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思想的书不需要华丽封皮,不需要高定价。
看到作者清华才女的身份,心里首先已经服气了一半。难得的是,作者在文革后期未开放的岁月里,冒着危险秘密写作此书;写出了其身为文化界高层领导的亲身经历,又将手稿辗转国外保存、香港出版。人民文学出版社能在作者逝世十周年之际在大陆出版这本书,我们要为其点赞。不妨抄录一段作者女儿对写作风险的描述:【我(女儿杨团)当时从黑柜子的抽屉里翻出母亲说的那两个小口袋,里面放着《思痛录》中最珍贵的前8章,从《抢救失足者》开始到《文化大革命拾零》。这就是母亲从1976年就开始写起,大约在1983年基本完成的被她视为宝贝的8章。抄稿是我那在1966年夏天被红卫兵打傻了,在野地里整整跑了两整天未归家的疯弟弟杨都都写的。当母亲病好了恢复工作以后,自感平生最内疚的一件事就是对不起弟弟。当弟弟抄稿时,我曾问过母亲,“这些稿子不能传出去,他要说出去怎么办?”母亲沉吟了一下说:“不会,他的脑子没有好使到那个程度。”的确,事实证明她的判断是对的。】
全书由多个独立章节构成,串起来读,加上对线索的百度,其实就是特殊历史时期文化界小圈子的恩怨情仇、人性写照。总体评论,withrespect,女人写书,还是过多通过人物琐碎事件的回忆,带着明显抱怨偏多,而对根上制度的反思不足(或不敢说?)。反而是后半段的《思痛录补录》,写于较晚的80年代,作者经历岁月沉淀、经历重量级故友逝去反思,思考高度、问题角度、语气都比60年代的多篇高了很多。最近一段时间,我对比看了王光美的口述回忆录,反而是受过更大委屈的人看开更多:更大委屈的亲历者波澜不惊的镇静回忆,倒让旁观的读者心中体会了暗含的波涛汹涌。这不是文学功底、不是演讲技巧,是人生经历的沉淀。
返回《沉思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两个人(两种人)的悲剧对比。
首先是作者的丈夫杨述,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除了为党工作,再无别的要求、再无个人业务嗜好。虽然迂腐、老派、僵化、耿直、心胸有限,但终究为党贡献了一切,包括全家老幼参加革命,家产用于党的经费,老母最后穷困难以生活、哥哥英勇牺牲于国民党。终究是文革期间毒打、入狱、开除党籍。身体被折腾垮的人,在恢复工作的幻想中,生命最后一刻在为党的工作读写中,迂腐的死去了。杨述这样告诉女儿杨团团:【团团,现在我才知道自己错了。我以为解放了,一切都好了,你这一代再也没有苦难了。我只给你讲好的一面,光明的一面,不让你知道党犯过的错误,党内斗争残酷很坏的一面,其实我们这个党从来不纯粹。你以为党是永远不会错的,跟着党走就什么问题都没有了。…我怕你经受不起今后的打击啊。】
周扬同是对党付出一切的人,但性格却是杨述的另一个端。左联出身、文化部长、打倒胡风丁玲的实力派、文革初期配合主席和第一夫人的文化战线红人。为主席打击的武训传和胡风集团出过力,甚至批判了与自己一起受过“四条汉子”的罪的哥们夏衍。以至于身为新中国政治权利新贵的作者在那个时期【听了(周扬)这话不由全身震悚,觉得周扬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终于,也还是逃不出历史定律,周扬(一定阶段后)还是被四人帮抛弃、打倒了。【文艺界最后一个批判人的人,自己被批判了。文艺界最重大的问题,已经全部被英名地发现出来。文艺界就此彻底瓦解。】终于,还是不出意外的,76年打倒四人帮后,周扬复出报告。【我离主席位不远。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他讲话流泪,虽然他没有当众一一批判过去的事,但是明确地说了:“许多好同志受了苦,我对不起大家……”】想来,众多当众鞠躬道歉的领导者,有安抚人心的,也有真心实意的吧。
这两种人结局,倒有殊途同归、一道轮回的感觉。除了这两个人的章节,尤其值得品味附录里女儿杨团团写的思痛录成书始末,品味父亲母亲经历人生后对女儿敞开心扉的有限描述。
这样复杂的人性和政治事件,还是自己看书体会最好。但是根据我从小养成的八股作文习惯,感想的最后非要有结论还真的难写呢。我想,武侠小说里,最毒的毒药毒草周围,往往有解药吧;男人最控制不住的性所产生的子女,反而是最能让男人懂得责任和自控吧。对应的,历任统治者多是靠反智取得自己的绝对崇拜和统治的绝对稳定,之后还是要靠反过的“智”维持政权发展下去吧。解毒的人、花心的男人、聪明的政治家,一直辛苦于这种轮回之中。而我们现在的大大,却没有反智,就取得了类于主席的权威,真的伟大呢。
最后用书的最开头的李锐的诗的一句,图省事。【追求 民 主 自 由 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