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秋晚的江上》读后感

2021-01-02 08:34:36  本文已影响人 

《秋晚的江上》读后感
 

和学生们一起,读完了刘大白先生的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意犹未尽,有种感觉跑到了诗外。在恢弘旷远的视阈里伴着苍茫,在放纵与豁达的格调里暗含着落寞。这种感觉,每读必现,令我不知所措。

诗文即成,亦非己所仅有,而是不由人不油然成为了一种客观的存在。在文字映入读者眼帘的那一刻,已为读者所共有了。共鸣也好,同理心也罢,点燃的都是解读者的思想,牵动的都是读者的情怀,冥冥中饱含着无法穷尽的个性。这正如“红枫一叶还碧树,青山两岸送秋来”充满了个性化的色彩。文字就是生活的枫叶,思想才是生活的青山,情感则是变染乎其间的风。这富有个性的情感的风,使文字之外的美,美的和谐,美的独特,美的不再单调。既然如此,那就踏破文字的羁绊,让心灵自由驰骋于思想的莽原,高翔于情感的天宇吧!透过文字看到文字之外的世界,不正是茅盾通过《天窗》看到的那个“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定”的世界吗?

在恢弘视野里的那份苍茫,让人进入无我的意境。使我与天地四方同在,与恢弘旷远同在,我就是恢弘里的距离,我就是那苍茫里的一份苍茫。心中不仅装下了恢弘与旷远的广漠,也装下了那份苍茫。让思绪在博大里停下飞翔的翅膀,在停息处感受诗和远方的沉静,在沉静中感受无言且无以言的豪迈。一切境中所见,皆为物语,皆为天成,皆是自然而然的存在。不言之言成,不语之语毕,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又都是那么熨帖舒坦无痕无垠。景已成境,便能化为心田,播撒文字,文字皆可萌发,皆可化生。文字活了,语言就活了,活了的语言在读者自己的心中潜滋暗长,点缀着心境,创造着精神世界里的家园;文字之外的文字活了,心田也就活了,活了的心田作为一个集合,在与心空所属集合的映射中量化成维,在飞扬的思绪里建模成文的川原,续写着诗的乐章。

而放纵与豁达里的那份落寞,处万千物语中的那份心声,依然在动,依然在轰响。心声被压在理性的大山之下,孤独地挣扎,似挣扎在云朵里的雨滴,似挣扎于大树之下的根系,似挣扎于花儿笑容里的一丝丝甜蜜。它是文心的一点小小情绪,它是文脉里流动的血滴,它是意象里的那份执着。把文脉,扪文心,入高境,得妙义。在只可只不可间,是汪洋恣肆放纵奔腾的思绪,是撼人心魄的至高情感,是心胸的恢弘与大度,是聊胜于无的通透,是天垂象的真谛。诗人在意象里将情感寄托,在意境里将思想传播,在诗的节奏里将心声向读者一一述说。意在笔先,意在“象”里,也在“象”与“象”联系的空白里,等待着读者去捕捉,去欣赏,去解读,去描摹。

文字之外的世界,因读者的生活境遇和文化积淀的不同而有异,我们学诗学文顾及否?我们的学生是否被困在了文字里?文字之外的世界他们能看得到吗?但愿,学生们能在诗人呈现的“夕阳倦鸟点秋江,芦苇白头著红装”的醉人意境中,收获的不只是秋天的一个傍晚,而是整个的秋天!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读姚雅丽的《人间向暖》读后感
  • 下一篇:读《教书记》有感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