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骆驼祥子》读后感见刊5篇

2025-01-21 09:23:10  本文已影响人 

《骆驼祥子》读后感见刊5篇

1. 读《骆驼祥子》

梁实秋
老舍先生的小说,只要印成本子,我差不多都看过。在艺术上,《骆驼祥子》是最成熟的。(对于老舍先生的小说,作者“差不多”都看过,所以“在艺术上,《骆驼祥子》是最成熟的”这一感点才有依据,才真实可信,下文的展开论述也就有话可说。)
老舍先生的小说之第一个令人不能忘的是他那一口纯熟而干脆的北平话。(艺术上具体感触之一:北平方言。)他的词汇丰富,句法干净利落,意味俏皮深刻。会说北平话的人多的是,能用北平方言写成优秀文学作品的却很少见。他融合了不少欧化的句法,于是干干净净利落之外,又加上了饱满细腻。《骆驼祥子》保持了老舍先生历来擅长的文字优秀,而且也许是因为这部小说写的是北平的土著“拉车的”,所以写来格外得心应手。(具体分析语言运用的独特之处“干干净净利落之外,又加上了饱满细腻”,结合原作的人物形象,赞扬这种写作得心应手。)
文字的优异是使作品成功的条件之一,但不是条件的全部。成功的作品必定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艺术上具体感触之二:作品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老舍先生的早年作品,如《二马》《老张的哲学》等,如果有缺点的话,最大的一点应是在文字方面给了读者甚大的愉快,而内中的人物描写反倒没有给读者留下多大的印象。《骆驼祥子》不是这样。在这部小说里,我们可以清晰地识出每一个人,他的性格、体态、遭遇,都活生生地在我们眼前跳跃着。(拿老舍先生早期的作品与《骆驼祥子》对比,突出《骆驼祥子》注重对人物的塑造。同时这也照应了第一段中所说的“差不多都看过”。)其中文字的美妙处,虽然不一而足,虽然是最出色的一点,但是我在读完以后不能不说文字的美妙乃是次要的。我掩卷之后,心里想的是祥子这个人,他的命运,他失败的原因,他那一阶级的人的悲剧。至于书中有趣的文章,我一面浏览,一面觉得它确有引人入胜的力量,可是随看随忘,没有十分地往心上走。看到尽头处,我的注意力完全在书中的主人公身上,我觉得他是一个活人,我心里盘算着的是这一出悲剧,我早忘记了作者是谁,更谈不到作者的文笔了!这是艺术的成功处。老舍先生的文字虽然越来越精,可是早已超出了崇尚幽默的那一时期的风尚,他不专在字句上下功夫,他在另一方向上找到发展的可能了。(结合原著,先叙后议。叙述自己阅读原作的感受:忽略了文字艺术而被书中的人物所触动,让读者走进了作品,从而凸显出作者艺术处理的高明之处。接着,作者又思考老舍先生的艺术方向,自然引出下文。)
哪一个方向呢?就是人性的描写。《骆驼祥子》有一个故事,故事并不复杂,是以一个人为骨干。故事的结构便是随着这一个人的遭遇而展开的。小说不可以没有故事,但亦绝不可以只是讲故事。最上乘的艺术手段是凭借着一段故事来发挥作者对于人性的描写。《骆驼祥子》给了我们一个好的榜样。老舍先生之所以把祥子写得这样生动,是因为他必定设身处地地替祥子着想了,他必定假想自己就是祥子,在倒霉时心里是怎样的滋味,在得意时心里是怎样的感觉,受欺骗时是如何愤怒,被诱惑时是如何为难,我们的作者都必定潜心地描摹透了,然后忠实地、细腻地写出来。作者真懂了他所要写的人是什么样的人,他要写的是什么样的故事。(这一段具体论述这部作品在艺术上的最成功之处:借助一段故事来发挥作者对于人性的描写。然后从老舍先生创作的意图来展开讨论,启示我们:想要把人物写活,一定要走进人物的生活,用好的故事忠实细腻地展示该人物的生活,从而引发读者的共鸣和对人性的思考。)
《骆驼祥子》虽与抗战无关,但由于它的艺术的成功,仍然值得我们特别地推荐。(从当时的背景出发,再次强调写作这部作品的出发点——“艺术的成功”,照应文章开头。)
总评
这篇读后感按照总—分—总的形式行文,开篇先从大的角度选择“在艺术上,《骆驼祥子》是最成熟的”这一感点,然后再分别从语言运用技巧、有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意义、对人性的描写三个角度,具体来谈其艺术上的成熟。最后照应开头,再一次赞扬《骆驼祥子》在艺术上的成功。
这篇读后感无论是感点的提出,还是结合作者的理解展开的论述,都以原著为依据,且每一部分基本上都采用了先叙后议的方式。叙,忠实于原文;议,彰显出原作的艺术特色,使得全文内容集中,讲解透彻,很有说服力。
这篇读后感启示我们:无论是思想性还是艺术性,一部名著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很多。想要写好读后感,感点的选择很重要。感点是此类文章的“入手处”,想要使自己的写作顺畅、生动,感点就得选最深刻、最有意义、最值得借鉴的一方面,感点不求大,但要具体,并且能够引发读者强烈的共鸣。
(摘自《学习方法报》)
图片

