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水浒传》读后感精选9篇:初中+高中+教研员

2024-08-10 10:07:32  本文已影响人 

《水浒传》读后感精选9篇:初中+高中+教研员

1. “水浒”的侠与义
——读《水浒传》有感

浙江省新昌中学越新文学社 吕知泽

古希腊神话里说,人类原本是男女同体的,由是尽观《水浒传》,萦绕全篇的是“侠”“义”二字。对外,梁山英雄以游侠的姿态行走于世间;对内,他们以义尽忠于兄弟。何谓侠?小而言之,是“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为民除害;大而言之,是“替天行道”的社会担当。武松曾说过:“从来只要打天下这等不明道理的人,我若路见不平,真乃拔刀相助,便死也不怕。”东溪村“七星小聚义”,设誓劫取生辰纲,便已初见端倪;后来水浒英雄大聚义,反抗官府,击杀害民之贼,攻城掠池,更令“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在风中猎猎招展。

水浒寨中屯节侠,梁山泊内聚英雄。细推治乱兴亡数,尽数阴阳造化功!

水浒群豪为何揭竿而起?为受官府压迫的贫苦百姓,为黎民,为天下苍生!范文正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历代帝王的勤政爱民,穿越时空与此交汇。这就是最博大的侠者情怀,其精髓在于:心系天下,为民请命。

理解了《水浒传》“侠”的思想便更能了解其义的行为,梁山好汉的“义”正是建立在“侠”的基础之上。它不仅意味着兄弟相亲、肝胆相照,更意味着适时的大义灭亲。正因如此,它不尽相同于《三国演义》中刘关张的义气。刘关张的结义,最初就是建立在为了“破灭黄巾”“上报国家”的基础上,后来也不是尽义于公,尽义于人民,而是尽义于个人,尽义于兄弟。关羽降汉不降曹,“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水浒英雄的义,最初就是建立在“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基础上,所谓“仗义疏财归水泊,报仇雪恨上梁山”。正因为梁山义军的“义”包含有这样丰富、深广的社会内容,所以嫉贤妒能的白衣秀士王伦,才被老实人林冲火并。也正因为这种“义”不废于私,不废于个人,所以当李逵听到了宋江有苟且行为的谣言,才“气作一团,拔出大斧,先砍倒了杏黄旗,把‘替天行道’四个字扯得粉碎”,还“拿了双斧,抢上堂来,径奔宋江”,要砍杀他。

中国人素来便有这种侠义精神。早在先秦时期,侠义的含义便渐趋丰满。从专诸到豫让,侠义还仅仅停留在知恩图报的范畴,而之后的荆卿作别易水,慷慨赴死,便有着深深的为民请命的意味。而真正将侠义精神理论化的,恐怕当属墨家。后期墨家两个支派中的一支紧抱墨家思想中侠义的一部分启承转合为新的墨家流派,后世学者把它称为“墨侠”。于此之后,侠义精神便深深熔铸进国人的血肉中,不断流传。

然而当代,我们不少人正在失去这种情怀,这种心系天下的大气。今天的侠义在耳中和口中,不在眼前,人们渴望着“侠”的神人天降,往往又将“侠”的萌芽亲手扼杀。那么,是这个时代已经不需要侠义的存在,还是因为我们失去了挺身为侠的勇气?然而,当我们明白侠义之精髓并非供世人祭拜的雕像,亦不是皇帝手中的传国玉玺,而是人们心中的内在需要时,侠义又何来灭绝香火一说呢?只要心中有侠义,胸中有天下,侠义的精神就永远找得到宿主。

(摘自《少男少女》,指导教师何文魁)
2. 如果有来生……
——读《水浒传》有感

山东省济南市历元学校八年级三班 刘子涵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在今天看来,《水浒传》中的每一个好汉都是忠义侠骨的化身,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使“替天行道”的大旗熠熠生辉。自古道:忠义两难全。可惜的是,他们踏进了一个贪官奸佞,君主软弱的时代。冥冥之中,也注定了他们的失败……

如果有来生,一切的一切会不会有美好的开始,梦想的结局?

