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论语今释》读后感

2021-03-05 11:09:14  本文已影响人 

《论语今释》读后感


1·10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1·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

子贡作为孔门的核心弟子,我认为他最突出的表现是他把修身用到了经商当中。
因为分析事情的脉络十分清晰,预测事情发展十分准确,所以他在经商的时候才无往而不利。能和诸侯分庭抗礼的财富,绝对不是简简单单的富有。
而且他对孔子死后的态度,能守孝六年,这可不是一般的情感。突然在自己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个肯定句和一个疑问句。我要做师父的子贡,哪个弟子又是我的子贡?
我认为这里提出的温良恭俭让,是和上层社会打交道的一个基础。国君为什么可以主动让孔子参与本国的政治,向他去请教问题?
是因为孔子的这几种美德被广为流传,所以国君才有所耳闻。刻意的传播,在信息不发达的时代,不会各个国君都知道的。是因为孔子的美德感化了众人,大家自愿的去传播孔子的美名。所以一传十,十传百,慢慢的就传遍了中华大地。
而且我们看这五种品质,温是温和,良是善良,恭是恭敬,俭是节俭,让是谦让。五种品质全是内敛为主,没有一个是向外放的。说明一个人要想获得上层领导的认可,就不能太张扬。而且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有人为你免费做宣传。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能成龙成凤,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大志向。古代父母在的时候,孩子的志向至少要符合几个标准。
第一个是结婚生子,第二个可以光宗耀祖,其余的对父母来讲就不那么重要了。光立志向不行动是没用的,父母在的时候,有人监督。父母不在的时候,没人监督,是不是还能坚定不移的向着志向前进?父母去世的三年里,我们有没有按照他们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去生活?如果这些都做到了,就能称为孝。
从长辈的角度来讲,他们活着的时候,我们应该多与他们进行沟通。我以前曾经问过我父母有没有人生想完成的事情。开始的时候,父母给我的回答是没有。但我们仔细去想这件事情是不太可能的,每个人都有想要去实现的一些事情。
父母不跟我说,是怕我耽误时间,怕我耽误工作,怕我花销。说白了就是我没有让他们心安。能让父母说出他们想做的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父母对我们的信任。父母去世之后,我们要去回想父母有哪些事情没有完成,我们去帮助父母完成遗愿。
其实这两种不管哪一种理解都是为了我们要尽孝,父母在的时候,常回家看看,多陪父母聊聊天。即使不在一个城市,也要多打电话,多视频。
带父母回老家看看,聊天儿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去问一些父母想去的地方,有时间,有能力的时候就尽量带他们先去。千万别等父母走了自己后悔。
如果可以的话,继承父母的遗志,如果有家传的手艺,也需要继承父母的衣钵。
有的时候我们不愿意去做,是因为我们太年轻,看不懂。时间是最好的老师,它会告诉我们父母留下的真的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很多人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很多人认为父母年纪大,与自己沟通有障碍,跟不上形势。很多人认为父母过于迂腐,甚至有些人认为父母是一种拖累。
新闻每天都有这样的报道,我认为层出不穷的原因就是因为现在社会的结构,让很多年轻人习惯于啃老。当啃不动的时候,就开始埋怨,抱怨父母不够努力。没有在年轻时好好拼搏,导致自己出生不是含着金钥匙。你要是有这种想法,你就好好努力,当你的子女出生含着金钥匙不就得了?
儒家讲反求诸己,你这辈子过的好不好是需要你自己努力。所以不要什么都往父母身上推。趁父母还在的时候,抓紧行孝吧。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李善友《第一性原理》读后感
  • 下一篇:读阿来《尘埃落定》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