2. 小人物的悲凉

——《骆驼祥子》读后感
沈瑶(老师)
《骆驼祥子》围绕祥子的命运展开。对于小说主题,读者一般通过思考造成祥子悲剧命运的原因这一问题去探究、理解。其实,这是远远不够的,这种小说主题的理解途径是不够丰富、立体的。
小说是一个丰富的世界,老舍先生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个短暂出场的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人物,同样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关注他们的命运,能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悟作者想要搭建的小说世界,从而对小说主题产生更加深入的思考。
文中形容祥子遇上虎妞像是初次出来的小蜜蜂落在蜘蛛网上,与其说虎妞是蜘蛛网,不如说黑暗的旧社会是一张无情的蜘蛛网。书中的一个个小人物,他们何其不幸,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高妈,厉害的小人物,她的厉害是在不幸中历练出来的。丈夫生前,高妈过着不幸的生活,丈夫喝醉酒找她要钱,不给就醉闹,她不得不借高利贷给丈夫,不管多高利息。由此可见,她自己也是高利贷的受害者,但讽刺的是,她后来成了放贷者,并且因此而在她那个小圈子混得不错。没办法,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文中这样写道:“她可以很和气,也可以很毒辣,她知道非如此不能在这个世界上活着。”老舍为什么要在小说中设置这样一个小人物呢?细细咂摸,你会发现高妈其实就是旧社会小人生存的一个缩影,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生存,余华在小说《活着》里这样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我想这句话可以作为对高妈这个小人物很好的注解。
老马祖孙,悲惨的小人物,他们的悲惨在老马出场时就已经让读者感受到了,此处老舍对老马进行了细节描写:哼哼两声,闭着眼,抬起右手,手黑得发亮,像漆过似的;干草似的灰发,脸上的泥,炭条似的手,和那个破帽头与棉袄。读到此处,怎能不让人对他产生同情?不过这还不够,最赚人眼泪的是小马的出场。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懂得爱爷爷(提出要多分爷爷一个包子)。更难得的是,他还在爷爷讲到爸爸和妈妈的时候阻拦,他不想让爷爷提起伤心事,是不想自己伤心,更是不想爷爷伤心。我感觉这是全书最具温情的一幕,老马祖孙在他们悲惨人生中展现出亲情的感人肺腑。感人归感人,我们还是很容易感觉到无尽的哀伤,正如祥子看着老马祖孙离开时感到的难受,在小马身上,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将来。他天真地以为拥有了自己的车就拥有了幸福生活,但祖孙俩的遭遇让他不得不怀疑,自己所追求的梦想,很可能是泡影。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祥子再次见到老马时,得知小马已经死了,死因是病了没钱买好的药。小马的死,令祥子彻底“清醒”,他认识到自己和老马祖孙一样,就是被小孩用线拴上的蚂蚱,有翅膀又怎样呢?
二强子,自暴自弃的小人物。卖女儿,卖儿子(因为没人要而作罢),打死妻子,逼女儿卖身,整天喝得烂醉,二强子简直是一个毫无人性的野兽。读者可能会觉得二强子坏透了,但他也并非想这样坏,书中老舍分析了二强子不回家的原因—没脸进街门,心中纠结矛盾。这其实就是告诉读者,二强子并非毫无人性,他是没办法,不怪二强子喝酒,不怪那些苦朋友胡作非为,拉车就是条死路!祥子心里也这样想。从这个角度看,二强子可恨,但更可怜。他左右不了自己的人生,只能被人生左右,只得自暴自弃,这不正是后来的祥子吗?
从高妈、老马祖孙、二强子这几个小人物的命运来看,麻木是他们唯一的人生选择。高妈麻木地用自己都深受其害的高利贷去获利,老马麻木地过着自己孤苦无依的摆卖生活,二强子麻木地恣睢,以至不愿自己心存一丝人性。读者不禁会问:为什么他们会过着这样的生活?—是吃人的旧社会!这也正是老舍想要引导我们思考的。
祥子作为《骆驼祥子》的主要人物,自然会引起读者更多的关注和同情,但书中许多很少出现的次要小人物对于小说情节的发展和主题思想的解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一个一个短暂的出场,构成了以祥子为中心的人物群像,他们的悲凉人生,也许更能折射出小说的主题和时代面貌。
(摘自《广东第二课堂》)
3. 希望有燃起与破灭