如果有来生,行者武松也许不会因为一直追查哥哥武大的死因,而陆续杀害了二十多条性命,虽然了结了所有的恩恩怨怨,但的确也使不少的人枉送了性命。在征讨方腊的时候,武松被包道乙暗算,痛失左臂,看来,作者也想让他放下屠刀和仇恨吧!师兄鲁智深圆寂后,他便一心只想到六和寺里修行,一个打打杀杀了半辈子的打虎英雄,最后却要在寺中度过余生,英雄落幕,令人扼腕叹息。他内心深处的真正独白,又有几人能读透?

他,尽显英雄本色,但在我看来,一颗勇敢的心也许承载着太多太多的艰辛,一个侠肝义胆的英雄背后也许会有太多太多鲜为人知的孤独!

如果有来生,豹子头林冲也许不会因为误入白虎节堂而被奸臣高俅设计陷害,使原本安逸恬静的生活被彻底毁灭。也许上天也在眷顾这位铁骨铮铮的汉子,最后的奸计没有得逞,他逃过了草料场的那场大火,风雪夜,山神庙,他手刃了背信弃义的陆谦,被逼上梁山,走上了反抗的不归之路。岂料首领王伦却心胸狭隘,处处刁难,为了让晁盖等义士落草梁山,又不得不火并王伦。他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后来又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当众好汉都加官进爵时,他心中的仇恨始终无法释怀,不肯接受招安,不想与害他家破人亡的奸臣同朝为官,毅然决然辞去了这一世荣华……

仗义是林冲,为人最朴忠。武艺超凡却不斗狠,声名显赫却不自傲。这便是林冲,本想过平淡的生活,但命运却安排他成为不平凡的英雄!

如果有来生,花和尚鲁智深也许不会因为疾恶如仇而一时鲁莽地拳打镇关西,一路颠沛流离。无奈以出家来躲避官府的缉拿,之后大闹了五台山,历经种种磨难后,他被迫盘踞二龙山,后投奔了水泊梁山……征讨方腊后,他本想在六和寺了却此生,在知道“圆寂”的本意后,他却坦然一笑,提笔一挥:

“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他的一生,坦坦荡荡,逢恶必除,逢善必助,活生生地出现在水浒中,每一句“洒家”,都流露出他鲁莽却直率的本性。毛主席曾有言:“交友如鲁达。”爱憎分明,直爽坦诚,粗中有细,这就是鲁智深,一个可爱的英雄。他不会被改变,就像他不能被改变一样。

我坚信:如果有来生,他还会是那个鲁智深,有所残缺的开始,令人惋惜的结局,但却是光明磊落的一生,无愧天地的好汉!

如果有来生,也许不会因为宋江、吴用等人对腐败朝廷的愚忠而极力招安,导致梁山一百单八将得以善终的好汉寥寥无几,结局虽然悲痛,但也是令人震撼的。唯有他们献出生命,才可以得到永恒的生命意义。也许从一开始,便注定了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的聚义,我更喜欢将他们想象成一百零八个不同的神仙下凡,他们仗义疏财,淳朴厚道,在生命的奋斗中闪耀出光辉,在历史的长河中体现出他们的永恒价值。我相信,这份永恒的力量和历史的传奇一定会像火种点燃人们心中的明灯,那种反抗的精神会激励人们奋力挣脱黑暗的牢笼,赐予人们对于光明美好生活更大的希望!

如果有来生,也许他们会生活在和平安宁的时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砍柴捕鱼,耕田劳作,衣食无忧,生活安定……

我的想象,使这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久久在我的脑海里徘徊,他们的光辉形象将永久地屹立在我的心中,永不褪色!

