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书笔记

呐喊读书笔记2000字

2020-05-13 19:32:51  本文已影响人 

  呐喊读书笔记2000字(1)

  鲁迅的小说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奠基之作和经典之作,它以无穷的魅力,风行了大半个世纪,至今不衰。鲁迅的许多名作已成为初高中语文课的必修文章,为了帮助广大同学更好的理解鲁迅的小说,本栏目将在五期中向各位同学简要介绍并评论鲁迅三部小说集中的全部作品,这三部小说集就是大家熟悉的《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在本期中,首先向大家介绍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

  《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铸剑》),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

  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作者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一笔名。本篇塑了一个反封建战士——“狂人”的形象。作者通过狂人的叙述,揭露了中国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是一部吃人的历史;披着“仁义道德”外衣的封建家庭制度和封建礼教,其本质是吃人。同时,作者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呼吁人民觉悟起来,推翻封建制度。本篇以鲜明的反封建思想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思想界,文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从而为整个中国新文学运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篇在艺术手法上的特色,在新文化运动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者用写实主义手法描写狂人的多疑敏感、妄想,都符合迫害狂的病态特征。而且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写狂人含义双关的表述。狂人对封建势力作得象征性描绘,将写实的手法和象征的手法结合得天衣无缝。从而产生了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其次是语言性格化。《狂从日记》使用的是现代文学语言。作者精心构思了一个“语言杂错无伦次”的狂人。语言似杂乱而实敏锐,即符合精神病人的特点,又道出了被压迫者的心声。性格化的语言成功的塑造了貌似狂人而实具象征意义的战士形象。

  《孔乙己》塑造了一个封建社会中没落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穷困、潦倒、迂腐、麻木的孔乙己,在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摧残下终被封建社会所吞噬。作者抨击了国民精神的麻木和社会对苦难者的漠视,同时对腐朽的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尖锐的谴责。本篇的艺术特色在于结构严谨,先是开端,交待了环境和气氛;其次发展,介绍人物;再是高潮,即小说中心——提示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小说经营谋篇,工于匠心。特色之二在于以侧面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作品用第一人称“我”——酒店小伙计耳闻目睹的情况来写孔乙己,他的肖像刻划,对话,经历,都通过“我”的概括叙述来表现,由此塑造的人物,显得真实可信,从而把人物描绘的栩栩如生。小说的语言也极精炼简洁。作者刻画的酒店掌柜,小伙计,短衣裳帮顾客,孩子们,众多人物都是以简练几笔勾划出来,惟妙惟肖。孔乙己结结吧吧地为自己靠不住的清白辩解时,那一句自欺欺人的“窃书不能算偷”,将旧时代知识分子自命清高而又迂腐不堪的形象毕现无余,令人叹服!

  《药》是以1907年民主革命英雄秋瑾起义为背景,经过艺术加工和典型创造而>写成的。小说描写了革命者流血牺牲而不被理解,他们的鲜血反被做成人血馒头去医治痨病这样一个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悲剧,发人深省的剖析了这一革命之所以不成功的历史原因。本篇独具匠心的采用了双线结构。一条线索写华老栓为儿子治病;华老栓买人血馒头,华小栓吃人血馒头,华大妈上坟;一条线索写夏瑜的革命活动和牺牲。两个悲剧交织起来,形成了一幅悲壮的图景。作者精细的构思,突出体现在采用特殊的反射和暗示的写作手法。用“华”“夏”这两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姓氏作为流血者和吃血者的代称,其强烈深远的意蕴极为丰富深长。全篇其实只是写一个革命者牺牲事件的反面,通过一群不觉悟的人的印象及其反映,来反射出革命者的惨烈。夏瑜被杀没有明写,而是从围观人的动作描写中暗示出来;其被杀地点也分明点出为古轩亭口,这正是秋瑾被害的绍兴古轩亭口的暗示提供;其视死如归的精神是通过牢卒和听客们愚妄的反应反射出来的;其坟上的花圈则暗示:他们的同志们仍在坚持斗争。小说末尾以坟头比喻阔人祝寿的馒头,其中的暗示意味就更加深远令人警醒了。小说的全篇笼罩着浓重阴冷的气氛,也是作者为突出人物和主题而成功营造出来的,便吃人血的故事更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

