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书之后,有些时候还会写一点读后感,抄一些觉得有趣有用的内容,我的日记本里有很多这样的内容。
读书与写作这个事情,从来没有人逼我做,但我一直坚持了四十多年,也算是不忘初心吧。
现在,我能够在互联网中分享这种读书的快乐,也遇到了很多同好之人,得到了更多快乐。
真心感谢那些呕心沥血写出很多有趣作品的作家和思想家们,他们用自己的文字,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思想,我写一点读后感,也是回应他们的辛勤劳动。
2021年3月初,我开始读徐则臣的小说《北上》,这本小说据说荣获了第十届茅盾文学奖,我去年10月就买了,放了近半年,却一直没看。
我现在眼睛既近视又老花,看大部头小说有点吃力。何况这本书,排版有点不同寻常,字体比较小,而行距大,版心又窄,四边空着很多白边,30万字的书,排了15个印张,一共有468页。
我感觉这书排版有点松垮,有点不实在,书还是精装,拿在手里像砖头一样重,拿起来读,实在很累。
好不容易拿起来书看,也只能坐在书桌前看,真感觉手累眼睛也累,而且一开始情节并不吸引我。我对京杭大运河完全无感,读了半个月,才读了开头几十页。
我又在喜马拉雅找了一个音频听了听,那个免费音频有广告,朗读者念得很平淡,我听了一个星期,完全没有找到听小说的那种紧张感,可能这本书的情节也不是很紧张。
我只好边听边看书,又看了十来天,看到一半多内容的时候,才对人物命运和情节有了感觉。
今天已经是3月29日,快到月底了,我才看到小说的第二部,对人物命运的结局有了一些关心,所以想尽快看完。
我一早上就开始读书,上午读了一百多页,下午又读了一百多页,终于把一本书全部读完了,感觉松了一口气,终于从历史长河中拔了出来。
只是读完了一本书后,我总有一点空空落落的感觉。我似乎跟着书中有些人物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相处,熟悉了他的一些故事,了解了他的性格,最后看到他死了,不免有些伤心。
《北上》这部小说,分为三部,有两条时间线索。一条线索是从1901年开始的,围绕意大利人小波罗沿着京杭大运河从无锡北上的故事,写了很多运河的风景和故事,还有一起北上的翻译谢平遥、厨师邵常来、船主等人的故事。
还有一条线索是在2014年的运河上,从六十多岁的老船工邵秉义给儿子邵星池娶媳妇的事情说起,介绍了邵秉义一生在运河上行船的故事,还有先祖邵常来的故事。一百多年的时间,就是邵家五代人在运河上行船生活的历史。
另外还有独立电视片制片人谢望和的故事。谢望和为了做《大河谭》这个电视节目,到处找资料,挖掘有关运河的资料和人物,才发现谢家祖先谢平遥与运河也有很多故事,有家族中的恩怨情仇故事,还有他与摄影家和画家孙宴临的爱情故事。
后面还有小博物馆民宿的老板周海阔收藏邵家的罗盘的故事,这个罗盘其实是意大利人小波罗临死前送给邵常来的纪念品,邵家一直当传家宝传了一百多年。
小说的第一部,从中国翻译谢平遥与意大利人小波罗在无锡相遇开始,写谢平遥陪着小波罗沿着运河北上的故事。
小波罗雇了一条船在运河旅游,船上有船老大和徒弟两人,还有翻译谢平遥、厨师兼挑夫邵常来。一个人旅行,5个人陪同,这一趟旅行真是挺豪华的。
只是小波罗这一趟北上的旅行有风险,当时中国正在闹义和团运动,义和团的人追杀洋人,一般民众对洋人没啥好感。
在南方,义和团的人还少一点,但是越往北,风险越大。虽然小波罗本人心地善良,纯粹是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才来中国旅行的,他还是为了致敬马可·波罗而来中国的。
船上的5个人陪着小波罗沿着运河北上,一路上充满了凶险。小波罗本人似乎并不特别害怕,他对中国的一切都很感兴趣,什么都想看一看,试一试。小波罗除了在船上看风景,还去岸上游览、吃美食,甚至逛妓院,算是体验式豪华旅游吧。
如果这部小说只是写一个洋人的旅游故事,这个小说就没啥看头了。这部小说还介绍了很多运河的历史知识,运河两岸人民的生活。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1901年中国普通民众的生活,还有他们对洋人的态度。当时,不同的中国人对洋人的态度各不不同,有的想了解,有的想巴结,有的是纯粹好奇,有的是态度漠然,有的很厌恶,有的充满仇恨,这也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的人对洋人和外国的了解太少了。
谢平遥陪着小波罗在从无锡北上,经过常州、扬州,到高邮镇。因为遇到了漕帮人的不断威胁,船主感到了这趟旅行太危险了,到了高邮镇,就借故把他们三个人丢下不管了。
