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读后感
安妮鲜花的书经过朋友的介绍,很早就买了一套。这本《不能错过的英语启蒙——中国孩子的英语路线图》也很早读过一遍。可等孩子当上小豆包之后,特别是不能上学在家学习的特别时期,又提醒我要再看看怎么做好英语启蒙了。临时班主任不好当啊!
安妮鲜花在书中,通过对两个孩子进行教育的心得,深入总结了中国孩子学习英语存在的问题,并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学习路径和方法。书中让我最为印象深刻的重点词是:磨耳朵、情境对应、注重韵律节奏、有感情流利阅读、重复、多种视听材料互现和印证,点燃兴趣,等等。作者发现,国内的英语教育忽视了两方面的重要内容:第一是孩子的兴趣和认知发展规律;第二是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规律、体系和习得次序。
对于语言的习得,我小时候语文是怎么学过来的,已经全忘光了。感觉自己一下子就会写了(现在是“敲”,不敢说写了,流汗)这么多字的吧。其实不是的,在跟孩子共读的过程中,我才逐渐体会到,所谓“听、说、读、写”,是有内在的顺序和过程的。孩子在家庭环境中最早接触到了家里人的无意识输入的聊天语境,灌输了语音,而对词语的意思是在成长中慢慢对应和理解的(读绘本在这个过程中能帮上很大的忙)。
在幼儿园,老师第一次让孩子写名字。让小不点学写名字,我一开始是挺着急的:从未学过写字,一提笔就是难字啊。我看到小不点实际上是在画,横写得老长了,从右向左。开始我还急于纠正,怕小不点儿上了学,写字笔画笔顺写不好。后来发现,慢慢就开始按照正确的方法写了。这个过程是逐步的。想想,左右手的分工对于小朋友来说是逐渐完成的。婴幼儿阶段,小不点儿们不知道握笔要用右手,这其实也是慢慢习得。从抓笔到握笔,手中从极小的蜡笔、短短的粉笔,到粗粗的水彩笔、长一些的铅笔,在这个过程中,右手才一点一点握起笔来的。而且以小朋友画圆圈涂鸦为例,一般都是由内而外由下到上,下意识完成的,横可不就是从右向左画了。
到了学校,课本范本中也经常有描写校园清晨的文章,“郎朗的读书声不绝于耳,此起彼伏”,说明我们在学校第一时间也是朗读,通过朗读来认识这些文章中的文字。朗读过程中也是在理解这许多字是如何组成词,词如何组成句子,句子又如何组成文章的,这样语法句法,篇章的布局方法,都在小朋友的朗读过程中逐渐习得了。在认识字的同时,从最简单的字开始学起,学习书写,逐步攻克。没有大量的输入,怎能急于输出。汉字字义是在阅读的上下文中了解的。由于中文是象形文字,大部分汉字均可以在文字本身中找到意思。汉语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汉字本身是表意文字,不是表音文字,故还需要学习拼音,通过拼音字母拼写练习来掌握字音和声调是如何拼出来的。
小孩子最初的写作是从看图写话开始的。怎么看着小豆包对着一幅简笔画的图,要写一句话那么难呢!这时候要建立的是孩子自己对于图片的感觉、认知与语言之间的联系。感觉出来的东西,不一定能写出来,搜肠刮肚,这是在找词呢!找到词不一定恰当,恰当还不一定会书写,这个过程对于孩子确实挺难。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七扭八歪的完成一篇2、3句话的小作文要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真让人着急啊。但这是必经阶段。在这个过程中乐趣和痛苦并存,乐趣放大了,就可能兴致来了;痛苦放大了,可能就不感兴趣了,再启发起来就难一些。
学会书写和书写漂亮又是另一个过程了。这个过程有技艺和艺术的成份,需要反复磨炼和一点一点地锻炼。
安妮鲜花的读书笔记跑题了。不过英语和中文的习得过程应该是一样的。母语学习尚且难度不小,外语学习自然更需要耐心,不能违背孩子的成长特点操之过急。我也摘抄了她书中的一些有意思的句子。“很多时候,我们如果把目标设定在分数上,我们的孩子就会向考试机器的方向发展;如果我们把读书的目的设定在字词上,我们的孩子就无法品味书本带来的乐趣;如果我们把眼光放远一些,孩子就会自己在摸索中积累能量。而这个能量,能够让孩子面对各种环境的变迁”。
“读绘本与其说是读文字,不如说是锻炼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刚接触原版绘本的孩子来说,亲子阅读需要预热。第一步,用中文辅助理解图片,让孩子找到图片中的乐趣,把图讲透,才能让孩子消除对英文的戒备。第二步,孩子喜欢上了这本书,读过几次后,妈妈找机会把英文词句和图画进行情境对应。最后一步才是读全文,至于读到什么程度还要看文字的难度。”
“上了学之后韵律节奏直接关系到Phonics的效果,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培养韵律节奏是个慢功夫,英语国家的孩子用4年时间进行Phonics开始前的准备,我们也不应该省略这一步。学习阅读不只是训练Phonics技能,也必须同步训练韵律节奏。”
“亲子阅读,重要的不是读什么,更不是学了多少单词和句法,而是让孩子喜欢上英文书,并且有欲望通过读书去了解外面的世界。这个动力不但会推动孩子的英语学习,更会为孩子提供一个广阔的视野。而视野往往比知识更能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
“北美三年级孩子的阅读速度标准基本等于国内大学英语六级标准。”
Oooo,My God!三年级的我决定带着一年级的小豆包,抓紧课余、业余时间共修英语,继续奔跑在学习英语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