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3篇
《瓦尔登湖》读后感1
温县第一高级中学 徐小英
梭罗的《瓦尔登湖》不仅是一部文学经典,更是一本蕴含深刻地理思想的“自然之书”。它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真实互动,为当代地理教学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其中的经典语录:“我们至少应该花同样多的时间来度量自己,度量身边的湖泊山川,熟悉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让我印象颇深,引发了我对“观察与实践的”思考。
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开展野外考察、进行社会调查、设计模拟实验活动等。而作为县级高中,学生开展野外考察、进行社会调查的时间和场所有限,而设计和实施模拟实验则是实施地理实践力的比较有效的抓手,培养高中生包括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地理实践力的策略。
(1)地理模拟实验演示教学
地理模拟实验演示教学,是借助实验器具,直观展示地理现象、原理或操作过程,帮助学生空间认知和地理现象的过程性理解。在地球运动章节,恒星周日视运动(星轨、太阳周日视运动)对于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比较高,是学生学习地球运动的最大难点。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地区的限制,学生无法亲身观察所有地区的恒星视运动轨迹。这时就需要老师引入天球理论并制作天球模型展开教学。在理解盐碱化现象时,部分同学难以想象水和盐分向地表迁移的过程,导致在分析盐碱化过程中存在思维断裂。为此,我们准备模拟实验,通过把一卷干卫生纸(模拟土壤)垂直放置到有盐水的容器中,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盐水自下而上逐渐浸入这卷卫生纸,湿润纸巾的高度要远远超过水面的高度,演示土壤的毛细现象。模拟实验演示的教学可以直接提高学生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加深地理知识的理解,为运用地理知识和理论,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其本质和规律的分析能力的提高奠定知识基础。例如在毛细现象教学中,学生直观的看到水盐的土壤中的向上的迁移,还可以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水盐的向下迁移、水平迁移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逐渐到达揭示自然地理的本质——物质迁移上,学生不仅提高了地理实践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2)制作地理模拟实验模具
学生制作地理模型实验器具,大多都是验证原理性的实验。验证性实验一般是在教师的正常教学完成后开展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基础,主要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比如月相的演示器具的设计、山地形模型制作、日晷的制作等。
上述几种策略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侧重点各有不同,但是都能提高学生地理实践时间和能力。演示侧重观察、模型制作侧重动手能力不仅培养行动层面上的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分析问题能力,还侧重对于情感意志品质层面的地理实践力的培养。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模拟实验实践要结合这几种策略的特点,要因课制宜、因生制宜、因时制宜选择最优的实施策略。
从瓦尔登湖到身边的地理
——读《瓦尔登湖》有感2
温县第一高级中学 张倩
翻开梭罗的《瓦尔登湖》,仿佛推开一扇通往自然与心灵深处的窗。身为地理教师,在字里行间看见了“身边地理”的影子。梭罗以两年时光扎根湖畔,记录冰层消融的节律、土壤孕育的生机,这份对“身边自然”的深度观察,恰好为地理教学打开了一扇新窗——不必依赖遥远的案例,校园的林荫道、校门口的小河、郊外的农田,都是培塑学生人地协调观的鲜活教材,也让我在教学压力中寻得缓解之道。
梭罗在书中写道:“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也重塑了我对“教学质量”的理解。以往我追求学生地理成绩的提升,如今更看重他们对自然的感知力。我在班级发起“校园地理”活动,让学生记录校园里的地理现象:教学楼的朝向与采光的关系、操场的坡度与排水的设计、食堂旁的树木如何调节局部气候。有学生发现,教室里南侧的桌子冬天阳光充足,夏天没有阳光照射,这正是“冬季夏季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的影响;还有学生观察到,雨后操场的积水总是从西北流向东南,由此推算出操场的地势差异。当学生主动用地理知识解释身边的现象,我知道,他们已经在潜移默化中建立了“用地理眼光看世界”的思维,而这正是地理教学的核心目标。
在讲授“地表形态的塑造”时,我曾困于如何让学生理解“外力作用”不是抽象的术语。直到读到梭罗描写瓦尔登湖“波浪日复一日冲刷湖岸,将岩石磨成细沙”,我忽然想起校园门口的那条小河。春日雨后,我带着学生到河边观察:水流冲击鹅卵石的痕迹、岸边泥土被侵蚀出的浅沟、溪底沉积的细沙,这些都是“流水侵蚀与沉积”的真实写照。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课本里的‘外力作用’,每天都在我们身边发生!”
