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

2020-07-08 10:40:08  本文已影响人 

《满川田纪事》读后感

风华正茂的我们一心向学,期待学成的那一刻,期待跃入龙门的那一刻,期待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那一刻。十几年挑灯夜读,十几年努力升学,为的就是走出农村,过得相对比父辈好些,他们太苦了,他们学识有限,将厚望给予在我们身上,希望我们完成他们求学的欲望,光耀门楣。我们,也不负所望,踏入了大学校园,然,处于发展巨变的时代,竞争如此激烈,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们再次选择了升学,从大一起绝大多数人就有了考研的想法,不断的升学,不断的钻研,我们,离心中的城市越来越近,离自己的家乡越来越远,那曾经滋润我们的一方土地也愈发遥不可及了……

“爸爸,我想吃玉米,玉米什么时候才成熟了?”“得到秋天才行,现在想吃的话上街买几个吧!”这是我和父亲的一段对话,我——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不知道玉米什么时候成熟,更不要说它该什么时候播种,期间应该注意什么,会收获几次了。我想,不单单我是这样吧,或许有千千万万个这样的“我”,我们——会种地的概率极其渺小。往上数一代,爸妈这代会种地吗?答案是——不一定。近四十年来,一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其中,爸爸也是一员。我认为爸爸属于半半型的,会种地,也种地,但经历不全在种地,主要是打工,次要是种地,如若顾不上地了,任野草肆意夺取蔬菜的营养去吧!再说妈妈典型的相夫教子型(当然不含贬义),经历全在孩子的学业上。那么,请问,土地怎么办?谁来种地?对于这些个问题,之前的我是不会静下心来去深入思考的,因为我认为我的本分是孝顺爸爸妈妈搞好学业而非想着怎样不让土地荒废,如果偶尔想涉猎一下,保不齐事与愿违,净添乱,于是乎,不涉及不去想成为常态。事实上,以我们家的情况来看,伯伯、叔叔、爸爸皆把经历放在了孩子身上,努力打工为孩子创造更好的条件。爷爷挑起了大梁负责起了土地的利用,然,有限的人力投入有限的经历很多土地还是荒了……

地荒了,谁去种?地荒了,究竟好还是不好?不仅仅我的家乡,好多地方如此,面对荒芜的土地,新的农村的主人在哪儿?又该何去何从?《满川田纪事》的阅读给了我这样的思考。读书交流讨论会上三个问题的提出“谁是农民?”“谁是未来农村主人?”“农村教育成就了谁?”又将我带入了深刻的思考。我不禁要问“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为何会有这样的发问?原因在于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各系同学表现出来的是不愿意当农民,纵使愿意当农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啥也分不清楚锄头也不认识。这是忘本的表现吗?我不禁要问。土地滋养了我们,生长在土地上的粮食予以了我们最基础的保障而有余力进行精神方面的建设。诚然,有专业人士在做相关方面的研究,有相关专业在学这方面的知识。但是,为什么我们心里对农民缺乏认同呢?很多人说以前是“士农工商”,现在而言,农民也是一种职业,但依旧很多人不选择这个职业,这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也是一个难题。有思想意识方面的转变问题,也有工资待遇程度达不到的问题,种种思想观点碰撞出火花,对待这些个问题的解决,任重而道远。

