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弗措记》读后感

2020-08-13 07:24:32  本文已影响人 

《弗措记》读后感

  在我的印象中,康耀红先生在读书方面是一位有高度、有识地的人。他酷爱阅读,常常手不释卷。对于思想深厚、意蕴丰富的著作,往往拍案击节,连声叫好。但对于一些所谓的“名作”“响作”——哪怕是“名人之作”(其中不乏著名作家和学者),却往往多有批评,且见解精辟,我因此觉得他是一位“批判性”的读书人。

  康耀红先生的“批判性”,缘于他的读书态度。他的读书态度在我看来有两个特点:一是认真,二是求实。我认为这与他的科学家身份有关——凡事必须想明白,弄清楚。这一点,与当今多数所谓读书人“不求甚解”的做法大相径庭。他的读书随笔以“弗措记”命名就是很好的证明。中华传统经典《中庸》有云:“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除非不学习,学习了没有学会,就决不放弃)。”“弗措”意为“不停,不放弃”,这就是康耀红先生的读书和治学态度。

  在《弗措记》中,读者可以不断地感受到作者对书本中精神的追问。比如他对辜鸿鸣的《中国人的精神》的读解就是很好的证明。对于这本初版于1915年、于20多年前被译成中文并在我国读书界很有影响的书,康耀红先生仍然抱有非常浓厚的阅读兴趣。他对该书的作者、书名、写作背景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出于求真的目的,他还查找原文,指出译本中存在的问题。他认为,译者将“the worship of the mob”译为“暴民崇拜”不够准确,“不能让阅读者准确了解原文真正的深刻含义”,在对“暴民崇拜”和“多数人暴政”做充分解读的基础上,总结出“反对‘全盘西化’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把我们的制度发展好和完善好”的观点。可以说,在对《中国人的精神》的阅读随笔中,康耀红先生的解读,既能让读者看到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与世界,也能让读者看到今天的中国与世界。这种不断钻研书本,从而得出精辟入里的观点的例子在《弗措记》中有很多——作者对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梁启超的《王荆公》等的解读均是如此。

  《弗措记》既是读书随笔,也是阅世之作。书中涉及当今社会问题的随感不少,包括学历造假 、论文剽窃、教育问题等等。作者的阅世,在于对社会问题看得真切,又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由“不读书的教师在拼命教书”的社会问题,作者述及教育工作中的“行政作风”,他说,“去行政作风是目前深化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而倡导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这样的洞见,可以在《弗措记》中经常读到。由此体会作者的读书与阅世之道,不由让人想到朱子的言论:“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

  《弗措记》给人印象深刻的还有其中洋溢的家国情怀。关于家国情怀,《孟子》有云,“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在《弗措记》里,有“国”、有“家”。康耀红先生善于以史鉴今,并且多有卓见,且家国情怀洋溢其间。他在阅读美国学者伯纳德·路易斯的《中东两千年》时,对中东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关系进行了比较,继而谈及中华文明,他认为:“中华文明所孕育的中国精神是永葆青春和民族不朽的精神,其奥妙和秘密就是其博大精深的灵魂和开放包容的姿态的绝美结合。”在《弗措记》中,作者不论是对国家大政方针的解读、对国家文化前途的展望,还是对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分析,都体现了浓浓的家国情怀。作者在本书的“自序”中说“……香港动乱、中美贸易战、孟晚舟事件等,自始至终与西方国家试图遏制中国不无关系。而学术不端和形式主义,都是阻碍中国发展的重大问题”。 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能让读者领悟读书之乐、看清社会问题,并从中感受到浓厚的家国情怀——读《弗措记》,的确让人开卷有益。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行医者》读后感
  • 下一篇:《漫步堂安的深秋》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