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读后感:经典照进现实 | 当孟子的抉择,走入我们的日常
理解与内化 | 守护我们与生俱来的“羞恶之心”
孟子的第二段,用“嗟来之食”与“万钟之禄”织成一面镜子,照出世相人心。同学们在镜中看清了“本心”的模样,也找到了守护它的意义——不是为了成为圣贤,而是为了成为无愧于心的、完整的自己。
段紫依
原文
在第2段中,孟子先论述了不吃会死,而吃食会生。但在文中面对他人没礼貌的吆喝给饥饿的人吃的,是不接受的;用脚踩踏着给乞丐吃的是轻湿而不肯接受说明了这两者中都有一定的自尊心,明知道不吃便会饿死,但他们选择了义,这便呼应了上一段中“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说明了当我们面对绝境时,应当保持自尊心,而并非低下头求他人的恩施。在后文中,孟子又论述了拥有优厚的俸禄的好处,是为住宅的华丽,为妻妾的侍奉、为所认识的穷困人的感激对比,说明人们为了优厚的金钱所带来的好处,而放弃的“礼义”并不考虑到这些俸禄是否符合礼义而接受。这便说明为什么贤者不为丧失礼义,不会丧失本心。因此孟子在文中的最后说到“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这也呼应了与上文中“贤者能勿丧耳”
点评
准确梳理了第二段的论证层次,从“嗟来之食”到“万钟之禄”,并理解了其与第一段“勿丧本心”的呼应关系,逻辑清晰。
骆慧潆
原文
孟子在第二段中,以“行道之人弗受”“乞人不屑”的例子,点明“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荒谬。这让我明白,道义不是嘴上说说,而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
行道之人和乞人虽身处困境,却能拒绝“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的食物,只因不愿丧失尊严与道义。反观有些人,为了高位、厚禄,不顾礼义接受“万钟”,实则丢失了本心。
在今天,这份坚守仍有意义,在面对利益诱惑时,我们应当以孟子之语为戒,守住心中的“义”,不做失却本心的事,这样才能行得正、走得远。
点评
精准地概括了第二段的精髓,并得出“道义是面对诱惑时的坚守”这一朴实而真切的结论,内化为了个人的处世准则。
丘梓舒
原文
《鱼我所欲也》之我见(第二段)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中,用生动的对比为我们描绘了两种人生选择。他写道,哪怕是一碗饭,一碗粥,在关乎尊严的情况下,连乞丐也轻视而不接受,然而,现实中却有人为了厚禄,接受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而失去了人格。孟子的追问直击人心:“此之谓失其本心。”原来,选择的关键不在于事物的大小,而在于我们是否守护住了那颗与生俱来的、懂得廉耻的“本心”。
这让我想到身边的许多事,比如,为了合群,是否要附和着去嘲笑一个同学?为了高分,是否要对练习册的参考答案动心?这些时刻,没有“万钟”那么巨大,却同样在考验我们的“本心”。那颗本心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只是在利益的杂音中,它的声音容易被忽略。
所以,孟子的思想穿越千年,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人生的航程,并非总要做出惊天动地的抉择,而是在每一个看似微小的岔路口,都能听见并追随内心正义的声音。守护本心,不是为了成为圣人,而是为了成为完整的、不愧于心的人。
点评
理解极为深刻!点明“选择的关键在事物大小,而在是否守护本心”,并将守护本心的意义定义为成为“完整的人”,这是对孟子思想极高层次的内化。
宋洛萍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通过“呼尔之食”生动地展现了人的尊严,是超越生命本身的价值的。饥饿的路人,面对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宁愿饿死也要维护自己的人格。这个看似极端的选择,恰好又揭示了人之为人的根本——不仅有生存的需求,更有尊严的需要。
在生活中,有人宁愿收入微薄也要坚守原则,不赚黑心钱;一个学生,宁分数低一些,也绝不作弊。这些看似“吃亏”的行为,其实都是在守护内心的道德底线。而这种守护,让我们的生命有了重量。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我们会面临各种抉择和各种诱惑。每当这时,那段“不食嗟来之食”就在提醒我们:守住尊严底线,才能活出真正的人生价值。
点评
深刻指出“呼尔之食”的核心是“尊严超越生命”,并能举出现实中“守护底线”的例子,感悟准确而富有现实意义。
唐林雅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之我见