  呐喊读书笔记2000字(2)

  似曾記得這樣一句話:偉大的作品初讀時總是讓人覺得厭煩。讀了魯迅的《呐喊》後,發自內心的贊成這句話。仍記得讀《呐喊》的時候,對於裡面的小說,個人感覺索然無味,甚至有一種讀不下去的心理,完完全全是逼著自己閱讀每一篇小說,讀後的效果非常差,幾乎是看了下句忘了上句。對於我這樣一個還比較喜歡看書的人來說,居然覺得看書是一件極其辛苦的事情,實在少見。或許魯迅的時代和我們現在相去甚遠,社會文化背景的巨大差異。魯迅所寫文章給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乏味,完全不知所云。這與眾人對魯迅文章的極高評價簡直是天淵之別。世人眼中,包括許多非常著名的文學家,都把魯迅作為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個標杆,一個里程碑。毛澤東甚至說過魯迅是中國近代文學史上的第一人,有作家更是直言不諱地稱讚魯迅自身就是一部文學史……而這樣一個名垂千秋的巨人所寫的文章,我個人初讀的時的體會卻是不明所以。我給自己的唯一解釋只能是:自己的文學素養太低,感受不到《呐喊》裡面的小說帶來的思想衝擊。畢竟社會各界的普遍認同足以證明魯迅的貨真價實,絕非浪得虛名之輩。抱著這種態度,我強迫自己再次拿起《呐喊》,逐篇逐句逐字的“賞析“《呐喊》,每一篇都讀得非常認真仔細。結果驚喜的發現魯迅的文章真的是越讀越有感覺,當讀第二遍時,至少不會出現讀不下去的衝動,也能不時感受到魯迅所寫的文章內那悲憤欲絕的情感,但這種極度憤懣的情感,卻似乎總也敘說不出,總覺得還有所欠缺,還有更深沉的內涵可以去挖掘。也許是社會環境天差地別,亦或是文化涵養的差距,我絞盡腦汁,也總是感到魯迅小說裡的人物有一種親近中的隔膜,甚至有時更不知道魯迅究竟想表達什麼。不過,既然已經讀了兩遍,還是有必要寫寫看完之後的心得,努力總結一下閱讀《呐喊》後的一些感受吧。

  不知道是作者有意安排,還是出版社的編輯無心插柳。《呐喊》裡面的小說似乎能夠不經任何修改地和“眾”為一。開篇即為耳熟能詳的《狂人日記》,中國白話小說的開山之作。作者用一個狂人的口吻憤怒地向封建社會的專制黑暗發出怒吼,但可悲的是,自己卻無奈地被封鎖在這樣的牢籠裡面,看不見光明,望不到未來,找不到出路,唯一能做的,只能是間歇性地發出幾聲只有自己才能聽到的響聲。“吃人”二字,狂人內心真實的聲音,徹底揭露了封建專制社會壓抑自由、扼殺人性的根本特徵。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專制歷史,用這兩個字形容最合適不過了。仁義道德的背後,藏著的是一群嗜血的妖怪;大義凜然的背後,是對“吃人”的無盡欲望。一個沒有追求,沒有理想,沒有價值的社會,是醜陋的,而對生存在這樣一個社會的人來說,這是痛苦的。不幸的是,魯迅身在了這樣的一個社會。想像一下:當一群人出生來到這個世界的唯一目的就是為了走向另一個世界,或者就是沒有選擇的被奴役,遭剝削,沒有任何屬於自己的自由,幸福是一件與自己無關,也不可能有關的事,這是一種毫無意義的存在,純動物的人,還能算是人嗎?恍然記起巴金老先生著作裡面的那一個個令人憐憫的小生命,還未開花,就已夭折;還未來得及向人生呐喊,便已走完了人生路。想到她們的生命從來沒有一刻屬於自己,我的心不禁顫抖不已,難以想像,魯迅寫《狂人日記》內心是多麼的焦躁和憤怒,或許,那個狂人本身就是魯迅自己。