——《骆驼祥子》读后感
湖南省长沙市一中云龙实验学校 李佳颖
读完了老舍先生的名著《骆驼祥子》,我的心情异常沉重,也不禁对祥子的悲惨命运同情起来。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一个黄包车夫祥子充满坎坷的一生。祥子一开始十分老实,纯朴健壮,他唯一的心愿就是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想要的生活。这是一个多么简单,多么淳朴,多么美好的愿望啊!可老天爷像是给他开了个玩笑,让他的人生经历了三起三落。第一次他用自己的血汗钱买下一辆新车,在一切都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半路杀出来几个宪兵,祥子连人带车被抓走。第二次与虎妞结婚,好不容易攒够了买车的钱,又被那可恶的孙侦探给敲诈了去。第三次虎妞难产而死,祥子卖掉了二手车,为虎妞安葬。最终,祥子还是没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种种打击像是一把无情的剑,深深地刺穿了祥子的心。最后因为他最喜欢的小福子自杀,祥子对生活的充满希望的火花也被彻底磨灭,最终走向堕落。
看完这本书,我不禁感叹祥子那充满坎坷的一生,同时我也意识到,当时社会是多么黑暗恐怖,可以将一个年轻力壮、真诚善良、朴实的小伙子,变成一个好吃懒做、甘于堕落、麻木不仁的自私鬼,前前后后,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可见,当时社会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压迫,老舍先生是借用祥子悲惨的一生,表达了自己对黑暗社会的不满。
对比祥子,我们真是太幸福了,生活在一个国泰民安的时代,国家繁荣昌盛!祥子生活在那样一个时代都能积极向上,吃苦耐劳,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又有什么理由说放弃,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愿我们能像早期的祥子那样,有着积极乐观、吃苦耐劳、坚持不懈、朴素善良的品质,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摘自《现代中学生》)
图片