(摘自《阅读与作文》)

3. 呔!干了这碗公道
——读《水浒传》有感

广西南宁市武鸣区职业技术学校1717班 覃荟茹

合上《水浒传》的这一刻,我内心思绪万千。刹那间,我说不出一句话甚至是一个字。

《水浒传》中没有那么多像《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司马懿那般运筹千里的人,也没有像《红楼梦》关于四大家族的凄美爱情故事,更没有那妖魔鬼怪光怪陆离的《西游记》神话背景,但是它有自己的不一般,它有那女中自有豪杰在的“一丈青”扈三娘、“母大虫”顾大嫂和“母夜叉”孙二娘,有足智多谋的“智多星”吴用等人,有绿林好汉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洒脱热血!

在《水浒传》里,狼狈为奸、官官相护已是平常事,也许正是这样的时代背景导致了后面的官逼民反、逼上梁山的局面。百姓不得公道更无处申冤,甚至连妻女也保护不了,唯有忍气吞声。路人道为何不向朝廷申冤?那还不是应了那一句老话:狼狈为奸、官官相护。就说那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也被逼上了梁山,落草为寇。比较现在社会的幸福美满,便知公道存在与否了。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人民的权利日益获得保障,而人民保障权利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关于官官相护的问题,当今中央反腐倡廉,“老虎苍蝇一起打”,还社会以清净。两者一对比,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无公道,不国家。没有公道的水浒世界,不过是一方乱世而已。

想着想着,我竟然睡着了,像一缕轻烟渐渐飘远……忽然一阵大风袭来,卷起片片黄叶,仿佛穿过时空隧道。这阵大风把我送到了那个令人热血沸腾的世界——水浒世界。观山神庙肆虐的狂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看鲁提辖倒拔垂杨柳,惊宋公明一怒杀妻阎婆惜,过景阳冈与武松喝几碗美酒……酣畅淋漓之际,却不免感到可惜,水浒世界少了公道是如此地遗憾啊!观一众好汉切磋时如此不亦乐乎!这一点寒芒先到,然后枪出如龙,好不快哉!唯叹这古往江湖多离愁,一众黎民百姓饥寒交迫,还要忍受剥削,妻离子散,呼天抢地,好不悲哉!只悲这江山要乱,皆因恶官所逼!就说那梁山好汉的“小旋风”柴进、“豹子头”林冲等人,本皆为官,俱是好官,被害被逼,终归落草为寇。古往今来,皆是君舟民水,水既可载舟亦可覆舟,世间需要公道,人心需要公道,皇帝啊皇帝,愚不可及,观一生短若一瞬,也该有他的意义。

观水浒如观下棋: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水浒传》中,帝王不遵循公道正义,此为一大败因。无百姓,何来江山!高俅等一众官员,只想得眼前的荣华富7H14P贵,罔顾百姓之生死,此为另一大败因。梁山好汉们分道扬镳,起义失败,终不得好下场。除了遗憾以外,我觉得,也许为社会使然,或许为性格使然,大概从一开始,这一切便就注定这样的结局吧。

刀光剑影之中,是何人一介布衣入红尘?梁山好汉们叱咤在千军万马中,揭竿而起!兵刃相接,还在等什么从血色残阳中破茧而出?耳畔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到马踏碎叶之后,只剩下那城池内狼烟四起,战火呜咽。当时,城外的枯藤老树下,昏鸦不得安生。数年之后,谁又能把此事记录下来?经过好汉们走过的长廊,恰好飘下雨来,不久便细雨潺潺。战火连天后,又有几人记得这些年的是是非非?叹谁又能借我一眼回眸,去追忆回溯水浒的那些年。曾为公道、为百姓、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兄弟们俱不在矣。飞花花落,散布在最美好的季节里,风扶垂柳,落花满地。干一碗美酒,又问有谁能把这《水浒传》里的悲欢收敛?

猛一惊,梦醒了,泪早已打湿了衣襟。我不禁喝道:“呔!干了这碗公道!”