于«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中,作者列举了“饥饿的行人”“乞讨之人”而不表现出不接受别人没有礼义的施舍的举措。但是下文中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侍奉”“熟识的穷困的人所感恩”而接受这一些施舍。与之前的“宁死也不接受“产生强烈的对比。这一相反的对比,凸显出了人失去羞恶之心与本心后的变化之大。
而前文的比喻,举例,对比都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使人们更好的理解和了解“舍生取义”这一中心论点。而运用这一系列论证方法,也使文章结构有序紧密,层次清晰。
最后,本文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阐明了生与义不可兼得的道理,要取舍生取义。在无论什么情况下,我们都要保持本心,也强调了拥有本心的重要性。而在生活中我们面对困难时,也不需逃避,而是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方法去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
准确把握了第二段最突出的写作手法——对比论证,并分析了其作用,体现了良好的文学鉴赏力。
唐雨佳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之我见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主要通过举例论证与对比论证,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这让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面对许多诱惑,这些诱惑裹着蜜蜜糖的外衣,内里却到处都是腐烂丑恶的气息,见到忠义的人,就会不自觉踏入其中。而孟子写的这段话,警醒了我要坚定自己的信念,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该保有与生俱来的“本心”,舍生而取“义”。
点评
将诱惑比喻为“裹着蜜糖的腐烂之物”,形象生动,表达了对“本心”坚定的守护决心,理解到位。
王佳燕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之我见
孟子在《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中以“一箪食,一豆羹”的抉择,深刻阐释了义利之辨的真谛。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即便在生死关头,人也因尊严与道义,拒绝接受,带侮辱性的施舍,这让我明白道义是人之为人的底线,哪怕面对生存诱惑,也不能弃义从利。
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现象,更具警示意义。有些人因宫室之美、妻妾之奉便丢弃原则,这是对本心丧失。在当今社会这样的诱惑从未消失,若我们像孟子呼吁的那样,时刻叩问内心,坚守道义,才能在利益面前保持清醒,做一个有风骨的人。
孟子的论述于今日仍振聋发聩提醒我们在义与利的天平上永远让道义置顶。
点评
精准概括了第二段从“箪食豆羹”到“万钟之禄”的论述脉络,理解深刻。结尾“让道义置顶”的呼吁,铿锵有力。
陈慧俊
原文
第二段运用举例论证,将“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论证,与“不辨礼义”地为豪华住宅、妻妾侍奉、所认识的穷困人感激我而失去“本心”的反面论证进行对比,论证力度极强,强调人不能失去“本心”。
这一论证让我感触颇深。我想到抗日时期的一些人,他们一开始取向日本投降,逼迫并劝降失败,一副“舍生取义”的样子。可一给他们一些好处或者给他们酷刑,就成了“卖国贼”,这就是失去了“本心”。
我们不能学习这种人,我们要保持“本心”,不动摇,坚定地走在“舍生取义”这条道路上。
点评
准确分析了论证方法,并用抗日时期变节者的例子,反面论证了失去“本心”的后果,历史素材运用得当。
何沛霖
原文
《鱼我所欲也》之我见二
第二段运用了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举了饥饿的人和乞丐不接受无礼的施舍和不分辨礼义就接受优厚的俸禄的例子,正反对比,论证了人不能失去羞恶之心的论点,还呼应了第一段最后一句的观点。
这一段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说明深刻,强调了人不能失其本心,要“舍生取义”,也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点评
清晰准确地概括了第二段的论证手法、论点和结构作用,理解全面。
黄昱陶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通过对比,深刻阐述了“羞恶之心”对人生选择的重要性。这段文字虽短,却蕴含着指引我们成长的智慧。
孟子说,如果有人为了活命而不择手段,为了求生而无所不为,那便是失去了本心。这让我想到,生活中的确有这样的时刻。面对难题,是选择独立思考还是抄袭答案?拾到财物,是归还失主。还是拥为己有?那些看似微小的选择,其实都在考验我们的“羞恶之心”。