4. 骆驼祥子的婚姻选择

——小说《骆驼祥子》读后感
杭州市第十四中学高二(2)班 傅亦泽
时下有句网络流行语:“嫁错男人毁一生,娶错媳妇毁三代。”意思是说,女人如果嫁错了男人,毁的顶多是她自己的一生;男人如果娶错了老婆,毁的可是整整三代人。由此可见,现代人对婚姻的选择非常重视,对女性之于婚姻家庭的重要作用有深刻的体会。
无论文化和宗教有怎样的差别,人类社会往往将婚姻家庭当作一种神圣的制度。就普通人而言,美满婚姻是人生追求的一个永恒主题。从社会学角度说,作为两性结合的现代婚姻,其本质是两性的社会结合——价值上的互给或互换。任何婚姻家庭生活都离不开情感和经济两方面的诉求,只不过在不同的情况下它们各自所占据的地位及其所发挥的作用各有不同。虽说现代社会婚姻不是商品,但婚姻过程中有着某种交换价值在起作用,即使是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其主要表现形式不在于互换,也不能否认婚姻交换是客观存在的,只不过这种交换不同于市场上的商品交换而已。
现代文学大师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通过20世纪20年代旧北京的一个车夫的辛酸故事,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好强、好体面、自食其力的车夫从肉体到精神加以毁灭的过程。小说以现实主义的笔法与悲天悯人的情怀,塑造了祥子、虎妞、小福子、刘四爷、二强子等一批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文学地位。
作为老舍先生城市小说的代表性作品,《骆驼祥子》的独特之处在于:以平实的语调、简约的白描、细腻的刻画,展现了民国时期进城打工的年轻农民祥子的平凡一生和悲苦经历,特别是他的节操与蜕变、理想与毁灭、婚姻与无奈、努力与挣扎。祥子的不幸遭际和坎坷命运令人感叹。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农民工进城后如何自立与融入城市依然是社会需要关注的问题。
在小说中,年轻力壮的祥子娶了“老姑娘”虎妞,但因为好吃懒做的媳妇虎妞的熏习与改造,祥子最终从一个有节操、善良要强、勤俭朴实、自食其力的人,变成了一个爱占便宜、刁懒自私、吃喝嫖赌、告密换钱的城市下层无赖。这一切蜕变的罪魁祸首,应该是这段扭曲失败、销蚀祥子个性和意志的婚姻。再经过几次命运的戏弄,祥子选择了消沉度日,沦为行尸走肉,再也难寻18岁进城时的“精气神儿”了。
祥子是从乡下来的破产农民,被迫来到北平这座大城市,在当地一霸刘四爷的人和车厂找了一份人力车夫的工作。干净、淳朴而不惜力气的祥子没有城里人的精明、算计和偏见,更无依无靠,却受到老板之女虎妞的特别关照和青睐有加,以及其后“自私占有”性的诈孕逼婚。
从普通员工到老板独生女的夫婿,祥子身份骤变,更是打破了虎妞与父亲刘四爷之间那种无声的默契。他们二人虽说是父女,却更像是利益上的盟友。虎妞知道没人愿意娶她,但她又想嫁人,所以就诱惑欺骗老实的祥子,设计让他娶了自己。父女俩因自私而形成的那种互相牵制的利益共同体关系也因为祥子的突然插入而被打破。
所谓“强扭的瓜不甜”,从婚姻质量来看,这段由虎妞硬性设计的婚姻终究属于同床异梦,因为虎妞和祥子本来就不是一类人。虎妞虽然泼辣能干,是人和车厂的实际管理者,为父亲的车厂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她毅然违背父亲意志而成家的“小算盘”却是“啃老”,一厢情愿地以为父亲最终会顾念亲情并最终认可这段婚姻。虎妞平素里爱花钱且没有节制,不爱劳动,还爱占小便宜;她嫁给了一个父亲不认可的男人,还妄想从她父亲那里继承车厂。同时,她对自己选的丈夫也有许多不满,认为他“不成器”甚至还是个“贱骨头”。此时的祥子则属于地道的劳动者,只知道出车攒钱买车,早出晚归,任劳任怨。婚后,虎妞不让祥子出车,还纵欲无度,导致他的身体素质严重下降。祥子因为“过度劳累”,在生了两场病之后,腿脚不如从前麻利了,但还是坚持自己买车的梦想。其后,虎妞怀孕,夫妻俩明显准备不足。虎妞属于超高龄产妇,但她不运动、不干活,还越发娇气,不但使唤祥子伺候她,还让同院的贫穷女孩小福子替她做这做那,稍不顺意就打骂人家。终于,在虎妞的“私房钱”即将花完之前,又赶上别人家急需用钱,她明显是“乘人之危”地用低价买下了一辆八成新的人力车,“被迫”帮丈夫祥子圆了一次“买车梦”。