点评

全文以“公道”为题旨,截取不同的片段来表达对公道的理解,以小见大,使文章整体生动起来。

(摘自《作文新天地》,指导教师符强)

4. “忠”字怎么写
——读《水浒传》有感

怀化市铁路第二中学1908班 夏阳

书海浩瀚,犹如夏夜星空。一部部名著,便是那一颗颗星子,熠熠生辉,令我深深着迷。而其中最让我沉迷的就是《水浒传》。我流连其中,因为它精彩,更因为它带给我困惑,让我欲罢不能,想求一个究竟。

迷茫的是,为什么《水浒传》中有那么多我解不开的谜团?宋江手无缚鸡之力,身无寸箭之功,凭什么能稳住一百多个粗汉子呢?我们细细地品读,会发现这与宋江的性格有关。众所周知,宋江重情重义、乐善好施,所以才有了“及时雨”这个绰号。上梁山的好汉中,许多人都被他救济过,所以他们才甘愿冒着生命危险,随宋江落草为寇。这样的宋江,是大家都认可的。

但随着人物剖析的深入,我们会发现宋江这个人身上,还有说不尽的未知。比如说,宋江对朝廷忠心耿耿,尽管三次生擒高俅,却没有将他杀死,而是恭恭敬敬地将他送了回去。宋江只盼着有朝一日朝廷招安,自己能够“洗白”,成为良民。

他也有不“忠君”的时候。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之后,宋江被命为押司,捉拿晁盖等人,但是“忠君”的宋江,却选择冒死将他们放走。劫生辰纲,在当时是滔天大罪。宋江却在这个时候将他们都放了,这可以说是一种舍公为私的行为。后来宋江落草为寇,与大宋为敌,公然“叛君”。

宋江是《水浒传》的中心人物。《水浒传》整本书的主题,也围绕着一个“忠”字展开。宋江做不到绝对的“忠”,身在梁山,却时时刻刻想着被朝廷招安,想投靠朝廷,却又被兄弟情谊羁绊。他的身上矛盾重重。

宋江内心的挣扎,在酒后失态时暴露出来。一次酒醉,宋江来了兴致,提笔作了《满江红》一词,并令乐和唱起了这首词。其中那一句“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引得醉酒的李逵登时掀桌。宋江大怒,叫人砍了李逵,众兄弟将李逵救下。事后,宋江也道了歉。可是,宋江当时的感情并不完全虚假,正所谓酒后吐真言,七分真三分假。他事后的道歉,倒是有些虚伪。虽然他们和解了,但是宋江的形象在众兄弟面前又下降了一些。

以上种种,足以见得宋江的人物性格十分复杂。他既重情义,又不重情义;既对国家忠心耿耿,又阳奉阴违;既忠义,又奸诈;既是一个好的领导人,又是一个独断专行的头领。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情感,恰恰是当时某些文人们的思想的真实体现。他们怀揣抱负,却报国无门,郁郁不得志。

“忠”字,写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梁山“忠义堂”的匾额是宋江自己亲笔所题吗?应该不是!宋江拿起毛笔,却始终写不出“忠”这个简单的字。

(摘自《十几岁》,指导老师江文欢)

5. 武松的另一面
——读《水浒传》有感

长沙市长郡双语实验中学2121班 孙铂渊

这个学期,我终于把《水浒传》读完了。书中惊险刺激的情节令我回味无穷。而读完书最大的收获,是我对武松这个人物有了不同的了解。

武松是施耐庵浓墨重彩刻画的一个人物。他高强的武艺与不服输的精神,一直被人们津津乐道。然而,武松并不是一个完美的英雄。他的身上也有鲁莽,甚至还有“丑陋”的一面。

就拿书中的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景阳冈武松打虎》来说吧,这一回是武松的成名之战,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任务——打虎。从此以后,无名小辈武松一跃变成威风凛凛的“打虎英雄”,广受众人追捧。可以说,“打虎”一事成就了武松。

