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读《傅雷家书》有感范文精选

2022-04-19 08:13:49  本文已影响人 

读《傅雷家书》有感范文精选

《傅雷家书》读后感

家在书前

市四中 八(8)班 潘科臻

家书,很常见。凡人写的叫信,而名人写的叫家书。书本是信,牵挂的便是家,一个充满魅力的字。

家书家书,家在书前。

傅雷的后半生里写过186封家信,话生活,谈艺术,讲思想,多达千字,少亦百字,取其精华,便是一个“家”字。

傅雷为何这么看重“家”字呢?在傅聪 出国前,傅雷是位严父,痛苦的童年使他孤独。孤独是一种力量,用得好,能创造一个世界;用不好,能毁灭一个世界。傅雷的孤独转化成了暴躁,过人的严厉,他让傅聪不停地弹琴,一弹便是十个小时;不听话,就滴蜡在肚脐上。傅雷的眼中,没有家。

直到儿子出了家,他才开始孤独、痛苦,才开始觉醒。什么艺术,家不完整了,都是白搭!孤独又一次改变了他。傅雷决定书信,不停地书信,就像他当年不停地鞭策傅聪一样,希望重构一个家,信中的主角是“你”、“我”、“亲爱的孩子”;语气一改严厉,变得亲切;话题包囊一切。艺术、修养是家数,真理是家训,闲谈琐事是家情。有了这样的情,家书才叫家书;有了这样的家,傅雷才成为傅雷。

家书,是心灵的沟通。

纵使相隔了一整块大陆,家也有一整个大陆那么大。

曾国  也写家书,信中蕴含一生修身、齐家、治国的智慧,可主角是“儿子”,不是“我”,读来少了些“家”味。

读过《洛克菲留给儿子的38封信》,其中的理财秘笈令人叹为观止,却只有事业,没有“家”,没有情。

再看《傅雷家书》这十二年间,那一封不是孤独的父母彻夜难眠起身写下的长叹?读来就像父亲面对面与儿子促膝长谈,谈着内心深处的孤独。家,情生。

家在书前。有了家,不孤独了,才能写下家书。

别让遗憾成为永恒

——《傅雷家书》读后感

市四中 八(8)班 颜语

时光洗去了诸多的曾经,也终会携来不灭的礼物。

                                      ——题记

在地球这么大的一个星球中,每一个人都是如此渺小。我们始终无法预料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前不久,东航MU5735客机坠毁的事故传遍全中国。登机前,来自各地的乘客在与亲人告别时可知那将会是最后一次见面?新闻播出后,亲人们的眼眶里只剩下遗憾与迷离。

《傅雷家书》中的父子俩何曾不是如此?幼年的傅聪受到家暴,父母的严厉是他童年里飘不去的阴云。长大后,傅聪出国培养,儿子的离开给傅雷夫妇一个沉重的打击,他们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过错,只好以书信的方式问候远在他国的儿子,但最终还是留下了遗憾。傅雷夫妇在文革初期双双自缢,在人生的最后一刻也没能见到儿子。

花和人都会经历生命的轮回,但是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永不干涸。爱,尽在不言之中……

我很赞同外国人的做法。家人每天在出门前都会亲吻所爱之人的脸颊。这是一种习惯,也更是一种保障。他们在表达彼此的关怀,每时每刻家人都惦记着你,爱着你,确保人生的每一天都不留遗憾。

时间的手越发的苍白,显然我们都改变了最初的模样。但是,不要忘记,不论你身处何地,总有人一直深爱着你,别让遗憾变成永恒!

我想,这不是无聊的必要。

哪怕是上学出门前的那一刻,说一句:“爸爸妈妈,我爱你!”