然而,好景不长,高龄产妇虎妞因孕期贪吃、不运动等因素导致胎儿过大和胎位不正,又因缺少及时和必要的医疗救治而难产致死且一尸两命。家破人亡后的祥子,为了“体面”地给虎妞办丧事,无奈卖掉了仅有的一辆人力车。此时依然还“要强”和“重义”的“纯爷们儿”祥子,将虎妞身上值钱的东西都和她一起下葬,分文未留,他再次成为一无所有的光棍汉,这次却是一个“身体被掏空”又“干不动活儿”的光棍汉了。
虎妞死后,祥子“遭遇”了第二位与他有姻缘可能的人——勤快善良、善解人意却无比命苦的小福子。可以说,小福子是祥子最好的选择。因为他俩都是本性纯良、安分守己、勤劳节俭的劳动者,且相互同情、相互帮助。如果能走到一起,应该会有一份穷人家的牢固“感情”的。然而,祥子对迎娶小福子也有顾虑,因为不幸的她有一个既酗酒又家暴还无耻的爹,以及两个未成年的弟弟,这三口人都是需要她照看的“家累”。善良懦弱的鳏夫祥子,无力对付这一切“麻烦”,更无力盘活这些潜在的“人力资源”,只对小福子说了一句“留有余地的话”便溜之大吉。等到他明白过来好歹,却无奈世事难料、时间不等人。为了养活两个未成年的弟弟和酗酒成疾的父亲,小福子不得已而卖身“白房子”,后因染上性病而在孤苦无望中羞愤自缢。如果祥子能及早回头并迎娶小福子,或许能成全两家的“活路”与“生计”;即便艰苦度日,总不至于“家破人亡两不知”。
虎妞死后,祥子失魂落魄了不少时日,最终鼓起勇气向以前的主顾、他心目中的圣人——教书的曹先生寻求帮助。曹先生答应了祥子,并让他和小福子一同来曹家帮佣,包吃包住并给祥子支付月钱。这样的待遇无疑是很好的。如果成功落实,成了夫妻的祥子和小福子也许可以生几个孩子,还可以把小福子的两个弟弟接过来同住。这两个年方十三和十一的弟弟,都已经能够帮忙做事了,住到曹家,曹先生应该也会答应的。如果两个弟弟有潜质,还可以攒一点学费送他们去学堂,或许能有更好的未来。至于小福子那个天天来要钱的酒鬼加无赖的爹,祥子一个青壮年,总有办法来对付的。
只可惜,待到祥子和曹先生说好后再回来寻找小福子时,小福子已经上吊自杀了。而她的两个弟弟也不知所终,或许是被她那个畜生不如的爹卖了吧。
其实,祥子还有一个婚姻选择的对象,那就是曹家的长佣——高妈,当初赶到曹家门口诈孕逼婚的虎妞最早意识到了这种可能。高妈是个寡妇,她应该比祥子大挺多。祥子在曹先生家的那段日子里,她一直像老大姐一样照顾祥子,并教他如何攒钱甚至是“理财”。细细想来,像高妈这么精明的人怎么会无缘无故帮别人呢?她对祥子的示好,足以表示她对祥子的期许和渴望。如果祥子娶了高妈,或许难有“爱情”这种奢侈品,或许他们不会生养孩子,但可以在生活上互相“照应”,有个稍许温暖的“两人世界”。可以说,高妈和祥子之间的夫妻关系更像盟友,二人结婚或许只是为了老了之后有一个依靠。
从以上的细节分析和比较可见,祥子和虎妞的婚姻,是最差的选择。如果祥子选了另外的人,或许他不会堕落,甚至还有可能永守本分。《骆驼祥子》中的事例,提醒人们:尽管在当今时代,选择看上去很多甚至很美,但是婚姻选择仍需要特别用心和用力。对于女性来说,选择一个正确的婚姻,既可以避免误自己终生又可以避免毁三代——自己的三代。
由此联想到2016年最火爆的娱乐圈新闻——王宝强离婚事件。祥子与虎妞的婚姻,王宝强与马蓉的婚姻,尽管有很多不同却有相似处。可以认定的是,祥子和王宝强都是“进城务工”人员,都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都“娶错”了媳妇,婚姻上有重大波折。很多人认为,王宝强代表当今时代“翻身”了的农民工——那类白手起家、踏实工作、老实为人、忠于婚姻的草根成功者;而马蓉则代表那类不劳而获、私欲极重、虚伪其表、儿戏婚姻的现代“拜金女”。这种网络民意固然有刻板化、类型化的倾向,但是王宝强离婚事件确实说明:他们不是一类人,他们的婚姻选择确实错了,尽管王宝强是“超级成功”了的骆驼祥子,尽管马蓉是“高级改良版”的虎妞,他们仍然是失败的。
点评
作者抛开主人公祥子三次买车的故事主线,专注于其婚姻选择及另外的两种可能,主要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详细解剖、细致分析,道出了祥子婚姻的上、中、下三种选项。该文指出,与虎妞的婚姻是最差的选项,与小福子的婚姻应该是最佳选项。
该文的特点是细节推演、合理引申,最可贵之处是经典研读中的现实观照,譬如与网络流行语和娱乐新闻事件的对照等。作者细节阅读的功力和早慧型的社会思辨能力突出,令人惊喜;善加引导,必获奇功。
(摘自《读写月报》,指导教师魏丽娜)
图片