但从书中诸多细节来看,我们也能看出武松打虎这件事并不如想象中“光鲜亮丽”。

武松回阳谷县看望哥哥武植,途经清河县景阳冈时,好酒的武松忍不住贪杯。那“三碗不过冈”的酒,他却喝了十八碗。店家好心劝他,武松不仅不领情,还说出:“休要引老爹性发,通教你屋里粉碎,把你这鸟店子倒翻转来!”这样无礼的话,着实有损英雄形象。

武松也太好面子了。当他看到官府的印信榜文,知道冈上果真有虎时,他虽然有点犹豫,但还是碍于面子,硬着头皮往前走。这时,他心里想的也只是去“看看”老虎,并没有说要打死老虎。如果不是“那大虫又饥又渴”,非要拿武松填饱肚子,想来武松也不会为了“伸张正义”,徒手和老虎缠斗。

再说,斗杀西门庆、醉打蒋门神……武松身上发生的这些经典故事,恰恰也暴露出他残忍、暴力的一面。英雄武松,远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完美。

但正因为武松身上这些人性的弱点,才让我们感到他是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仅仅是小说里虚构的英雄。

(摘自《十几岁》)

6. 《水浒传》读后感
海门区实验初级中学1910班 许张雯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作者借农民起义这一事件,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以及统治阶级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水浒传》之所以备受人们喜欢,是因为作者施耐庵将书中的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读来如在眼前。作者施耐庵描绘了大量的英雄人物,其中就包括虽然粗鲁莽撞但是豁达开朗、对宋江忠心耿耿的鲁智深,武艺高强、情深义重的武松,脾气暴躁但性格单纯的李逵,机智聪明、足智多谋的吴用,正直善良、勇敢的顾大嫂,等等。而在这些人物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宋江。

宋江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人,他不像其他好汉一样棱角分明,需要仔细研读才能读看透。初读《水浒传》,我认为宋江是一个充满正义感的人物。他因为私自放走晁盖等人后又杀死阎婆惜而被迫入了梁山。宋江孝敬父亲,对亲人很好,在被政府通缉后,为了不连累父亲和兄弟,无奈之下上了梁山,他是一个重情重义、孝亲敬长、关心家人的人。他也是一个正义感十足的人,广泛结交江湖好汉,性格仗义,喜欢扶危济贫,即使自己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依旧想人所想,急人所急。他十分照顾弟兄们,每当有兄弟离世,都会痛哭流涕,悲伤不已。宋江对朝廷忠心耿耿,宁可朝廷负我,我不负朝廷,一心只想着招安。这就是关键所在,宋江一心只想着招安,只想着归顺朝廷,满心都是效忠朝廷,却没有顾及梁山其他兄弟的感受。

《水浒传》中的人物个性鲜明,让我们感受到各路好汉反抗压迫的精神,这样的作品,值得我们好好地学习。

(摘自《作文成功之路》)

7. 尽忠守义,追名逐利
——读《水浒传》,品宋江

吉林省延边州珲春市第四初中 王梓霁

夕阳,在肩头慢慢跌落,碎成一地琳琅。再抬眸,熹微晨光不知去向,轻轻合上《水浒传》,我不觉长叹,心绪万千……

童年崇尚豪杰,初识《水浒传》,我敬佩于宋江的忠义。然而,日月流转,时过经年,曾经的少年,捧起书本再翻看,宋江的忠义背后,是梁山众好汉用性命买单,这如何不令人扼腕?

作为梁山集团的“CEO”,对于最终众人或死或散的结局,他必然承担着很大的责任。宋江,满口尽忠守义,实则自私自利。

首先,说说宋江的“忠”。

宋江对水泊英雄反复强调一个说法:扰乱宋朝的并不是徽宗皇帝,而是蔡京、高俅、童贯、杨戬四大贪官。但这个说法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徽宗为了修建园林,大肆寻找太湖石,即杨志所押运的花石纲。这些花石纲的采集、运输都需要大量物力、人力。劳民伤财,只为给徽宗皇帝建造娱乐的宫苑。而徽宗作为一国之君,面对蔡京等人构陷忠良的行为,总是格外纵容;面对一些冤假错案,也是不了了之,这都说明徽宗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皇帝。而宋江为徽宗开脱便不难看出他的愚忠。

再说宋江,他真的做到了为国尽忠吗?其实不然,他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在追捕朝廷要犯晁盖时,因为私交,为晁盖通风报信,还买通都头助晁盖上山。徇私舞弊,这是真正的忠吗?

