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2021-06-03 07:25:25  本文已影响人 

《曾国藩全集》读书笔记

我读的这套《曾国藩全集》只有6册书。

所以肯定不是全集,仅是选集。

鲁迅先生的朋友内山完造先生发现这个不同点,“中国则不论谁的著作,只作部分的翻译,而绝不译其全集,出版其全集。我一向不曾明白其中的原因,还以为这仍不过是日本人和中国人的生活意识不同而已。”

是的,不管是谁的作品,(除非自己是专业的研究人员)一般的,看其代表作就可以了,不必看全集。

6册书已经够多了。

曾国藩简历

曾国藩(1811—1872),字伯函,号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父亲曾麟书是塾师秀才。

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四个弟弟。

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

道光十三年(1833年),考取秀才。

道光十四年(1834年),湖南乡试,考中举人。

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进士(第三次考中)。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官至二品。礼部、兵部、工部、刑部等侍郎(副部长)。

咸丰三年(1853年),为抵抗太平天国运动,在家丁忧的曾国藩奉旨在湖南组建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

咸丰四年(1854年),带领湘勇攻克武昌,汉阳。进围九江。

咸丰八年(1858年),水路两军攻克九江。

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攻克安庆。奉旨督办四省(苏皖赣浙)军务,节制苏皖赣政务。创办安庆内军械所。

同治三年(1864年),湘军攻克太平天国天京(南京)。屠城。

同治四年(1865年),要求门生李鸿章创立江南制造总局,委托容闳赴美国购置机器。

同治七年(1868年),任直录总督期间,办理天津教案,对法国人软弱。背负骂名。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江总督任上去世。

一生中干下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是编练湘军(湘勇),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二是开展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身以载道

《曾国藩全集》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是其《家书》部分。

《家书》是其写给祖父母、父母、叔父母、四个兄弟、儿子、侄儿等人的书信。

《家书》,读起来仿佛就是读西方人写的《忏悔录》或是《自传》。

原文摘抄

澄侯四弟左右:

八月二十四发去之信,至今未接复信,不知弟在县已回家否?余所改书院图已接到否?图系就九弟原稿改正,中间添一花园。以原图系点文章,一个板板也。

余所改规模太崇闳。当此大乱之世,兴造过于壮丽,殊非所宜,恐劫数未满,或有他虑。弟与邑中诸位贤绅熟商。去年沅弟起屋太大,余至今以为隐虑,此事又系沅弟与弟作主,不可不慎之于始。弟向来于盈虚消长之机颇知留心,此事亦当三思。至嘱至嘱。

鲍、张二十六日进兵,二十九日获一胜仗,日内围扎休宁城外。祁门老营安稳,余身体亦好。惟京城信息甚坏,皖南军务无起色,且愧且愤。

家事有弟照料,甚可放心,但恐黄金堂买田起屋,以重余之罪戾,刚寸心大为不安,不特生前做人不安,即死后做鬼也是不安。特此预告贤弟,切莫玉成黄金堂买田起屋。弟若听我,我便感激尔;弟若不听我,我便恨尔。但令世界略得太平,大局略有挽回,我家断不怕没饭吃。若大局难挽,劫数难逃,则田产愈多指摘愈众,银钱愈多抢劫愈甚,亦何益之有哉?嗣后黄金堂如添置田产,即即以公牍捐于湘乡宾兴堂,望贤弟千万无陷我于恶。顺问近好。

兄国藩手草 十月初四日

JOHN

澄侯是曾国藩的大弟弟,兄弟姐妹一起排行,排第四。

沅弟是指曾国荃,攻克南京,灭太平天国后,官至湖北巡抚。

另外两位弟弟已经战死。

曾国藩在此信中一再要求澄侯四弟房屋建得不要太大。

曾国藩的幕僚之一郭嵩焘(后官至广东巡抚,英国公使)评价曾国藩为:

“常言载道者,身也;而致远者文。天地民物之大,典章制度之繁,惟文能达而传之。”

原文摘抄:

修身养性十三条

(1)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画时专一不杂。清时在躬,如日之升。

(2)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验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3)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4)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

(5)读史。丙申年购《廿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

(6)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7)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8)保身。十二月奉大人手谕曰:“节劳,节欲,节饮食。”时时当作养病。

(9)日知所亡。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有求深意是徇人。

(10)月无亡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不可一味耽著,最易溺心丧志。

(11)作字。饭后写字半时。笔墨应酬,当作自己课程。凡事不待明日,愈积愈难清。

(12)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13)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JOHN

