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国学经典》读后感:小学生精选范文四篇

2025-10-26 08:42:45  本文已影响人 

《国学经典》读后感:小学生精选范文四篇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此言如晨曦之光,照亮了战争的严肃与重要。


01

第一篇

导读:《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

《竹简三十六计图册》(19张),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一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

我在暑假里读了许多书,其中就有一本《三十六计》。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受到了很多启发。《三十六计》是由胜战计、敌战计、攻城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共六部分组成,每部分都有六计,一共六六三十六计。《三十六计》中比较著名的有“瞒天过海”“趁火打劫”“声东击西”“调虎离山”“偷梁换柱”“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等。

在《三十六计》里,有一句话是这样的:“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意思是:防备周密,那么意志就会懈怠下来;平常看惯了的,往往就不再怀疑。秘密蕴藏在公开事物中,而不是与公开事物的相对立。极为公开的事情里往往隐藏着极其隐秘的计谋。

在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时,诸葛亮用计在新野大败曹军之后,便和刘备等人来到了江夏,并与孙权联盟,准备共抗曹军。曹操气势汹汹地带了百万大军南下,想与孙刘决一死战。在大战前夕,曹操命蔡瑁为水师大都督,张允为水师副都督,加紧操练水军。蔡瑁曾为荆州水军大都督,训练水军很有一套。周瑜很想除掉蔡瑁、张允,便心生一计。曹操派蒋干来劝降,蒋干是周瑜同窗旧友,与周瑜一起喝酒。周瑜喝了一些后,假装醉了,要去睡觉。蒋干乘周瑜睡着了,便翻周瑜桌上的竹简,突然发现了一封周瑜假拟的“蔡瑁、张允致周瑜的信”,蒋干信以为真,信里说蔡瑁、张允会割下曹操的头,送给大都督。蒋干看后大惊,把信放入口袋,第二天便急匆匆赶了回去,并把信交给了曹操。曹操看后,叫人把蔡瑁、张允叫来。曹操问蔡瑁水师可否训练好,蔡瑁说没有,曹操便把他俩斩了。周瑜巧妙地运用计谋,借曹操之手除了大患,奠定了后来赤壁之战胜利的基础。

《三十六计》里讲了很多计谋,我很喜欢这本书,它令我受益匪浅。

02

第二篇

读《孙子兵法》有感

导读:《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计》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定作战计划,这是全书的纲领;《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谋攻》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形》《势》讲决定战争胜负的两种基本因素;《虚实》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最后以多胜少……《用间》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书中的内容很有哲理性,后来的很多将领用兵都受到了该书的影响。

最近,我在家读了《孙子兵法》,这本书令我感受很深,得到了很多启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出了一位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他,就是孙武。在古代,人们把有学问的人称为“子”,孙武就被世人赞誉为“孙子”,他写的著作《孙子兵法》被世人广为流传。

在《孙子兵法》里,共分为《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等共十三篇。孙子曾说过:“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意思是: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是关系人民生死、国家存亡的重要领域和根本问题,是不可不加以研究的。

用兵是以“诡道”作为原则的,在《孙子兵法》中,诡道是一切战略的核心与基础。简单地说,诡道就是欺骗敌人,不断地制造玄虚,让敌人摸不透我方的真正意图或情况,从而打乱敌人的战略思想、兵力部署和运行节奏。在这种情况下,敌人就会化实为虚,化有备为无备。

我最喜欢的一段历史就是三国时期,那段时期就发生过一些以“诡道”作为原则的战役。在公元234年,诸葛亮经过3年准备,率领三十万大军第六次出祁山。大将关兴去世,与蜀军相约夹击魏军的东吴军队兵败撤退,再加上长年征战,诸葛亮的身体愈来愈不好,病倒了。诸葛亮知道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便把战术传授给了姜维,做好军事安排之后,让杨仪在自己死后做一个木像放在自己的木椅上。不久,诸葛亮就去世了。姜维和杨仪遵照嘱托,封锁消息,并布置人马撤退。司马懿从探报口中得知诸葛亮已死,便率军追击,可在途中又不禁生疑,担心这又是诸葛亮的诡计。这时,探报来报,说五丈原蜀军营地已空无一人,司马懿大喜,确认诸葛亮已死,便放心去追蜀军了。可是,蜀军突然杀回,大旗飘扬,“诸葛亮”正坐在木椅上指挥!司马懿吓坏了,以为又中了诸葛亮的奸计,急忙撤退,一口气败退五十多里。直到后来,司马懿才知道诸葛亮真的死了,便自叹不如。这场战争,诸葛亮就利用了疑军之计,让司马懿摸不透蜀军的真正情况,从而撤退。