小说的第二部,依然是小波罗继续沿着北上,只是换了一条船,换了船主,谢平遥和邵常来则继续跟着他北上。
小波罗一行人被义和拳的人追踪,被抓住,差点被杀。因为谢平遥遇到了一个他偶尔帮助过的人,他们才得以死里逃生,并得到了一个护卫孙过程。
就在小波罗放松了警惕的时候,他被偷了东西,肚皮还受了伤,因为肚皮受伤而引发败血症,小波罗到北京时,已经奄奄一息了。在临死前,小波罗把自己所有的财物都送给身边的人了。
谢平遥这时才得知小波罗来中国还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弟弟费德尔·迪马克,可惜小波罗没能找到弟弟,却死在了大运河上,埋葬在了大运河边上。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费德尔·迪马克在中国的故事,费德尔为了了解中国文化,当兵来中国,参与了八国联军与中国的作战。那场从天津到北京的战争,他们遭遇了清兵和义和团的抗击,也杀了人。
费德尔虽然厌恶战争,但也参与了战争,战争就有伤亡。费德尔在战斗中受伤,休养一段时间后,偷偷离开部队,去找他心爱的中国姑娘秦如玉。可秦如玉却被他连累,失去了父母和家。
费德尔只好改名马福德,和秦如玉逃到了北京通州,在运河边生活了三十多年,连孙子孙女都有了,似乎这是一个幸福的故事。
可到1937年,日本人入侵北京,秦如玉惨死在日本人的狼狗口中,马福德报仇,杀死了十几个日本兵,自己也被杀死。费德尔在中国的故事很感人,结局却很惨烈。
接下来又是2014年的故事。马福德的孙女马思意活了下来,有了后代,她已经是八十多岁高龄了,度过了艰难而隐忍的一生。
马思意的儿子成了考古专家,在运河的考古中看到了一封费德尔写给家里的信。到了这个时候,我才把前面故事中的一些情节串联起来。
这些时空不同的故事集合在一起,前后本来互相独立的,但是后来竟然能扯到一起,不能不说作者建构小说结构的能力还是很强的。
虽然我前面看得迷迷糊糊,但看了一半以后,对这些看似零散的故事情节也有些兴趣了,对人物的命运开始关心起来,就看得快了一些。
《北上》这本书中的人物,似乎没有特别的好人或坏人,两个喜欢中国文化的意大利人小波罗和费德尔,还有谢平遥、谢望和、邵常来、邵秉义等人都是很普通的中国人,他们只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做了一些事情而已。
书中的小波罗,一个意大利人,因为看了《马克·波罗游记》,开始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来到中国,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寻找马克·波罗的足迹。可1901年的中国,正是义和团“扶清灭洋”运动时期,很多洋人被杀,最后他因受伤而死,也是个悲剧。
小波罗来中国的另一个目的是要寻找弟弟费德尔。费德尔也是因为看了《马克·波罗游记》而来中国当兵。
虽然他是一个八国联军中的士兵,在作战中,也杀过中国人,但是他爱上了一个中国女人,而留在了中国,生了儿子,有了孙子孙女,却在战争中失去了爱人,他也以惨烈的方式杀死日本人报仇而牺牲了,同样也是悲剧。
有些人物,比如马福德的孙女马思意,在战争中顺利长大,中国解放后,结婚生子,家庭幸福完整,似乎得到了好的结局。但她也经历了战争的恐惧,家人在战争中离散死亡,到了一定的年龄,也不免死去,我也有些失落。
有些人物,虽然还没有死,结局似乎还不错,可是不能继续看到他们的故事了,我也有些遗憾,只能靠自己的想象去延续故事了。
最近两天,听说不足百公里的埃及苏伊士运河被一条货运船堵住了,被世界关注。我想起我们中国近两千公里的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真是一个历史奇迹啊!
《北上》这本小说就是以京杭大运河于2014年被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为契机,写了一个跨度上百年的故事,故事很精彩,人物命运跌宕起伏,内容很充实。
我想作家肯定非常了解运河,对运河有着深刻的感情,所以才写得如此精彩和丰富,看完让人感慨万千!
《北上》这部小说,写了上百年的故事,都与京杭大运河有关,这是我读有关京杭大运河的第一本小说。我没见过京杭大运河,对大运河没一点概念,首先很难进入那种故事情境中去。读完书之后,我才对这条近两千公里的大运河有了一点感觉。也许,有合适的时候,我会去看看这条大运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