文以载道、身以载道。

如果需要了解宇宙内、人世间的各种道理,读儒道法的各种经典(当然,现代社会,还需增加各类科学经典书籍)更好更直接。

但是曾国藩全集给人的感觉,不仅是文以载道,更是身以载道。

曾国藩一辈子基本上是在践行中国儒道法的精神。

这同古罗马五贤帝之一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以及《富兰克林自传》有共同之处。

马可·奥勒留践行的是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精神,

富兰克林践行的是清教徒的精神。

上述三人基本上都做到了身以载道、知行合一。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1706-1790)、曾国藩(1811—1872),两者都可以说是近代的人物。

实际上,曾国藩比富兰克林晚了100年,但是读起他们的书来,富兰克林更像一个现代人,曾国藩更像一个古代人。

从人物传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时代背景。

47J1: 富兰克林自传 读书笔记 20210420

湘军为什么能够战胜太平天国

1湘军组织性纪律性强,曾国藩练兵能力一流。

2曾国藩识人用人水平超群。曾国藩将兵打仗能力一般,将将能力超一流。

3太平天国没有得到当地农民的足够支持,湘军在扰民方面比太平天国要好些。

4太平天国没有得到知识分子的支持,人才不足。

原文摘抄:

曾国藩手撰《讨粤匪檄文》说:“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大清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可变。我孔子孟子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那是说,湘军之起,并不是完全保卫大清皇室,而是在保卫祖宗所传的文化传统。

太平军以拜上帝教相号召,曾国藩就搬出孔子、孟子、关帝、岳飞、城隍、土地、和尚、道士等一切的中国神来抵抗这一外来的西洋神。尤其孔子、孟子、关帝、岳飞,对于中国读书人和农民,影响力极大。

JOHN

5湘军广泛采用西洋武器,武器比太平天国先进很多。

6湘军水师优于太平天国水师,逐渐控制了长江水道。后勤保障更方便。

7太平天国内乱,1856年天京事变后,湘军对太平天国由战略相持阶段转入进攻阶段。

清朝正规军——绿营在对抗太平天国军队时,没有赢的可能。

但是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湘军常常能够以少胜多,战胜太平天国军队。

中国与日本近代转型的比较

洋务运动为什么输给了明治维新

伊恩·莫里斯(IanMorris)的《西方将主宰多久》(原书英文名《Why the West Rules-for Now》) 基本上回答了“为什么现在是西方文明主宰世界?”

46J3 : 西方将主宰多久 读书笔记 20210412

从有文字历史的6000年人类文明历史来看,不同文明也是各领风骚数百年或者一、二千年。

没有一种文明可以持续不断的领先。

根据塞缪尔·亨廷頓的《文明的冲突》,

“人们至少在下述看法上存在着合理的共识:至少有12个主要文明,其中7个文明已不复存在(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5个仍然存在(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

鉴于我们认识当代世界的目的,除这5个文明之外,或许还应加上东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可能还有非洲文明。”

在存在着的5个主要文明中,西方文明是最年轻的。

“西方文明的出现通常被追溯到大约公元700到800年。”

“在欧洲扩张的过程中,安第斯和中美洲文明被有效地消灭了,印度文明和伊斯兰文明同非洲文明一起被征服,中国受到渗透并从属于西方的影响。

只有俄罗斯、日本和埃塞俄比亚这三个在高度中央集权的帝国权威统治下的文明得以抵制西方的冲击,并维持了有意义的独立存在。400年之久的文明间关系是由其他社会对西方文明的从属所构成的。”

那么在近代,中国与日本同时遭遇西方文明的冲击,并进行应对转型的过程中,为什么差异如此之大?

日本在1868年开始明治维新后,

1894-1895年,甲午战争(日清战争),日本胜出,1897年末,欧美各主要国家均与日本重新签订平等条约。

1904-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获胜,从此跨入世界列强的行列。

中国则是在1950-1953年的朝鲜战争中,与美国军队打平手,获得了台面上的平等地位。

成功应对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后,进入世界一流强国行列。

中国进行近代转型,成功现代化(仍在进行中),成为世界强国的进程比日本整整晚了100年。

对比《日本开国五十年史》与《曾国藩全集》的历史资料,并参考其他书籍中的知识,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43J2: 日本开国五十年史 读书笔记 20210303