阅读《瓦尔登湖》的过程,也是我重构“自然感知力”、缓解教学压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常被备课、批改、学情分析填满生活,久而久之,对窗外的四季更迭、草木枯荣变得迟钝。梭罗在书中写道:“清晨散步是对一天的祝福,每一步都踩着自然的韵律。”这句话点醒了我——我开始在上班打卡之前半小时到校,绕着校园的小绿地走一圈观赏校园的美景。这些微小的自然体验,缓解了教学中的焦虑。
作为地理教师,我们不必远行寻找教学案例,身边的一溪一田、一草一木,都是最好的教材;我们也不必在教学压力中迷失,与自然的对话,本身就是缓解焦虑的良方。未来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带着学生走进“身边的地理”,让他们在观察中理解自然,在实践中践行人地协调,而我自己,也会在这份与自然同行的教学中,不断提升自我,成为更懂自然、更懂教学的教育者。
教育湖畔的宁静与智慧
——读《瓦尔登湖》有感3
与教学实践反思
武陟县第一中学 裴娟
梭罗在《瓦尔登湖》中写道:“我愿意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这句话,像一束光,照进了我作为一名班主任的日常。在喧嚣的教育现场,我们常常被分数、评比、纪律、通报所包围,以至于忘记了教育最本真的样子——唤醒灵魂,陪伴成长。而梭罗的湖畔独居,恰恰给了我一种精神上的回归:教育,也需要一方宁静的“瓦尔登湖”。
在我的教育实践中,也曾经历过类似“简化生活”的尝试。比如那一次班级户外活动。学生因长期处于高压学习状态,班级凝聚力下降,我决定用一场简单的游戏来释放压力、凝聚人心。活动前,我像梭罗建造木屋一样,精心设计规则,筛选游戏,力求“简单而充实”。然而,活动过程中却出现了意外——两名女生在游戏中摔倒,家长来电质问,学生请假就医……那一刻,我仿佛从理想的湖畔跌回现实的泥沼,内心充满挫败与自责。
梭罗说:“我们为何如此匆忙地奔向成功的绝望?”这句话击中了我。我们总是急于通过活动达成“团结”、“活泼”等教育目标,却忽略了过程中最需要守护的东西——学生的安全与心灵的感受。正如梭罗选择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自然的本真,教育是否也应回归“人”的本位,而不是被形式与效率绑架?
在《瓦尔登湖》中,梭罗并非完全与世隔绝,而是通过极简的生活方式,获得精神的富足。这让我联想到班级管理中的“留白”智慧。就像我在处理“西瓜事件”时,没有当众批评,没有强行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小小的情境转换,让学生自己在行动中体悟尊重与善良。教育有时不需要轰轰烈烈,而是需要像湖水一样静默深沉,润物无声。
同样,在户外活动后的反思中,我也意识到:真正的教育不是不出错,而是在出错后仍有勇气继续前行。梭罗在湖边经历严寒与孤独,却从未放弃对生活的热爱。我也告诉自己:不能因一次挫折就“因噎废食”,而是要在失败中提炼经验,在细节中完善预案,在关怀中重建信任。
如今,我逐渐学会在教育的“湖畔”搭建一座精神的小屋——不过分追求活动的完美,而是注重过程的真实;不急于看到立竿见影的成效,而是愿意等待学生内心的成长。就像梭罗所说:“时间只是我垂钓的溪流。我饮用它,但在我饮用时,我看到了它那沙质的底,发现它是多么浅啊。”
教育,何尝不是一条溪流?我们饮用的,是每一个当下的真诚与投入;我们看到的,是学生心底那片逐渐清澈的沙底。
读《瓦尔登湖》,让我在教育的喧嚣中找回一片宁静;而教学实践,则让我在这片宁静中种下行动的种子。愿我们都能成为教育湖畔的“梭罗”,不慌不忙,不卑不亢,用简单而深刻的方式,陪伴每一个生命走向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