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无捷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
河南宏力学校 曹卫振
让朗读走进生活,用声音诠释经典。疫情期间,作为李桂荣名师工作室的培育对象,有幸跟着李老师参与了“烁玉流金共读汇”,和大家一起共读了来自美国的雷夫·艾斯奎斯老师的《成功无捷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一书。
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因为要录出音频,为了不至于太丢人,反复读了很多遍。读了以后才赫然发现,读这本书的体验是“惊讶”与“感动”。
惊讶,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我;而雷夫老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来一番验证……这本书还总让我联想起阅读《窗边的小豆豆》的体验。
今夜无眠
已经是深夜十二点,
《窗边的小豆豆》我还没有读完。
小豆豆的举止是那么的不可预料,
故事情节是那么的扣人心弦,
最让人搁不下的倒不是这些,
而是老师春风化雨般的温暖。
当我轻轻合上书本的时候,
思绪似波涛汹涌的大海一般。
同为教师的我,毕业也才没几年。
也曾满腔热忱追逐梦想的蓝天。
现实的窘况、生活的压力,
将它击打成一地碎片。
整日里,固守无法改变的现状,
在批判别人扼杀孩子天性的同时,
不曾想,自己也是这类分子里的一员,
有时甚至还在一旁推波助澜。
是现实的严酷还是没有勇气承担?
我也曾和作者一样地想,
如果今天还有巴学园,就不会有孩子将上学讨厌。
在巴学园,即使放学之后,孩子们也不愿回还。
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把学校来盼。
哦,巴学园,你是一枝吐露芬芳的深谷幽兰,
静静绽放在我的心田。
你就是我的理想国,我梦想的桃花源。
我想追寻温暖纯净的教育理念,
我愿和孩子们一道,
打造我们自己的“巴学园”。
尊重天性,张扬个性,
捕捉孩子的闪光点,
拥有如梦似幻的童年。
两本书的作者国籍不同,陈述视角不同,但他们所创造或置身的那个教育场所体现出的内涵和气质却惊人的相似。
所以,这本书不仅适用于大洋彼岸的美国,也同样适合我们来借鉴。
更多的是感动。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一次次发出惊叹:教师原来可以这样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这本书在讲一个故事,故事梗概就是一位小学教师精心教育他班里的学生,使一届又一届平常的学生成长为一批批出色的人才。作者的着眼点不在“成功”,而在过程上。他心态平和而自信地写了许多发生在第56号教室中他和他的学生们零碎的事儿。这些小事儿,在许多教室里都会发生,情形似乎大同小异,但是第56号教室却让这些小事具有了不同的功能和意义。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教室与教室原来可以如此不同!现举例如下:
第一章中雷夫老师批评艾利克斯老师“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方法,值得我们深思。做任何事,过程远比结果重要。方法对了,既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又能让自己独善其身,不至于成为舆论的漩涡。而雷夫老师则用一部影片中的情节(不让儿子玩红袜队队员写满球员签名的球,而孩子却将文字擦去后玩的不亦乐乎)告诉我们: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不要把“害怕”当做教育的捷径。类似于“儿童角度、儿童视角”的说法我们这几年也曾歇斯底里地提过,但真正地能够蹲下来用儿童思维思考问题的老师和家长一直都是凤毛麟角。“我们花了那么多时间提高阅读和数学分数,我们催促孩子们跑的更快、跳得更高,难道我们不也应该帮他们成为更好的人吗?”也许是我们的目标错了,如此做,只能缘木求鱼,最后却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而雷夫老师在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却能够很好的化解:“没写家庭作业吗?只要告诉我,我会接受你搞砸的事实。你打破东西了?这种事是难免的,我们可以好好处理。然而,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规则也将随之改变。……当然,孩子们如果不小心破坏信任,也应该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时间。”在此警告为人师者:遇到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绝对不应该感到沮丧。应该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打造出立即、持久,而且凌驾于恐惧之上的信任。
获得孩子的信任以后,绝对不要忘了:孩子们一直看着你,他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当然,决不能因为孩子的信任而“胡作非为”,老师必须维持教师里的秩序,但千万不要忘记纪律的基本真理:老师可以严格,但不公平的老师会被学生看不起。惩罚必须和罪行相称,然而现实往往并非如此。只要孩子们看见你赏罚不公,你就失去人心了。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足”。
第二章雷夫·艾斯奎斯的“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同样让我着迷: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起作用;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第三阶段,我想取悦于某人——靠魅力起作用;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第五阶段,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靠人格修养的最高境界起作用。
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反观自己在教学的半年多里,我曾经会用很凶的语气说“要是谁上课随便说话、乱动、不认真听讲,我一定会好好修理他,不信就等着。”这么做确实有效,可是孩子们除了害怕我的愤怒和权力之外,什么也没有学到。不仅如此,我和学生们的距离也越来越远。
雷夫老师曾对孩子们忠告说“你永远无法真正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这何尝不是对我们的忠告呢?毕竟只要尽力,考试不是那么重要,就算考坏,明天的太阳还是照样升起。考不好只代表一件事:你还没有弄懂题目,老师只有再为他讲解一次。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想,会更理解孩子,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会做出更适合他们的决策。
我们要孩子们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么做是对的,不是因为害怕惩罚才去做。其实我们有的时候也会犯同样的“错误”,我们也在为了某些规则去做一些事情,但并没有真的认为做这些事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也要努力改变这样的状态,不因“遵守规则”而遵守规则,我们也可以做得更好。
关于阅读,雷夫老师讲得同样让我沉醉:“为什么要阅读呢?”一般来说,现在的学校看不见阅读的理由。只要看学校的阅读进度表就能明白教材激不起学生兴趣的原因。这些阅读目标千篇一律地以流畅度、理解力,以及其他必要但无聊到制造反效果的目的为教学重点。我从没在学校的首要阅读目标上看见“乐趣”、“热情”、“引人入胜”等字眼。这些才是应该列入的目的,是人们阅读的理由,而我们对这个事实却视而不见。
我自己每天都阅读,从来都不是为了参加测验,或是因为想用成绩单上的分数来显示我学业上的进步。我会留意报纸或是广播中的好书推荐,或是在公共场合无意间听见别人所讨论的最近读到的新书。我和大家小时候没什么两样,不是天才,但算是个善于阅读的人。孔子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着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读书是一个螺旋上升的事情,因为喜欢一本书,很可能喜欢上同一个作家其他的书,也可能因为喜欢这个类型而寻找其他作家同类型的书。
我要我的学生爱上阅读。阅读不是一门科目,它是生活的基石,是所有和世界接轨的人们乐此不疲的一项活动。要让在现今这个世界长大的孩子相信这个事实往往是极为困难的,但并非不可能。从重要性来衡量,这样的努力是值得的。
书香致远,墨卷至恒。阅读只有由耳入心,在脑海中反复反刍,方能得其中三昧。读了《成功无捷径——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一书后,深感找到了知音。今后我要紧跟雷夫老师的脚步,勇敢的走下去。像雷夫老师所说:“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曹卫振,河南宏力学校,中小学一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培育对象。曾获河南省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电教优质课一等奖,河南省班主任优质课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