“一八五三年七月,当美利坚合众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Perry, M.C.)率舰远征至日本江户湾的浦贺,带来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国书后的八个月,日本终与美国缔结条约,结束了世袭军事独裁者幕府将军的锁国政策,实行开国之策。”

在明治维新前,日本有以下几股政治力量:

天皇(精神领袖)

幕府将军(最高统治者)

藩主(诸侯、大名) 大小共300个左右

武士

僧侣

平民

美国海军兵临江户湾(东京湾)时,德川幕府同意开国并变法。但是日本西南四强藩(长州,萨摩,土佐,肥前)并不满足于德川幕府修修补补、小打小闹的变法,与德川幕府对抗,并联合天皇推翻了德川幕府200多年的统治。

可以说,虽然也发生了战争和冲突,但与其说是革命、内战,更像是政变。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政治上层阶级的一次冲突和妥协。

是日本天皇、幕府将军、强藩之间斗争的一个结果。

而中下层的武士、平民是跟随。

僧侣则并没有发挥大的作用。

德川幕府末代将军 德川庆喜 也没有做最后的挣扎,大政奉还于天皇。

明治天皇亦授予德川庆喜公爵爵位。

所以,日本的幸运在于其上层阶级:天皇、将军、强藩在1853年-1868年之间的共15年间达成了一个共识——即西化和现代化的共识。

西化和现代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根据塞缪尔·亨廷頓的《文明的冲突》,

非西方文明国家实现现代化最快的路径是:

早期同时西化和现代化、

后期反西化并进一步现代化。

而日本正是遵循这一路径的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1860-1890年代),是同时西化和现代化的时期。

之后就是反西化并进一步现代化的时期。

现代化包含:科学革命、技术革命、工业革命、城市化、信息化、教育医疗等水平的提高等等。

西化包含:基督教、个人主义、英语等等。

《文明的冲突》摘抄

“因此,在变化的早期阶段,西方化促进了现代化。在后期阶段,现代化以两种方式促进了非西方化和本土文化的复兴。

在社会层面上,现代化提高了社会的总体经济、军事和政治实力,鼓励这个社会的人民具有对自己文化的信心,从而成为文化的伸张者。

在个人层面上,当传统纽带和社会关系断裂时,现代化便造成了异化感和反常感,并导致了需要从宗教中寻求答案的认同危机。”

清朝晚期的洋务运动也是1860-1890年代,与日本明治维新是同一个时期。

但是,清朝只有两股政治力量:

统治阶级(清廷)

人民群众

中国从秦朝开始就实行了郡县制,逐步替代分封制。

在皇族相对弱的时候,诸侯(藩主、领主)常常会造反,比如汉景帝削藩,评定七国之乱。

所以秦汉之后,基本上更认可郡县制。

而在隋唐之后,人民群众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到统治阶级中。

所以,清朝的政治力量结构比日本明治维新前期要简单得多。

在这样的结构中,只要清廷不愿意变革,那么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道路注定是曲折的。

日本西南四强藩打败德川幕府后,可以搬出天皇。

清朝,就算假设太平天国战胜湘军,或是湘军战胜太平天国后起义推翻清廷,都不会是那么容易现代化的。国家将陷入内战中。

并且太平天国执行的是西化,而不要现代化。

太平天国接受了西方的基督教,但是其武器装备比湘军差很多。

中国第一个留学美国高等院校的留学生容闳到南京投靠太平天国,希望帮助太平天国进行现代化改革,被拒绝。而后容闳投靠曾国藩,曾国藩让容闳参与创建江南制造总局,赴美国采购机器。并支持容闳提议的官方派遣儿童赴美留学。

清朝晚期以及民国时期的历史演变也说明了若是上层阶级没有达成共识,进行政变或者变革。

靠下层阶级来革命和内战,以达到共识,代价是非常大的,时间也是相当长的。

看几百年间,英国变革与法国革命的比较,情况也是如此。

所以中国进行近代转型比日本晚100年最重要的原因是清朝时上层阶级没有达成共识。

其次的原因是日本崛起后对中国的侵略,又延缓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当代中国,则进入了现代化后期,即进一步现代化同时反西化的时期。

基督教是西化的特征,工业文明是现代化的特征。

这些是很容易区分的。

市场经济体制,则用了几十年的实践,终于发现是现代化的特征,并非西化特征。

那么问题来了,民主、法治、社会多样性这些西方社会的特征是属于西化的特征还是属于现代化的特征呢?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逆袭——读书笔记系列
  • 下一篇:《阴影人格》读后感:阴影接纳的模式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