正如文中所述,一碗饭、一碗粥,关乎生死,但若呵斥着给予,路人不愿接受;若用脚踢给人,乞丐也不屑一顾。这不正说明,尊严比生命更重要吗?我们每个人都应守护内心的那份廉址感,在诱惑面前保持清醒,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守护“羞恶之心”,就是守护做人的底线。让我们在成长路上,时刻铭记:尊严无价,守性本心,方能行稳致远。
点评
将“羞恶之心”与“做人的底线”直接挂钩,理解精准。语言流畅,说理清晰,充满了正向的引导力量。
李国彬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之我见
作者在第二段开头提到“一箪食,一至羹”,从正面论述“义重于生”的论点。在第二段也运用举例论证,将“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论证,与“不辩礼义”地力了豪华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而“失其本心”的反面论证进行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不能失去“本心”。
我认为在现代大多数人都是与了物质而活,不用在舍生取义,不用力了“礼义”而死。我们普通人要做的是不惜代价话下去,守住底线,不做犯法的事,我认为这是我的“本心”。
点评
结合现代普通人的生存状态,对“本心”提出了“守住底线,不做犯法的事”的务实理解,这是一种真诚而可贵的内化。
林俊杰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二段先提出“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再以“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进行举例论证,指出“不辩礼义”接受“万钟”的行为,是失其本心的表现,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接下来,作者进一步强调“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说明“舍生取义”的本心人人都有,只是贤者能够坚守不丧失。
最后,呼吁人们要坚守本心,勿失“义”,做一个坚守道义、保持本心的人。
点评
清晰梳理了第二段的论证结构,从提出观点到举例论证再到总结呼吁,逻辑线索把握准确。
汤桂峰
原文
《鱼我所欲也》
文中说一箪食、一豆羹,关乎生死,但行道之人和乞丐都不接受侮辱性的施舍,可有人却为了宫室之美、妻妾之奉就放弃了礼义。
这让我明白,人不能为了物质利益就丢掉本心。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诱惑,比如为了虚荣去做不符合道德的事。就像有的同学为了好看的玩具,骗家长钱,这就失了本心。
我们应像文中说的那样,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自己一时的利益就忘了什么是对的。哪怕是小的诱惑,也不能妥协,不然一步错,步步错,变成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所以严于律己,守住本心,坚持道义,才能活得有价值。
点评
用“骗钱买玩具”这一学生生活中的常见事例来诠释“失其本心”,非常贴切,易于理解,警示作用强。
唐威廉
原文
读《鱼我所欲也》之我见 2
今天将孟子的《鱼我所欲也》的第二段诵读之后,我对这篇文章有新的感悟。
在第一段中孟子运用“举例”论证,将“行道之人”与“乞人”不受嗟来之食的正面论证,与“不辨礼义”地为了宫室华美、妻妾侍奉和所以识的穷困者感激而失其本心的反面论证进行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人会失去本心。
在当今社会中就有很多反面例子,如在国家当官的很多高官,他们在就职前都曾承诺全心全意为人服务,可是有了权利后都想贪图富贵于是将权力滥用,就像这篇文章中为追求富贵而失去本心。
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当要遵循自己的本心,坚定树立远大志向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点评
联系社会贪腐现象,从反面论证了“失其本心”的后果,并由此生发出作为青少年的责任与志向,充满正能量。
王邦棕
原文
第二段通过举例乞人不会曲用尊严换取施舍,和一系列为了荣华富贵而接受施苦的例子,引出了人要舍生取义的观点.
身而为人,我们应有尊严地生活.面对他人的施舍,我们总会被利益、物质所冲晕头脑.,而将自己的尊严如玩物般随意丢弃.人们抛弃利换取的尊严,舍去道义换取的利益,真得是自己想拥有的吗?在我看来,这种利益是肤浅的。人的一生应为自己所爱所好之事而努力奋斗,有目标才有动力,带着乐观积极的心态迎接生活的每一天,为自己所欲的事物而拼博,不被利益的牢笼囚禁.为了这些理想或人生的道义而舍弃生命与物质便是一种博大宏伟的精神.