礼者,敬人也

——读《傅雷家书》有感

市四中 八(7)班 赵允壹

《春秋》有云:“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礼仪对于中华民族是十分重要的。

傅雷对傅聪的教育是十分注重礼仪的。在家书中,他告诉傅聪,做客时要将大衣与围巾一同脱去,吃饭时刀叉不可发出响声,演奏完毕要面带微笑向观众鞠躬。这些礼仪的小细节,有时藏在一封信末尾,有时也独立成段,甚至独立为一封信。即使有些读者认为傅雷管的实在太多了,方方面面都在限制傅聪,但我认为,傅雷作为一名翻译家,知道了许多有关中西方的礼仪文化,自然也看重孩子们的教养。

《红楼梦》第54回描写了除夕贾府众人聚餐的场景,贾珍与贾连为众人斟酒时,先给客人,再给贾母等长辈,最后才是姐姐、妹妹们。贾珍捧杯,贾连捧壶,由尊往卑,次序丝毫不乱。贾府是大家,人丁兴旺,佣仆众多,自然也十分在意礼节。其实中华文化自古便如此。《论语》中有许多关于礼的篇章。从今天往古代回望,总觉得以前的人们都是举止得体,有礼有节,中国也当然担得起“礼仪之邦”的称号。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人们守礼节就是为了让别人感到十分舒适、和谐亲近但又有距离。形成自己特有的语言文字,代表了一个文明的诞生。在那之前,是经过礼仪的洗礼,人们才从猿人走向人类。一个民族有了礼,这就是一个文明诞生的起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向往并学习西方礼仪。《傅雷家书》中,傅雷专门写一了封信,里面强调的方面,就是基本的用餐礼仪等等。他说“一切都是要使你更完美,更受人欢喜”。西方礼仪追根究底,就是让你与你相处时能愉悦舒适。由此看来,中西方礼仪文化其实大同小异,谁不喜欢同一个彬彬有礼的人交往呢?

生在礼仪之邦,恪守祖先训诫,有礼有节,傅雷是做到了。小者,他是为培养出一个有教养的艺术家;大者,却是在为礼仪的弘扬、文明的延续,做出了一份贡献。

家是永远的牵挂

——读《傅雷家书》有感

市四中 八(8)班 王俊凯

在《傅雷家书》中,我不仅看见属于一个父亲对孩的严厉的教导,还看到游离于信纸中的丝丝铁汉柔情。游子离家远了,父母不想让他忘记他还有个家,在遥远世界的另一头,在他的祖国——中国之中。

傅雷夫妇在书信中都有提到让傅聪多练中文,多看古书,多写文章,多悟诗词,这是希望他勿忘深邃优美的中华传统,谓之:心有“国家”。信中还多次提出两人对傅聪的思念和关怀,让离开太久的孩子不和家人产生隔膜,不忘亲朋好友。谓之:心存“小家”。

无疑傅雷夫妇都很在意“游子之家”,的确游子游于四海,但心中必须有家。李白浪子,无羁无绊,但总有“低头思故乡”的情愁,因为家毕竟是他心中的一种寄托,一份依靠。在外总会有风雨交夹,也有不少的阳光明媚,只有心中有家,才有了力量,才能会遇见最初的样子,遇见最初的美好。

生活中就是如此,当少年从小学到中学,最后离开家乡在外求学,很多的东西都会改变,唯有不变的是他离开是身后的家、是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房间,而这些也正那游子在外一人逆风而行,在社会或是学校中不被打败的力量,他们知道在那个地方一一家中还有人在望着他、盼着他、鼓励着他、支持着他。

书中亦有此情,余秋雨《乡吴何处》一文之中画了他归家后发现他原先记忆中心中的家已经物是人非,在世间消散了,但是他依然将那沉重的心收好,在火车中重返都市,开始了他新的“行者无疆”。此文体现了游子心中有家而且精神上的家并不会随着真实的沧海桑田的变幻而破碎,它一在在那,等待着你的回忆。

也许人是生来却此罢了,在离开或放下,放不下或离不开东西时,就会狠狠的将东西印在心上,就算没印好,也会有人时常勾起你对它的回忆,提醒你完善对它的印迹,有些人的印上了一生都会珍惜,有些人印上了一生都因此而遗感痛苦甚于故意将它忘记。但无疑,每个人的心中都曾有过一个难以忘怀的家。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 上一篇:《祥林嫂》读后感范文精选
  • 下一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范文精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