  《狂人日記》之後,是不同的小說內容,但個人感覺,這些小說的內容主題雖然不同,但是它們都反映了同樣的一個主題:中國封建社會的“吃人”。小說中的人採取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只有一個:吃人。

  《孔乙己》,《白光》講述科舉制度毒害了千千萬萬的讀書人,為了改變社會地位,讀書人唯一的出路就是考科舉,夢想金榜題名,為此,他們寒窗苦讀數十載,頭懸樑錐刺股的死記道德文章,然而,畢竟僧多肉少,科舉考試如同千萬大軍搶過獨木橋,成功上岸自然活出地位,然而更多的卻是跌落河中,更者連獨木橋也望不到。最為可悲的是,他們一次次的失敗,卻不得不無奈的重複進行著軟弱無力的抗爭。古往今來,數不清的讀書人,為了功名,一生苦讀,但他們根本沒有看清楚:字的背後藏得都是“吃人”。《儒林外史》正是對封建科舉制最好的諷刺。

  《藥》、《明天》反映了封建迷信思想邪惡地謀殺了千千萬萬的年輕的生命,面對病痛,人們驚慌失措,毫無主見,只能寄託于甚至連自己都不清楚的東西。一個個剛發芽的生命,就在他們的糊糊塗塗中消逝,留下的只能是令人憐憫又可恨的淚水。同時,從醫生的角度出發,魯迅對這些發生在自己身邊實實在在“吃人”的悲劇是一種我們理解不了的痛!

  《阿Q正傳》、《頭髮的故事》直白銳利的批判了辛亥革命不聯繫群眾,不依靠人民大眾的錯誤行為,深刻揭露了當時社會底層人民的艱苦生活和麻木愚昧的思想。特別是那早已家喻戶曉的阿Q精神,讓人看罷笑中帶痛,為阿Q的精神勝利法捧腹大笑,嘲笑阿Q的無知,但認真反思,我們難道不會從阿Q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嗎?阿Q身上那種“事後我最大的心理”不是中國人最為典型的心理嗎?放眼當今社會,有多少人,重複地做著阿Q當年曾經做過的事,很多時候,我們不知不覺,成為了現實中的阿Q……魯迅,真的佩服他,如此簡單就將中國人的品性描繪得栩栩如生。

  《社戲》、《故鄉》表達的出作者魯迅對童年時代的嚮往,在魯迅眼中,童年時候的天真浪漫、無憂無慮是一生最值得珍惜的片段,那時候的少年真的完全不知愁之味,他們的世界中一切都是美好光明的。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這個世界完全變了,變得邪惡黑暗,變得壓抑沉悶。思想的活躍也隨風凝固了,變得木然遲鈍了,階級思想更是牢固的樹立在心中,硬生生將原本的好朋友分割開來。閏土就是最好的代表,從小時候的活潑靈秀到中年時期麻木不仁,閏土的身上,鮮明的寫著封建社會特有的兩個大字:吃人!

  讀魯迅的文章,個人感覺真的非常的壓抑。裡面的氛圍總是處在悲慘的黑夜和肅殺的秋風中,令人時時刻刻有股沁入心底的深深的恐懼感,仿佛一不小心,就會被人吃掉。從這些文字中,隱約看到了魯迅內心的陰影和恐懼。或許,他們那一代是沒希望了。但魯迅沒有放棄過呐喊:救救孩子!就是魯迅內心最深處發出的最具震撼力的爆破音。至少我認為,雖然魯迅心中充滿彷徨,但是他還是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正如魯迅在《故鄉》中所寫,地上本沒有路,人走多了,就自然形成了路。中國人民的康莊大道會靠自己的雙腳堅實的走出來!

返回读书笔记列表
  • 上一篇:《乡土中国》读书笔记_大学读书笔记2000字
  • 下一篇:《家》读后感_巴金家读书笔记10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