这也致使晁盖等人在之后的数十年里成为官府的祸患,而他在这样做的同时,又是否有私心为自己寻一条后路呢?毕竟他日后也真的上了梁山。

其次,宋江的“义”更虚假了。

卢俊义作为富甲一方的员外,他本有舒适的生活,宋江为了增强山寨的实力,特意让吴用设了一个圈套,导致卢俊义差点被杀死,家产也被抄没,最后只得入伙山寨。宋江自己都不愿落草,却设计别人从富贾到流寇,实在有违孔夫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最令我意难平的当属李逵。李逵作为宋江最忠诚的部下,他给宋江劫法场;为宋江南征北战;在征讨方腊时,也是最卖力的一个。可是最后宋江仅仅是为了自己的泛泛虚名,就毒死了出生入死的兄弟。如此沽名钓誉之徒,真的很难说他是一个忠义之士。

宋江的追名逐利,也不是无迹可寻。且看宋江在送武松时,曾说:“日后但去边上,一刀一枪,博得个封妻荫子,久后青史上留一个好名。”他自己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仗义疏财,结天下好汉,也是为了获取及时雨的美名。

在宋江心里,梁山落草,是“权借水泊,暂时避难”。他也不打算将“打家劫舍”作为自己的终身之计。

他款待投降军官,并假意传位,以此来塑造自己的忠君形象,博得生前身后名。

他改变了水泊梁山的发展方向,转而为招安而努力,作为一个妥协的投降派,天真地认为只要自己接受招安,就可享封侯荣华。然而,宋江在两赢童贯、三败高俅时,就已经注定了他必然被高俅等人排挤陷害的结局。他被忠义所束缚,因此,在军疲马累之下,他领旨征讨方腊,结果有人尸骨无还,有人为佞所害。至此,梁山群雄凋敝……

最后,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充分展示了宋江的假忠义、真名利。在辽国使者欧阳侍郎的劝说之下,军师吴用想到宋江接受招安,也只是一个虚职,如果投降辽国,还可以做个大将。宋江的反驳耐人寻味:

“纵使宋朝负我,我忠心不负宋朝,久后纵无论赏,也得青史上留名。”

这样看来,宋江借忠义来追名逐利的意图暴露无遗,他这么坚持招安,只是为能有一天论功行赏,即使没有赏赐,也可以青史留名。在宋江眼中,忠不是忠,封侯得赏才为忠;义不是义,青史留名才是义。

然而,无论是梁山泊的倾巢覆灭,抑或宋江梦想的化作泡影,深究个中原因,都不是一人一己之力所造成的。如果换成张江、李江,就会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吗?肯定不是!宋江作为郓城小吏,自幼饱读儒家经典,因此无法摆脱儒家所倡导的忠君思想的束缚。他反奸臣,却不反君,一直在追求对百姓代表的农民阶级与统治阶级矛盾的妥协,而这种妥协表现在上山前,他公然违抗朝廷追捕令,私放晁盖;在上山之后,他大书忠义,最后甚至不顾众好汉反对强行接受招安。

事实上,历史上许多农民起义都在起义前后产生巨大差别。陈胜在耕田时说苟富贵,无相忘,后来却赶走昔日好友;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后,大肆杀戮,许多开国功勋惨死于朱元璋刀下。