因此,我们应向"舍生取义"的精神观点靠拢,用道义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不被利益迷惑双眼,做出违背道义的行为.
点评
将“舍生取义”的精神与为理想奋斗的人生观相结合,提升了论述的格局,价值观积极向上。
姚鹏煜
原文
《鱼我所欲也》
生命与利益,在丧失本心的人看来十分重要,但在保有本心的人看来,宁可舍弃生命与利益,也要选择大义。
一碗饭或一点食物,对于饥饿的乞丐或行人来说,可以延续生命。但如果施舍者以无礼的态度给予,他们也不会接受。这说明他们仍然坚守着善恶之心,内心仍有羞耻与尊严。这种选择有正面与负面之分:一个人若愿意坚守本心,即使面临困境,也能因道义而心安。
然而,若有人为了宫室华美、妻妾侍奉等物质享受,或为了得到他人的感激与认可,而接受不合礼义的施舍,那便是丧失了本心。前者(守本心者)因义而安,后者(失本心者)虽得物质之利,内心却因违背道义而不得安宁。
文章通过正反对比,强调在“生”与“义”不能兼得时,应“舍生而取义”。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都不应丧失与生俱来的“本心”。本心在此主要指“羞恶之心”,即对不善之事的羞耻与对不义之事的厌恶。
点评
通过清晰的对比,阐释了“守本心者”与“失本心者”的根本区别,并再次强调了全文中心,理解扎实,总结到位。
余韩志
原文
孟子接着就说了个大实话:这种“良心”虽然大家都有,却很容易弄丢,就像容易丢的橡皮一样。
他举了个例子:有人可能不会为了别人施舍的一碗饭而低头,但如果诱惑变成百万奖金、豪华跑车和大家的追捧呢?很多人可能就动摇了,还会给自己找借口说:“我这是为了爸妈过上好日子”或者“我妥协一下是为了将来做更多好事”。
这一段就像在给我们照镜子。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考验往往不是面对刀枪,而是这些看起来“合情合理”的诱惑。一不小心,我们就在这种“一点点没关系”的让步中,把自己最初坚持的东西给丢掉了。
点评
比喻贴切(良心像橡皮),说理生动(一碗饭到百万奖金)。深刻揭示了“本心”是在“一点点让步”中丧失的,对人性弱点有敏锐的洞察。
余雨轩
原文
鱼我所欲也
今天学习了《鱼我所欲也》的第二段,使我对这篇文章有了充分的认识。
第二段,举倒了不尊重别人,比如说乞丐,如果你用脚踩踏舀着给他吃,他饿死也不会去吃。然后又举例了“不辩礼义”地为了豪宅、妻妾的侍奉、所认识的穷困的人的感激而“失其本心”的反面论证进行对比,论证了贪求富贵、舍弃“义”的可耻,强调了人不能失去“本心”。
这篇文言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和道理论证阐明了“生”和“义”不能兼顾时,应该舍生取义,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有与生俱来的“本心”,强调保有“本心”的重要性。
这篇文言文也警示我,我也应该向文章人的不忘本心的决心,我做人做事也应该要坚持保有“本心”。
点评
准确总结了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核心思想,并表达了向贤者学习、坚持“本心”的个人决心,完成了从理解到内化的过程。
张绰勋
原文
见解2
文章开头以“鱼与熊掌”的比喻,提出了一个震撼性的核心论点:“舍生取义”。但这在普通人听来,可能觉得过于崇高,离日常生活很遥远。但孟子紧接着用“一箪食,一豆羹”的场景,将大家拉回到都可能面临的这个问题中。这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代困境,我们或许不会面临“呼尔而与之”的侮辱,却无时无刻不处在更精致的妥协中。为保工作而沉默,为求认同而附和,为短期利益而放弃原则。每次的妥协,都在蚕食我们辨别“呼尔”之声的敏感。乞丐尚知抗拒践踏,而我们却对温水煮蛙式的价值侵蚀浑然不觉。
点评
见解独到,深刻指出现代人面临的不是赤裸裸的侮辱,而是“更精致的妥协”,对“温水煮蛙式的价值侵蚀”的警惕发人深省,极具现实意义。
张锦键
原文
鱼之我见也。
