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愁字了得?
——《声声慢》课堂实录读后感
程红兵
观课评课,顾名思义先观课后评课,为什么要先观课?就是因为课堂进程如何,课堂效果如何,看教案是看不出来的,非要在现场观课才能判断,要在现场观察师生的互动交流,要在现场感知课堂的氛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看教学的效果。所以评课不是评教案,教案是教学设计,评课也不是评实录,实录看不出现场的气氛,看不出学生的情绪反应,况且大凡实录其实也不一定真的是完全实录,也常常会有一定的修饰,也就是常常不自觉地开启了一种“美颜”手段——当然这也是一种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不鼓励。所以我很少会为没有现场观课的课做评课。现在架不住石老师的一再要求,勉为其难。
先看目标。1.掌握作品中写愁的常见诗歌意象,并理解其特定含义。2.学习《声声慢》中巧用叠词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3.通过反复诵读和联想想象,体味作者的浓浓愁情。这样设计的意图是为使语文阅读教学更高效,诗词教学更优化,因此设计以“愁”为主线,紧扣“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学习任务群和“生命的诗意”人文主题,由浅入深。
再看教学过程。也就是课堂里发生了什么?以此来判定老师实际上在教什么。整堂课教师安排了三大环节。
因声求气——读愁。主要是借助叠词的音韵特点来初步感知词作的愁绪。先让学生初读词作,读准字音;再要学生读出节奏,读出感情;最后让学生重点选读自己理解较深的句子,并说出自己读后的感受。
知人论世——品愁。教师通过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品读词作,第一个问题:通过作者的生平简介,知道李清照晚年的生活是孤独寂寞的。借《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这首歌,教师提问:当李清照孤单时她会想起谁?实际上教师是在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第二个问题: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色是巧用叠词,词的开头三句“寻寻觅觅……”采用了叠词的手法抒发了作者的愁情,请赏析并体会其中不同的层次。教师实际上是在教学生理解叠词在词作中的表达作用。第三个问题:作者是通过哪些意象来写“愁情”的?她又是如何表现自己愁深愁浓的?教师通过酒、雁、黄花、梧桐雨四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写愁意象的分析,对比李清照的《声声慢》的意象,让学生明确一般文人用一种意象写愁就愁不可堪!而李清照却将四个意象融合于一体,可见她的愁情深厚浓重,这个细节实际上是引导学生理解词作是通过意象来表现作者的情感。整个第二环节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结合作者的生平,深度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词作的艺术手法。
拓展延伸——议愁。教师引用李煜《虞美人》、李清照《武陵春》、欧阳修《踏莎行》、贺铸《青玉案》、李白《秋浦歌》,让学生欣赏其中描写愁的词句,教师实际上是由点及面,扩大学生的欣赏面,试图让他们对中国古代文人表达愁绪的方式方法有更广泛的认知。
应该说整个教学过程总体上看,还是比较顺畅的,教师的教学目标基本达成。至于课堂最后一个环节我觉得有必要讨论一下。
师: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这个凄风苦雨的秋日里,萧瑟秋风,自己年老孤苦无依是愁情,读——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抬头仰望,空中飞过的那只秋雁,却是旧时相识是愁情,读——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低头俯视,满地黄花堆积,却无人为我摘取是愁情,读——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耳边传来秋雨滴落梧桐树叶的声音,点点滴滴是愁情,读——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三杯两盏淡酒,难敌这萧瑟凄冷的秋风是愁情,读——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师:这愁情,像一把把锋利的刀,刀刀见血:又像一支支锐利的箭,箭箭穿心;更像一张飘荡在秋风中的蜘蛛网,紧紧裹挟着作者孤苦寂寞的愁心。
师生对白,排比而下,情感烘托,激情澎湃,戛然而止……这个课堂效果堪比舞台剧的演出效果。实话实说笔者年轻时也有类似这样的案例,现在想来这样的课堂教学方式不能说没有作用,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课堂教学毕竟不是舞台演出,虽然不排除一定意义上充满感情的对白,但课堂更需要的是师生真正意义上的对话,舞台剧的对白,是把剧本中的台词用充满感情的语言表达出来,而且最后的这一段,学生就只是重复一句话,主要的还是教师的激情表白,学生更多的是起着陪衬教师的作用。真正意义上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师生之间是平等的,是即兴的思想交流,是当下的思想碰撞,是师生之间的相互启迪,对话能即时产生许多思想火花。相比这个结尾,我欣赏开头教师即时发现集体朗读气壮山河,与本词感情完全不匹配,破坏了词作愁情的感知和理解,影响了课堂的气场,教师果断及时纠正,这虽然没有多少对话,但却体现了课堂对话的本质特征——思想交流,师生之间的当下对话即时生成了新的思想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