古代农民起义,领导者先是被剥削的农民,在领导起义后假若成功,就会摇身一变成为新的地主,继续剥削农民,而农民到一定程度又会起义,成为下一代地主……如此循环往复。

只不过宋江不能完全消灭原有大地主(北宋朝廷),前期他与大地主矛盾激烈,在他接受招安后,主动请缨围剿另外的农民起义军,与农民的矛盾激化。就这样,北宋朝廷利用宋江与其他农民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从而维护其统治,而宋江自己未能意识到这点,在对名利的渴望与维护宋朝统治的双重束缚下,沦落为朝廷的走狗。

《水浒传》悲惨结局的原因似乎呼之欲出了:在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价值观笼罩下,宋江追求的忠义被他追逐的名利所束缚,使得他最后变成了统治者绞杀农民起义的工具。

轻合书页,嗟叹宋江一介英雄,在自身和时代的双重原因下,终至走投无路,不得善终;而蔡京、高俅,却依然在朝堂上搅弄风云,作威作福,最终导致了国家的灭亡。是多么可叹,可悲啊!

(摘自《现代中学生》)

8. 武松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神坛的
——《水浒传》读后感

浙江省湖州中学高一(2)班 赵任扬

《水浒传》里塑造了众多英雄好汉,其中我最欣赏的是武松。因为武松比杨志更帅气,比鲁智深更绅士,比林冲更潇洒,简直是好汉中的“男神”。那么,武松是怎样一步一步走上神坛的?

我觉得,这要特别归功于三样东西——哨棒、匕首和酒。

先说哨棒。这是武松平生得意事——“武松打虎”中的重要道具,这件道具对塑造武松的英雄形象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不只是我的发现,金圣叹老先生老早就发现了,他评点时从哨棒出现就开始标数字,到“打虎”结束一共出现十九次。这么细致地数哨棒出现的次数,有什么用意呢?原来,我们都以为武松打虎要靠哨棒这件道具,然而关键时刻,哨棒打在碗口粗的树枝上断成了两截,武松就势按住老虎的头颈而把半截哨棒也扔了——武松打虎,就完全成了赤手空拳。赤手空拳打死了老虎,武松一下子就有了神的光环。这个可以通过几个对比看得更清楚,比如李逵杀了四只老虎,却没有被人称颂,为什么?因为他是用朴刀杀的。比如孙悟空用金箍棒打死老虎,我们一点也不惊奇,为什么?他本就不是凡人。那么,我们就能发现,武松不是神却完成了普通人做不到的事,所以被我们惊为“天人”。这当中,哨棒没有直接作用,但间接成了重要的道具,形成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以及后来的心理落差,让人惊奇——武松力大无穷,真是神了!

再说匕首。武松为大哥报仇而斗杀西门庆,这时武松是带了一把匕首的,而且武松还真是手持匕首跟西门庆打斗的。然而,关键时刻武松的匕首被西门庆一脚踢飞了,还飞到了楼下大街上。我们读者的心理预期再次被打破,武松再次不得不赤手空拳跟西门庆打斗,凭借实力战胜西门庆,然后为大哥报仇。这个过程中,匕首的功能与哨棒大致相同,只不过西门庆比不上老虎,我们也不觉得太惊奇。但武松武艺高强,在这里得到渲染。

最后说说酒。《水浒传》里的好汉都喜欢喝酒,但喝酒喝得有美感的大概只有武松。除了“三碗不过冈”那一部分,最为精彩的喝酒在“醉打蒋门神”这一段。这一段好看煞人!武松准备完毕,跟施恩进行了一个约定——“无三不过望”——遇见酒店,无论大小只要卖酒的就算,每个酒店里必须喝三碗酒,不必多也不能少。就这样,武松一路喝了三十五六碗酒,普通人早就烂醉如泥、不省人事了,然而,武松只是半醉,而且头脑清醒,考察地形、观察战场、确定战术。他先借酒闹事,后迎战蒋门神,不论是借酒说疯话、撒酒疯打闹,还是打蒋门神时的精湛拳脚功夫,都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武艺高强、洒脱有趣的英雄形象。这里,酒,功不可没。

