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裴多篇》读书笔记

2021-05-13 06:29:53  本文已影响人 

《裴多篇》读书笔记

有时候看群里的其他人提出一些哲学问题,或者自我见解,很拗口,不知道他们写完,自己是否明白在写什么。我的初衷,则是想在了解他们对生与死、灵与肉的关系论辩中,开启一段由西方哲学家带来的对人生思考的旅程,再对比东方哲学,希望能对东西方思想及文化的差异有那么一丢丢的理解。

有时候去看古建筑、遗址、博物馆里陈列的文物,我们惊叹远古及古代人们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亦或去欣赏几百、甚至千年前的画作、诗篇、音乐,我们也会赞叹其美妙绝伦,但这些都已经是表现出来的形式,存在下来的物质。不同的思想造就了不同的文化,也呈现了不同的艺术美。那么,哲学,是不是对艺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呢?这些,都令我好奇。

课程开始,第一章节“死”,对应的是《柏拉图对话集》里的《裴多篇》。读苏格拉底在临死前心神镇定的与弟子们一步步引着他们去思考对灵魂的认知,由浅入深,他想从方方面面去论证灵魂是独立存在的,有回忆。注意,是临死前。64A“真正献身哲学的人所学的无非的赴死和死亡”,“无非”,我觉得用的很彻底,还有67D“我们称之为死的,岂不就是摆脱和脱离肉体吗”,我想这里都并非要说真的死亡。后来听姜帅也讲解到,就是要学习“向死而生”,这里面的死,都是在讲解哲学与人生的关系。但是在真正的死之前,去阐述哲学意义上的死,恐怕只有真正的哲学家能做到吧~~因为65A“哲学家要尽量摆脱他的灵魂与肉体的联系,比其他的人更彻底”,我想这就是哲学家与凡人的区别。

65B“它籍助肉体进行考察时,显然是误入歧途的”、65D“哲学家的灵魂极端蔑视肉体、摆脱肉体、努力保持独立不依状态”。有时不能不说这句话,是对的。我们经常做思考状时,甚至有时是在入眠之前,五官、四肢都休息了,但是大脑还在活跃的思考着,当然也会有幻想。可能在想工作、学习,也可能在想一幅画怎么才能画的更好,这篇文章里的那个字要改成什么更贴切。确实不需要借助肉体。我又想到画家莫奈晚年几近失明、音乐家贝多芬最后也失聪,但一样还能创作出流芳之作,他们同样也没有借助肉体进行考察,是什么驱动他们可以完成美妙的作品?是灵魂在指引着吗~~

68A“真正爱智慧并且坚信能在另一个世界找到智慧的人,怎么会在临死前的时候悲痛,怎么会不乐意前往呢?”我理解,“真正爱智慧”,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超脱,是由于灵魂的独立存在,还会赋予肉体之回忆,所以,从灵魂的角度,他们不畏惧真正的死亡,也就不会有悲痛和绝望。正因为如此,所以苏格拉底说68C“勇敢的美德”和“明智(一般所谓明智就是不为欲望激动、对欲望漠不关心的态度)”就是哲学人所独具的特征。

中哲里讲出世、入世,是一种人生态度,苏格拉底也讲,但是他是这么说的,75A“我们在出世以前就获得了那种知识”,姜帅解读,这个“出世”,既不是传说也不是灵魂转世,而是“认识的活动”。我琢磨,这里是不是想表达,灵魂具有认识的特质,并独立于肉体以外在进行系列思考活动。所以,76C“灵魂是先就存在的,在获得人形之前就有,与身体分离,具有着心智”。

之后有一段很精彩,从论证大与小、雪和火,去进一步得出结论,103B“以前我们谈的是具有相反形制的、以此命名的事物,现在说的是那些相反这本身,其内在性质使事物得到名称。我们说后面这些相反者绝不能彼此相生”,104C“不仅那些相反者本身是互相排斥的,而且所有的那些虽非彼此相反却永远包含着相反者的事物,也都排斥那个与自身包含者相反的“相”,那相反的“相”逼近时,它们就消失或者退缩了”,这里引出对奇数与偶数的论证,举例2和3,说“三虽然并不是偶数的反面,却并不容纳偶数,因为三永远伴随着偶数的反面”,最后得出105D~E“灵魂占有一个形体的时候,总是带来生命,跟生命相反的就是死亡。所以,灵魂不容纳死亡,就是不死的”。有意思,我们学数学时,都没有这样去分析过到底奇数与偶数的差别在哪里,倒是哲学家以借用它们论证灵魂的独立存在,从另一侧打开了探索数字奥秘的小窗口。

上面这段文字,提到一个字“相”,中国古代哲学里,著名的“白马非马”就是在阐述“相”,这两个相,意思相同吗?我们可能会觉得公孙龙的比较具有诡辩性,但又有很多信奉苏格拉底的学说,可放在现在这个年代,碳酸钠非钠,与“白马非马”意思一样吗?灵魂想要反映的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相”呢?

再往后,109D“我相信这就是我们的情况;因为我们住在大地的一个洞穴里,却以为住在大地的表面上,把气叫昨天,以为这就是星辰运行的天”,有没有庄子现世在讲论其“逍遥游”的感觉,哈,苏格拉底仙逝于公元前 399年,庄子则诞生于公元前 369年哦。东西方的古代哲学留世之作不仅体现哲学思想,也是文学作品。逍遥游想要表达的是忘却物我的追求自由的人生观,苏格拉底则是认为人只有从身体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才能认识真正的灵魂,两者是有共通之处的!

直到114C“我们已经把这一切跟你们说清楚了,我们应该全力以赴地在生活中寻求美德和智慧。因为奖励是荣耀的,希望是巨大的”。我们习惯把灵与肉分开,认为灵比肉要有精神内涵的多,但我最近也有一些不同的认识,肉体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欲望,那我们的灵魂,就没有欲望吗?这种渴望生活中美德和智慧的行为,我觉得就是灵魂的欲望。这种欲望,到底多少合适呢?如果说渴望奖励,那其中产生的在追求奖励时进行的种种行为,是否都是可取的呢?

终于还是那一杯毒酒,结束了这段传奇的对话。

苏格拉底认为用骨头、肌肉等的活动是不能解释他为什么坐在这里等待死亡的。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认为这是合乎正义的,是“善”,这才是真正的原因。直到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所说,还是118A“我们还欠阿思格雷彪一只公鸡,还了这个愿,别忘了”。

篇尾最后一句:他是最善良、最明智、最公正的人。

善,让我想起王阳明从格物到致知,最终明了致知,就是致良知。而我们,去读裴多篇,我想课程设定的目的,就是在阅读苏格拉底对灵魂的一系列论证中,去体会死非死,从精神层面达到超然之感,即可冷静观望尘世凡俗。即便真正死亡降临,也可从容面对。

那其实,我们每生存一天,就距离死亡更近一天,就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过程,如何能让现在的灵魂恰如其分的安放在现阶段的肉体和骨骼上,已达到真正的融合呢?是不是也要给精神层面以欲望呢?我们这样啃读书籍、了解历史,是不是也是一种欲望的体现?

就在写这篇读后感的时候,我们已经开启了苏格拉底学生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及其他》的学习,完全迥异的风格、不同的论证,细致的分析,又将带给我怎样的学习体验呢?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宅猪作品有感
  • 下一篇:《我的朋友马基雅维利》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