我很喜欢这本《孙子兵法》,它让我懂得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它让我懂得了做事情要重于实践;它让我懂得了“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军事知识和人生智慧,我喜欢这本书。

03

第三篇

读《论语》有感

导读:《论语》是记载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首创语录体。《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学瑰宝似满天繁星,数不胜数。而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

自从进入六年级下学期,我们也开始了对国学经典--《论语》的理解与诵读。孔子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对学生的谆谆教诲,每一句都饱含哲理。我们学的第一句《论语》就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一句告诉我们:三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们老师的人。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是最经典的一句。随后我们又学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明白了世上没有天才,只有肯吸收古人的知识,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才会有学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告诫我们要有坦荡的胸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教育我们要珍惜时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告诉我们不能空想,要付诸学习,而学过的东西必须经过思考,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吸收。我最喜欢这一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这才是明智的表现。这一句在千年后的今天,同样适用,它是一句至理名言,就像老师上完一堂课,假如我们已经完全掌握了,就做一些习题巩固;如果我们并没有完全掌握,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那我们就不能浑水摸鱼了,应该立刻去请教老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全掌握老师所讲的知识。

当没有人理解自己时,“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给你以安慰;当自己排斥别人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给你敲响警钟;当自己失信时,“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给你教训;当你想要抓住过去的事不放手时,“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给予你提醒……

《论语》是孔子的智慧结晶,他将一生的感悟都传给了学生。他的学生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将他的格言收录下来,编成《论语》流传后世,孔子的思想从而传承下来,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对后人起着醒世的作用。

想当年,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如今,《论语》走进了我们的课堂,我们前所未有地感到自己的渺小在至情至性的格言面前,在博大精深的真理面前。三天新学一条《论语》,同时每天复习一遍从前学的几条《论语》,真如孔子所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品读国学经典,感悟国学精粹,一部《论语》,受益终生。

04

第四篇

读《资治通鉴》有感

导读:《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等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全书294卷,约三百多万字。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奉命设书局,继续编撰,至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完成,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 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公元 959年)。历史上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媲美。

俗话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意思是说老人经历得多,经验丰富,他们的话对我们是种警告或是启示。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经过时间淘洗,沉淀下来的像《论语》《史记》《资治通鉴》等古书,就是一个个不开口却满腹经纶的老人,不但教育、影响着我们的祖辈,也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提起《资治通鉴》,很多人都以为它神秘莫测,当我走进它,才知它是如此亲切。当然我看的不是原著,是臧瀚之译的现代版。

这本书是宋朝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写的一本编年体通史,把从周朝到隋、唐、宋发生的重大历史故事都写了出来。在《资治通鉴》中,各个故事都很吸引人,里面的好多人物让我肃然起敬,如勇士荆轲、求贤若渴的刘备、聪明机智的诸葛亮、顾全大局的蔺相如等等。

其中,最让我喜欢的,就是《毛遂自荐》这个故事里的毛遂了。这个故事讲的是公元前258年,赵国被秦国围困,赵国派平原君到楚国求援,平原君要挑选二十个文武双全的门客一同前往,挑来挑去还差一人,这时,一个叫毛遂的门客勇敢地推选自己,并凭着机智,威胁楚王,使得楚王答应联合抗秦,解了邯郸之围,毛遂也因此被平原君奉为上宾。

读着读着,我不禁想起了去年的事。

去年市里举办了一个“豪成杯新概念作文比赛”,每个班要上交两篇作文去参加比赛,我们班是刚刚重组的,老师对我们不很了解,怎么也选不出两个人,看到老师一筹莫展的样子,我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说:“老师,让我试试吧!”老师听了,高兴极了,就同意了。于是,我不懈努力,多次修改作文,顺利通过预赛,在现场赛的决赛中,我沉着冷静地写作,取得了市二等奖的好成绩,不仅为自己、为班级争了光,还令老师和同学们对我刮目相看。

我的这种行为就是毛遂自荐,不禁有点得意,呵呵!以后如果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没有“伯乐”相中我的话,那我就不妨多来几次“毛遂自荐!”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 上一篇:《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读后感,精彩范文7篇
  • 下一篇:《童年》读后感精选4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