武松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上神坛的。

(摘自《作文新天地》,指导教师王立杰)

9. 我读《水浒传》
易晓军

(中山市阜沙镇教体事务中心初中语文教研员)

《水浒传》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的名著导读,初中生阅读《水浒传》原著有一定的难度,一是书中除了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加上其他人物,共有数百人,学生一般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阅读,难以把握整本书;二是《水浒传》继承宋元话本的传统,用的是古代白话,以北方方言为基础,不少学生阅读起来难免会有一些费解之处,需要教师的指导。

其实我在学生时代初读《水浒传》,对其文本的解读也并不深入,虽然浏览过这部长篇小说,时间一长,很多人物故事就淡忘了。后来断断续续看过十几集电视剧《水浒传》,对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倒是记得比较清楚,如“拳打镇关西”“景阳冈打虎”“倒拔垂杨柳”“智取生辰纲”“血溅鸳鸯楼”等。另外,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电视剧《浪子燕青》,演绎的是李师师与宋徽宗、燕青之间的悲情喜剧。我当时只是对李师师最终没能与燕青在一起的结局颇感遗憾。现在回想起来,这部电视剧不但打破了原著中李师师的形象,对故事情节的改编也很大。

当了初中语文教师后,我重新捧起《水浒传》原著慢慢品读。在此,我不得不提一下版本的选择问题,我在不同的实体店、网店购买过中国文联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华书局等版本的《水浒传》,也对比过学生的简易读本或者其他出版社的删减版本,发现不同版本的内容有出入,有的目录不相同,有的章节内容删减不一,个别版本的诗词甚至出现错别字。版本的不同无疑会带来不同的阅读效果。

再次阅读《水浒传》,我从熟读背诵这本书的目录着手,这是门“苦功夫”,自认为值得一试。一共一百二十回,大部分回目采用的是“主语+谓语+宾语”的表达结构,如“赤发鬼醉卧灵官殿,晁天王认义东溪村”“美髯公智稳插翅虎,宋公明私放晁天王”等。每条回目都高度概述了小说章回的主要人物和关键事件。通过梳理目录内容,我发现情节环环相扣,可利用思维导图串珠式把英雄人物的众多事件关联起来,如描写林冲的有“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道”“棒打洪教头”“雪夜上梁山”等情节。由于四十回前的英雄人物故事相对独立,有时也可以聚焦某个人物阅读相关的章回内容。背诵目录和通读原著双管齐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部小说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就逐渐变得清晰起来,我也整体上把握了《水浒传》的框架和大体内容。

曾经有学生问我先看原著还是先看改编的电视剧,其实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阅读不再局限于纸质图书,读者是可以合理推荐和利用影视、动漫、演播音频等媒介学习资源,拓展阅读名著,激发自我阅读兴趣的。这种跨媒介阅读,小说人物形象更容易深入人心,但也要警惕受影视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影响。如果在阅读时头脑中更多的是影视的人物形象和剧情,这也可能不利于进行文本阅读的自由体验。因此,我一般建议学生先通读《水浒传》,然后采用思辨的眼光进行跨媒介阅读。

阅读《水浒传》整本书后,我通过阅读文献和相关文章,加深了对这本书的解读,然后进一步聚焦,细读研究文本的人物形象。例如,武松在小说中是被着墨最多的人物之一,对比不同媒介塑造的武松形象,原著中作者塑造的武松是身躯凛凛、胸脯横阔、话语轩昂、心雄胆大、骨健筋强的铮铮铁汉,但日本漫画家横山光辉的漫画《水浒传》、1998年电视剧《水浒传》、2013年电视剧《武松》,或是我国的《水浒传》连环画等,这些媒介所塑造的武松形象却各不相同。

(摘自《广东第二课堂》)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 上一篇:暑假读后感400字(三年级/四年级)
  • 下一篇:《童年》读后感5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