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故事》有感
孙铭进
在前天那个寂静的下午,我读了《书的故事》。它的作者是前苏联科学文艺的创始人之一米·伊林,也是全世界青少年所熟悉的作家。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一系列作品,堪称优秀科普作品的典范,对我国科普创作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书的故事》讲的是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更准确点说,是信息革命以前信息传播的故事。
现在我就说一下纸的发明。一开始,人们只是把字刻在石头上,十分呆板。后来有了粗麻纸的出现,但这种纸不能用来书写,只能用来穿。再后来古埃及发明了一种芦叶纸。这种特别的纸是用一种古怪的植物制造的。这种类似芦苇的植物,长得有一人高,顶上开着一朵花冠。这种植物有很多用处,可以用来做鞋,坐船。做纸。芦叶纸全是从埃及输入罗马的,价钱很贵,所以罗马人往往在蜡版上写信寄给朋友。蜡版需要用特制的笔在上面写,那种笔一头尖一头圆,如果写错了字,用圆的那头擦掉。用这种蜡板写信,收信人收到了信件后就把原信擦去,在原来的蜡版上写上复信再寄还他。芦叶纸正到了它的全盛时代,便出现了一个劲敌,那就是羊皮纸了。制羊皮纸的方法,是用新剥下来的羊皮或犊皮,先浸在水里,浸软了,将外面的一层薄皮剥下来,再浸在灰汁里。随后用刀刮去上面的毛,再用铅和轻石把整张皮子琢得光光的。和芦叶纸让位给羊皮纸一样,羊皮纸到最后便让位给我们都知道的一种东西—纸。
如今进入了电子时代,纸质书籍的命运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但我认为二者是共生共存关系,我很喜欢阅读纸质书,也喜欢听书。
读《书的故事》有感
范守阳
我最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书的故事》,这本书是前苏联作家伊林先生的著作,如果你没听过他的名字,但你一定读过这一本书——《十万个为什么》这是伊林作家最好的一部儿童科普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我这一本是胡愈之先生从法文本翻译过来,又与俄文版校译后的,目前是译的较全面的。
我们人类有自己的历史,书当然也有自己的历史。光是写书的笔、墨、纸就换了好几样呢。就比方说笔吧,有写在石头上的笔、刻在蜡板上的尖笔、写在芦叶纸上的羽毛笔、写在羊脚皮纸上的钢笔,还有就是我们现在用的各种各样的笔。
现在白纸即将迎来它的重大危机,电子书本现在也将像皮纸取代芦叶纸那样取代白纸了。比起电子书,纸质书的缺点逐渐显现出来,如不能时刻带着、怕水、易坏、易燃等缺点。然而电子书却将白纸的缺点变为了自己的优点:只需一台手机或平板电脑就能将成千上万本本3000多页的书通通存起,随用随到。而且它不怕水、不易坏。
如果那一天电子书真正取代了纸质书,我们的生活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到时没人会再拿着纸质书,图书馆也将成为历史,那么文章就失去了往日的生机,书也失去了它的韵味,
所以我是不希望纸质书被电子书取代的。
《书的故事》读后有感
邹子淳
《书的故事》这本书是苏联作家米.伊林写的。主要写了人类信息传播的历史;从文字历史的开始,讲到纸张和印刷术。一开始,人们用打手势和物品表达语言。后来,人们开始画图。再往后,文字出现了,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纸的发展历程了。最初,文字刻在石头上面,后来又写在芦叶上面,文字又经过蜡板、羊皮,最后才写到现在我们用的纸上。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蜡板。蜡板是用小板书写的,笔的一头是圆的,一头是尖的,尖头用来书写文字,圆头是用来抹去写错的字。
《书的故事》这本书让我学到许许多多的知识,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不过,这本书还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电子书能替代纸质书吗?
《书的故事》读后感
李腾跃
这本书的作者是前苏联“科学文艺”的创始人之一——伊林。他的《十万个为什么》等一系列作品堪称优秀科普的典范。伊林是广大青少年所喜爱的作家。前苏联曾统计过,他的作品最多,那时全世界已有他著作的译书近200件,语言44种,印数多达5亿册。这是个多么震撼的数字啊!
这本书讲述了笔,纸,字等的发展历程,这也是人类文明传播的历史。从文字的发展历史开始,讲到发明纸张和印刷术。我尤其对中国文字的发展感兴趣。
人们一开始是用绳子记事的。比如,需要记住几件事,就打几个结。里面的结代表最开始发生的事,外面的代表后发生的。后来人们觉得这样太过麻烦,而且也容易出错。后来便有了甲骨文,更像是图形和文字的结合,从甲骨文,金文——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最后演变到今天的字都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也足以感觉到人类的智慧,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也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的知识,包括笔的创造,纸的诞生,文字的演变发展,都让我无比的震撼。
《书的故事》就像泥土里的珍珠,熠熠生辉。非常推荐大家去读,也希望大家多去读一读米·伊林的书。
读《书的故事》有感
毕淋淼
本书是前苏联作家米.伊林写的。这本书极具科学性,讲了文字和纸的由来,其中给我印家最深的两篇文章就是“蜡的书和砖头书”。腊的书是用腊制作的书,它易于保存但不耐高温,便于携带 ,但写起字来很麻烦,而它最神奇的,就是用来写蜡书的笔。它的笔一头尖是用来刻字的,另一头圆是用来擦字的,而圆的那一头就是现在的橡皮的祖先了。 而“砖头书”就更神奇了,是人们在砖头上刻字。而在砖头上刻字并不是那么容易,需要用很尖锐的用品跟力气才可以。当别的国家还在这些“厚纸”上写字时,我们的国家早已经发明了造纸术。
书的故事,这本书讲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多到快要把我的脑袋挤爆炸了。 看了这本书,让我体会到我们祖先聪明勤劳,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辈不断创新的精神。
《书的故事》读后感
薛荣辉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书的故事》,作者是前苏联作家米·伊林,这是一部讲述人类信息传播历史的图书。
这本书讲了在人类的某个历史时期,书就是人,一些奴隶背过一些内容,专门为主人储存知识。一般在晚上会有客人来到活图书馆,到客人吃完饭后就会有人来为那些吃完饭的客人讲故事,也就是“书”,但如果那个讲故事的人没来呢,他们会感到非常的无聊。
在之前的印第安人,是用物体来当信的内容,烟筒带表的是和平,长矛或一支箭代表的就是战争,等要向他们进攻时就会骑出一个伸展的弓。
过了一段时间,人们以画来代表字还把人来讲故事变成了石头在上面刻字,当作家要写作文时,他们会穿上皮做的围裙,再用小刀把字刻在上面,看到这,我感到他们的写作非常费劲。
又过了一段时间,埃及人在那没有木头的情况下,他们用芦叶来做芦叶纸。这种纸很容易碎, 因只是使用炭灰和水混合成的墨,所以沾上一点水那些字就会被冲刷掉,这样不易保存。慢慢又有了羊皮纸,用的墨是五倍之,不会被水冲刷掉。
到了中国,我们的祖先,就用木头造出纸来了,并且价格非常便宜,受全世界人的喜爱。
看来人们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