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本书的居然是一个心理学家耶,前两年我也曾那么喜欢心理学,心理学的书籍倒是看了不少,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到《乌合之众》,从《梦的解析》到《影响力》……然后的然后,发现自己连自己都搞不太懂,还看撒心理学,先把自己看看吧。
人的一生这么长,真的有剧本吗?如果有,为撒没有人告诉我该怎么演绎这七零八落的人生,如果有,书写这剧本的人是我自己还是梦中人。记得在抖音上看到一句话“我们很多人,都在用一生的时间治愈童年的伤痛”,而铃木敏昭在这本书中写到,童年时期的禁令不过是执念罢了,但这种执念或将支配你一生。
我对于童年时期的执念倒没有太多的感触,或许是在我的大脑记忆中,习惯性的滤过一些不太好的经历,留下的基本都是些一想起就会扬起嘴角的事。每天发生的事那么多,大脑储存量又有限,干嘛用来装一些影响心情的事。因为这,妈妈还和我起过争执,说我什么都不记得咋个整个(各种家长里短,此处省略一千字),我说,你在乎吗?如果不在乎,生气或者记仇来惩罚自己都没必要啊,如果在乎,咋个舍得生气记仇勒!反正我是舍不得。
呶,既然看书了总是要从中取长补短的嘛,那就来唠唠我有感触得地方呗。书中主要讲的是执念嘛,就有说到有钱一定幸福这个执念。嗯,有钱一定幸福吗?没钱一定不幸福吗?好像都不一定哟。文中说金钱不过是一张纸,不过是人们出于便利考虑而选择的信用交易。我倒是没有古人那视金钱如粪土这么高的思想境界喔,但是嘛,能养活自个,养活丫丫就足矣,贪恋得越多,得到的越少,越不快乐。也曾被这花花世界眩晕了自个儿,也曾想拥有的多一点再多一点,光明与黑暗往往只在一念之间,好在阳光更多一点,初心还在。看到这个有一些感触主要是以此警醒自己吧,让自己千万别被这浮华万千给蒙了眼,而失去了最纯粹的快乐。
生活中我有撒问题呢,又追根溯源是撒执念导致的呢?我跟着此书默想着。手机一响我就想看算我的一个毛病了吧,妈妈常说,你给自己规定几个小时看一次手机嘛,别一响你就看。可我就是忍不住啊,能忍三分钟就不错了。为什么手机一响我就想看呢,因为有所期待?期待是谁给我发了消息?(如果是系统消息我想我肯定不会忍不住不看的)那期待的是谁呢?(肯定不会去是不在乎的人)哈哈,这样想下去我大概就明白我的执念是撒咯。真是个憨憨哟。
还有情绪导致偏见,第一印象是执念,过度解读别人心理……一系列的解说,让我自省自己,主要也是更深层次了解自己吧,刨根问底的了解一些自己不为人知的想法还蛮有意思的。还有影响很深的一句话,无条件的肯定很重要,我觉得的确很重要,哈哈。
我觉得呢这本书的某些理论对于父母对待小孩还蛮适用的,现在嘛,不光是要有健康的身体,健康的心理也很重要啦,所以我也要多给自己的心理检查检查,别出了大差错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