当然,土地荒废,谁是农村的未来主人这个大问题其实是《满川田纪事》的一部分,在民间传统文化传承方面我也思考了许多。任一个地区贫穷与否,偏僻与否,栖息于此的人们在追求生存的同时也会滋生出祈福庇佑并延续下来的风俗。满川田在黄山脚下,四面环山,不临江不临海但流动着节庆“鱼”。木质结构为主的徽派建筑结构简直称得上木屋,而皖南农村冬天生火熜取暖,忌火。鱼儿离不开水,水乃火之克星,嬉鱼寄托着满川田先人祈求平安的纯朴愿望。这就是乡风,这就是淳淳的乡情。谢修远拍摄的关于反映嬉鱼灯的视频《不嬉不行》没有技术修饰,没有华丽场景,原生态展现底层农民对文化传统的自觉继承与发扬,足以见得满川田的魅力所在。这种淳朴的魅力,放之四海而皆有之,淳朴的乡民在闲暇之余劳作之余收获之余也会相对放松祈福庇佑,一些新的方式产生并被传承下来。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和发扬者的我们,是否勇于挑大梁,是否有不顾同龄人的反对深入其中发展的决心?“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火树银花”被李白的诗表现得淋漓尽致,河北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泼铁水打树花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纵使传人薛建国决心打破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收徒弟,很多人依旧打退堂鼓。面对优秀的文化,并不是所有人都乐意投身其中,将其传承下去的。2012年满川田鱼灯会有一支是由年轻一代组织的,大一女学生汪艾笑说“这个习俗得由我们小辈传承下去”。是啊,我们被优秀传统文化所滋养,当文化需要被传承时,我们也应该站出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这是我们该有的担当与使命。

四十年,如若按照一到四十的顺序,如若这是一个人,那么他已经到了不惑之年了。20世纪后20年至21世纪前20年,是中国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的工业化、城镇化社会的裂变时期。这一时期下的人们,生长在农村的人们,面对婚姻市场的渐变,交通状况的改善,传宗接代观念的瓦解,亲属称呼的流变等现状,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如何应对市场竞争,如何改善生活条件,如何顺利地娶妻生子,如何适应变化,等等……当大量土地荒废时,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当进城务工的人在经济压力减轻心理融入时,于城里落户多年的他们会慢慢放弃对土地的心理和物质依赖将土地流转出去,更好地盘活农村“沉睡”多年的巨量土地资产。土地一定程度集约经营,半荒半放荒耕地逐渐减少,耕地浪费现象得到遏制,村庄越来越小,某天可能成为无人村。联系身边实际,其实同满川田农村现象相近的很多,我们的父母为了降低生产、生活成本,考虑到我们教育的便利,自发地从世世代代居住的小山村往外迁移,退耕还林甚至弃耕还林,随着村中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青壮年的长期外地定居,也可能出现“无人村”的现象。换个角度想想,当“无人村”真的出现时,当传统的在土地上刨食的农民消失时是否代表着一个新的耕作方式的开启呢?读书交流分享会上,一位同学谈及了未来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将解放更多的人力,更适应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个人认为是可行的,因为纯粹的靠体力劳作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总有生产工具会为我们助力。那么,难免存在质疑的声音: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地貌丰富,不像美国,适合大规模的机械化生产,我们连怎么把机器抬上去都是个问题。在我看来,这也确实是个问题,但是,何为机械化生产?如何去定义机械化生产?如若固有地势条件改变不了,需要做的是改变思想观念,以及坚定信念,深入探索研究而非自我否定。如若当初钱学森自我放弃认为中国造不出原子弹理由是条件太差那么我国的原子弹推进还需要多久呢?有多少奇迹多少不可能是被我们创造被我们打破的?或许我个人的观念理想化了,但是在未来农业这方面的发展着实是看好的。当然,前提是有一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抱负的人投身于其中,尽管我所学专业非此方面,但我相信,努力学习,了解我国农村现状与政策,做一个有心人也是对付出者的一种尊重。

我们,绝大多数的我们从农村走出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的是什么?小我?一定程度上是的。大我?肯定也是涉及的。做好本分也是在为国家安定民族富强做贡献。当我们接受教育的洗礼,当我们坐在一起讨论交流观点时,当我们发出质疑时其实也是在逐步明确自己的目标:是否会最大程度挖掘潜力投身家乡,投身社会的建设与发展?石嫣身体力行从事农业生产,积极普及推广CSA理念,做着世俗眼光中文盲也会做的工作,貌似是对人才资源的浪费,其实是推进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国家不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发展,都需要这样一大批新鲜血液的涌入,而我,也愿意成为血液中的一滴。

密纳发的猫头鹰要到黄昏才起飞。路漫漫其修远兮,我希望我有机会做那只密纳发的猫头鹰,见证这个伟大的时代。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爱情笔记》读后感
  • 下一篇:《活出生命的意义》书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