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

2020-07-09 09:53:54  本文已影响人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只工作不上班》读后感

林安在《只工作不上班》书中采访了20名自由职业者,或店主、或花艺师、或摄影师、或自由撰稿人、或兼而有之的“斜杠青年”,工作内容不同,但形式表现相同,都是“自由职业”。客观上,互联网时代为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壮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工作大致可分为三境界:谋生手段、事业方式与自我实现。于一般人而言这是一种进阶,但于主动选择只工作不上班的自由职业者而言大多是直抵终点,将上班的外在压力转化为工作的内在动力,更致力于追求梦想,更专注于自我实现。从20名自由职业者的经历来看,也确实如此。

既然是进阶,就注定没有轻而易举的一步到位,直接追求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并不代表就能解决生存问题。于大多数人而言,靠专业能力和出卖时间赚钱,仍是最主要的收入方式,而专业能力变现既需要可行模式也需要时间验证,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只工作不上班的核心问题是解决物质基础,而赚钱能力又与功名程度和事业高度息息相关,往极致说是财务宽松乃至财务自由的问题。所以,工作的第三境界仍需第一、二境界作为基础来支撑,而一旦有能力解决生存问题,理论上讲任何人都可选择只工作不上班。

书中20人均将谋生手段与自我实现合二为一,将工作与生活合二为一进行尝试,有人成功,有人失败,都正常,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试错并达到内心坚定的过程。本书的最大价值也许就是展示自由职业者的抉择勇气、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同时用事例澄清很多误区。

不上班不是逃避工作,而是需要更强的工作自驱力;不是懒惰,而是需要更高的自我管理力。没有专业能力和可观收入,就无法成为体面的自由职业者;没有强大的自律和“一万个小时”的训练,就难以成为有价值的专业人士。甜品店店主地地,每天上午睡到自然醒,下午随便接几单,晚上和朋友泡吧,活得颓废,也活成别人口中的“废人”。职业咨询师马华兴,发现自己的热爱后,先赚足生活费,晋升到一定职级,再一路考证,时机成熟后再辞职做自由咨询师,终于活出想要的人生状态。可见,不上班是为了更好的融合工作、生活与自我,而非相反。

上班与不上班的界线也没想象中那么清晰。自由职业者在家、在旅途、在咖啡馆工作也是另一种形式的上班,未必朝九晚五或“996”,可能是半工半游或“007”。因此,不上班不代表更轻松,而可能更艰辛;不代表更自由,而可能更忙碌;常常是一个人活成一个团队甚至一家公司。上班期间,即便有时混日子,工资也还能照发,而不上班是有代价的,如果专业能力无法变现或变现程度低,那就可能出现生存危机。花艺师唐川年收入过百万,仍忙到每天梦里都还在工作;而葛亚坤为了走上小说写作之路,不得不依靠并不喜欢的“讲书稿”撰稿人角色来“曲线救国”。

不上班,就更要找到适合自己且喜欢的工作,更要有过硬的专业交付力,更要一往无前且持之以恒,活出比上班更好的身心状态,这才是意义所在。如果不上班比上班活得更贫困潦倒,更心力交瘁,更浑浑噩噩,那意义何在?终究,上班与否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辞职,也不是害怕异样眼光看待不敢辞职,关键看是否尽到责任,是否乐在其中,是否心中有海,是否眼里有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活出生命的意义》书评
  • 下一篇:《昆虫记》读书笔记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