孟子用“鱼我熊掌”的选择讲述了人生取舍的本质:生命固然珍贵,但“道义”比生命更值得坚守。一碗饭,一碗汤,本是活命的根本,可如果对方呼喝着施舍,甚至用脚踢过来,就算是过路饥饿的行人或乞丐,也会因为尊严而拒绝——这正是人性中“羞恶之心”的体现。
反观有人面对高官厚禄时,却不问是否合乎道义就欣然接受,为了豪宅、美妾、他人的感激,把曾经宁死不从的原则抛在脑后。这种“失其本心”的选择,恰恰暴露了人在名利诱惑下的脆弱。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杆“道义的秤”,区别只在是否能守住它。就像现在有人为了利益背叛朋友、违背良知,与“不辨礼义受万钟”何异?孟子的智慧在提醒我们:真正的高贵,是在每一次的选择中,都让“义”成为比生命更重要的“熊掌”。
点评
再次以精炼的语言对比了“乞人不屑”与“不辨礼义受万钟”,并提出了“心中道义的秤”这一核心意象,理解深刻,表达有力。
钟泳杰
原文
《鱼我所欲也》之我见(二)
孟子常言人有四心,即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在孟子的道德观念下,将四心统称为人的“本心”。
是否符合礼义是儒家评判一个人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准。即便是吃不饱、穿不暖、居无定所的乞丐,在面对不符合礼义的施舍时,也会轻视而不肯接受。在孟子看来,即便是优厚的俸禄,华丽宽敞的住宅、妻妾的侍奉、所识得的贫困之人的感激,若不符合礼义,不对其施以辨别,也都不能接受。
孟子的话警醒着我:做人要坚守底线,不可失去本心,要明辨是非、宽容仁慈。即便处境困难,也须谨记舍义可耻。
点评
从孟子“四心”的哲学基础出发理解“本心”,根基扎实。并将之转化为“坚守底线、明辨是非”的个人修养,内化有效。
钟源
原文
《鱼我所欲也》第2自然段之我见
开头先用“一箪食,一豆羹”喻生命,行人的无礼喻道义,表明了乞丐也有“本心”,宁死不受嗟来之食的决心,正反映了孟子“舍生取义”的主论点。将抽象道德理论转换为现实体验,使主欲具象化。下文用“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而受之”呼应上文的“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通过对比论证,表述了人为贪求名利富贵,宁愿抛弃人的“羞恶之心”,批判了丢弃“义”的可耻,再次强调人不可“失其本心”。
点评
精准地指出了第二段开头事例的作用——将抽象道义转换为现实体验,使主旨具象化。理解切中肯綮。
周扬
原文
人有尊严,不愿受嗟来之食。哪怕是乞丐亦是如此,他们有自己的尊严,你用脚踩踏着给他吃。乞丐会觉得这是侮辱,宁愿饿死也不愿意接受这带有侮辱性的食物。尊严也是我们的骨气,气节。有的人会为了荣华富贵宁愿放弃掉。在我国有不少的卖国贼,他们被利益蒙蔽了双眼,被世俗之物所打搅,放弃了道义。抗日时期的许多汉奸出卖国家选择接受日本人的施舍,可日本人真的是如此好心吗?不,他们是对中国的侮辱,对中华民族气节的侮辱。嘲笑讥讽着中国人失掉了骨气。而有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失去了羞恶之心,汪精卫最初也是为了国家而战斗,可后来却卖国,屡次与日本签订条约。激起百姓群众的愤怒,遭到百姓的唾骂。中华历史5000年,难道都是如此没有气节,贪生怕死的人吗?不!梅兰芳先生宁愿饿死也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这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气节。作为中国有名的人物,却未失其本心,为道义而放弃生命,贤德之心人皆有之,可只有贤德之人能够心无旁骛,舍身取义,不失羞恶之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在逐渐成长的过程中要坚守本心,不受外界的干扰。
点评
再次运用丰富的历史案例(汉奸、梅兰芳)进行正反对比,论证有力,感情充沛。结尾对青少年的呼吁,体现了强烈的代际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