5. 读《骆驼祥子》有感

焦雪桐
他的强者之路上有太多荆棘,所以在他头破血流太多次之后,选择做一个能让自己过得好的弱者。
——题记
一口气看了大半本书,从祥子满身干劲拼搏进取看到他黯落浑浑噩噩。其中太多事,大大小小,有好的,坏的多。两件把祥子打倒的大事,一个是虎妞怀孕,让祥子苦闷无助,这也是首件极大的与祥子打算好的未来冲突的地方。第二件,当一切步入正轨了,又一个晴天霹雳下来,虎妞死了,用尽钱财办法还是一尸两命。祥子变卖了所有珍重的东西为她料理了后事,辛苦攒下的一切又付诸了。这让他想起了小马儿爷俩,穷人的命都是一样的。他开始不为了自己期许的所谓“未来”去打拼,去争取——善有善报苦尽甘来不是说给穷人的。
祥子最初是何等的要强,他那么傲视天下,卓尔不群的,经过一次次落败,也渐渐否认了自己原来满心的干劲和希望。得过且过,别苦了自己,这虽是没什么不妥,可再怎么说也有种麻木,潦倒,混入世俗的感觉。祥子不是不要强,也不是不想要强,可他终究拼不过生活。他发现其他车夫的做法是不得已的,也是经验留下的存活之策。他的强者之路上有太多荆棘,所以在他头破血流太多次之后,选择做一个能让自己过得好的弱者。“有什么样的经验便变成什么样的人,在沙漠里养不出牡丹来。”(《骆驼祥子》)
“祥子完全入了辙,他不比别的车夫好,也不比他们坏,他就是那么个车夫样的车夫”。他已经有了多出旁人许多的向上的愿望和坚持。
老舍的文章,每一个细节都那么真实动人。让你觉得好像一切情节都有它想表达的,而好像桩桩件件都那么紧凑,彼此铺垫又彼此承接加深,设计好一样。可另一方面,事情的发展总会突然急转,让人心头一紧、出乎意料,总是读着就乐了,就皱了眉,就叹口气,就瞪大眼睛张开嘴。他是怎么做到让文章既跌宕又彼此相系的呢?
写老舍文章的读后感,就总让你有些着急:好像要赞美他的描写、笔触、情节,你总会概括得不伦不类;想扬一下他所表达的思想,能写出的还是那些极其相似而又比其逊色的话。文中叙事你讲不来它的精髓重点——好像每一笔都那么重要;议论部分你还找不到别的措辞更适合表达那种感慨,废话说了一通,看起来不如文章精彩、明白、扣人心弦,让人思考。
老舍的文笔,把描写部分写得那么应人物的心境,描写得入人心。他能控制好“风吹弯了路旁的树木,撕碎了店户的布幌,揭净了墙上的报单,遮昏了太阳,唱着,叫着,吼着,回荡着”这样豪迈而让祥子感觉痛快淋漓的场面;“阳光本来就很微弱,松林中就更暗淡。他坐在地上,地上有些干草与松花。什么声音也没有,只有树上的几个山喜鹊扯着长声悲叫”这是祥子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最先的反应是内心空洞、崩塌;“看着这一老一少和那辆破车。老人一边走还一边说话,语声时高时低;路上的灯光与黑影,时明时暗”,这是祥子看透车夫一生的索引,“心中感到一种向来没有过的难受”,祥子是一个与老者同等的车夫,是穷人;他内心对老者、小马儿、穷人的同情,好像也无意中同情了自己。老舍能把一切不起眼的景物,一个神情一个小动作顺着文章情节点得那么好,另一方面又能把最无华最真实符合人物的语言附加给各形各色的人物,表达出这些他笔下的人物在当时“社会”这个舞台上身临各种事件的所思所想,用那么平凡、毫不避讳,甚至于其他人不敢写下的文字呼喊出他们,也是老舍自己的声音。
老舍笔下每个人都是有血有肉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明明白白地向我们述说着事态,或世态。同时,朴实干净的语言为大家带来了华丽词藻修饰不了的震撼和那个时代的还原。
(摘自《知音励志·社科版》)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 上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9篇
  • 下一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读后感见刊6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