知识成为项目的一部分。

我的一些思考

一,虽然全书都在讲“国家的视角”,也就是统治者控制者治理者的视角,强者的视角,但有趣的是,这种视角的呈现,更加让读者明白了缺失的一环在哪里,弱者无法发出的声音是什么。

这也让我更理解为何读书会主要读人类学书籍。确实,人类学是人本主义的学科。人类学家擅长发问和倾听。带给读者不同视角下的呈现和理解。

联系到我最近在阅读的“系统治疗”方面的书籍,我感到,系统无处不在,而且系统是复杂的,要对系统的复杂性、不可预测性保持敬畏。生态系统作为一个复杂系统是一目了然的,至今也没能被人类为完全理解。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复杂系统。非黑即白,简单一分为二的想法很难适用复杂系统。可能仅仅是批判性地看问题也是不够的,还得看站在谁的位置上,用怎样的视角去看。

人类学可以说是研究人类社会系统中的人。要注意到具体的人,或者有代表性的一群人,都不可避免,需要带着读者首先看到这些人群所处的社会大系统,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子系统和各种角色。观看的目标是看到差异,不同的人群在同一个社会系统中不同的生活。思考差异存在的合理性以及不合理的地方,尊重差异,和创造更公平、更具灵活性的社会。

二,书名是国家的视角 Seeing like a state。国家是谁?

有的伙伴分享时,把国家等同于政府。我隐约觉得不精准。政府这个概念似乎太大了,又似乎太实了。政府最简单的分类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这两者本身就有巨大的差别。

我的理解是,这里的国家,并没有一个具象的指代,是一个抽象且边缘不清楚的所在,是复杂系统中的一员。这个系统中还包含且不限于以下书中提及的许许多多的参与者,比如,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工程师,官员,城市工人,农民,手工艺者,街道规划者,街道使用者等等。

关于复杂系统,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生态系统,里面包含了千变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人类至今还无法研究清楚。国家,以及和它相关的各级政府,生活在各地的人民、各种社会角色等等参与者,也构成了一个足够复杂的系统,里面也同样有着自生自发性,有着不可预测,不可知的部分。

三,虽然书中没有直接分析中国的例子,但是对苏联和非洲地区社会主义政权的分析,几乎完全适用。以往我只知道一些名词,甚至连概念和年代都不够清楚的社会工程/社会现象,终于得到了另一种视角下地呈现。有种醍醐灌顶的味道。

比如,书中提供了一种对“群众活动”(massive exercise)的解释。让我忍不住点头称是。比如大型运动会开幕式上经常会出现的群众表演。

“群众活动的理念:创造一个从上而来的秩序、训练和纪律的惊人展示,所展示的纪律力量使参加者和观众都感到敬畏。前提是,需要一个单一集中的权威来计划和执行这一展示。这与党的意识形态(在各个方面都需要动员群众的党)相匹配。”

我很惊叹,最初追求社会主义的国家,很多像是追求乌托邦梦想,景愿是美好的,手段可以是残酷的,可以且经常是集权的社会。我也感到自己的孤陋寡闻,没想到当初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乌托邦梦想席卷全球。不仅是苏联,东欧,中国,东南亚国家(越南,柬埔寨),还传播到了非洲国家(坦桑比亚,埃塞俄比亚)。

四,作者强调的,极端现代注意所蕴含的“美学和视觉的视角”也非常有趣。

比如,从无到有规划一个全新的首都,规划中的图纸,往往是一种航拍从空中俯视的视角。一般可见中轴线和左右对称,社区按照功能分区域,呈现方格状的几何线条,看起来非常简洁、整齐,带来一种美学上的力量。可是,这样的可视化呈现中,是谁在观看?是规划者吗?这样的城市又是为谁而建造?生活在里面的人群感觉如何?是否交通方便连接生活和工作?是否有趣味性的小街区和多样的店铺可以探索?是否有除了家居以外的公共活动空间?开放的和半开放的空间?

我本身是一个喜欢地图,并依赖地图来探索新地方的人。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城市规划和地图中竟然还藏着秘密:地图背后的假设决定了地图如何构成。这个视角也让我耳目一新。再看到地图时,会思考谁制作了这张地图?为了谁而制作?地图上强调了什么,呈现的什么?地图上又忽略了什么,隐藏了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观看一张地图,就会更容易发现不同的视角,带来不同的理解。

五,米提斯”带来的关于自身职业道路的思考。

什么是“米提斯”?简单来说就是实践知识,或者实际知识(know-how),它们是一些共识、经验、本领和实践技能的总称。作者对米提斯的概念化和举例描述,让我似乎得到了某种程度上的解放。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对现代主义是一知半解,看后毫无疑问,我也曾是一个极端现代主义的信徒,相信只要科学技术持续发展,人定胜天。我也曾天真地以为,大型机械化的农场才是现代的、科学的,是未来所有小农的发展方向。我也不曾去质疑过,这种大型机械化农业模式是全球通用吗?我也完全没有去考虑土地、气候、当地作物、当地实践知识、当地农民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和地方性。

一度以来,我很希望我的专业和学科也是科学的,可以通过试验来证真证伪。似乎只有这样,职业发展道路才称得上是专业的。可惜,我喜欢和认同的社会工作和心理治疗,都充满了“米提斯”,即充满了实践的知识,经验,共识,技能等等,很难量化,很难由精心设计的试验来验证。

我一度在考虑,是不是要再去读书,读“心理学”(研究),而不是“心理治疗”(实践)。因为,心理学更科学,聚焦于心理试验和结果验证,可以证真证伪;心理治疗不仅流派众多,且更强调督导啊,经验啊,感觉啊,这些玄而又玄的东西。我不仅担心,心理学界对心理治疗的看法在多大程度上是真实的。心理治疗对人的心理状态的治疗,多大程度上只是自欺欺人。

米提斯这个概念当然不能解决我所有的困惑,但确实给我松绑,让我看到人类社会、人类的身体和心灵这些都是复杂系统,存在着我们不能用科学方法去探知的部分,起码是暂时不能。在这些灰色的,不是简单清晰的部分,也有不少学科在生长,尽管它们有自己的问题和挑战,但他们重视实践的经验和智慧,在传承米提斯。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活出生命的意义》读后感
  • 下一篇:《幽灵的礼物》读后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