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范文

读《辨奸论》有感范文3篇

2022-03-29 07:47:49  本文已影响人 

读《辨奸论》有感范文3篇

读《辨奸论》有感

B1班  马婉怡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事情有它必定要达到的地步,情理有它本该如此的确定性。事物之间充满联系,可是有些贤者却看不到其中的联系,情感上的好恶扰乱了正常的思考,实际上的利害关系牵制影响了他们的行动。

自古以来的贤者都会明是非,懂道理。如果只是一味地想出名并得到重要,那么恐怕他们并不贤能。竖刁自阉入宫,易牙杀子为羹,开方母死不归,这些都是爱慕虚名、不合常理的人,让这种人做官,恐怕天下人都会招致不必要的灾祸。

孙子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真正有能力的人才不会为了外界而努力伪装、夸耀自己,他们只会默默地治理国家,他们不慕功名、淡泊名利,所以中国得以呈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蓬勃局面,若靠“有功”而遴选评价贤相名臣,那就是统治者的失职了。

学生也一样,不靠小把戏哗众取宠,要踏踏实实地迎接未来。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B1班  寇瑞章

苏洵在《辨奸论》里,首先提出“惟天下之静者,乃能见微而知著”,然后得出“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的结论。他判断奸佞的方法,其实是与他立论的前提相矛盾。

他主张“见微”,而后再能“知著”,但仅仅是看一个人的外貌、举止异常,做事不与世俗相同,就断定他是奸邪,这样的判断方法不属于“见微”范畴。

“见微知著”是要观察到一个微小的动作甚至表情后,进行有理有据、严谨缜密的判断和分析,得出的理性结论。苏洵“不近人情”的判断方式,显然是与他的判断前提背道而驰。

北宋大奸臣秦桧,身居宰相高位,穿戴规矩,举止得体,主张的求和苟安,也与大多数人甚至皇帝的想法相同。以苏洵的评判标准来看,那秦桧也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了,而事实上呢?秦桧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遭后人诟骂。再看我们的缉毒警察,为了深入毒贩内部而伪装自己,烫发、纹身、学赌博,以苏洵的标准看,人民警察肯定就是坏人一个,这不是黑白颠倒、本末倒置了吗?

我们不要只是看一个人做了什么,更要关注其行为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否则,就犯了一叶障目、管中窥豹的错误。

谁说污泥满身的不算英雄?谁说站在光里的才叫英雄?用理智的慧眼,体察万事万物,方能把这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

——读《辨奸论》

B2班  司想

在《辩奸论》中有这样一个观点:凡事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作者列举了一些事例证明这一观点,但我却并不认同。

作者看来,穿破衣服、吃粗劣食物、不修边幅的人,是不配高谈圣贤之道的。其想法的恶劣程度不亚于以貌取人。

俗话说“人各有志”,既然志向不在于吃穿等俗,那吃穿上差一点又有何妨呢?诸葛亮在遇到刘皇叔前以种地为生,却自比管仲、子房,刘备却仍愿三顾茅庐。一般人被刘备这种地位的人看重,早就诚惶诚恐等待了,诸葛亮却三次都“消遣”刘皇族,可以说其不近人情吧?但刘备不认为他是大奸慝,反而拜其为军师,使得蜀国有了三分天下的资格。谁敢说孔明不配谈圣贤之道?

张良,是罪臣家的公子;韩信,曾受“胯下之辱”。但张良没有像一般逃犯一样隐姓埋名,韩信也没有像一般武人那样杀掉挑衅自己的地痞流氓,所以他们才最终跻身“汉初三杰”。

所谓“近人情”,即为像正常人一样。正常人应该怎样?应该遵规守纪,应该按前人的经验办事。那按这个逻辑讲,一切反抗的人,有创新精神的人都是是不近人情者,那就都是大奸大恶之辈吗?当然不可能,恰恰相反,所有的大善人、革命者等,几乎都是是不近人情者,包括物种的进化,都是基因等“不近人情”才发生的,否则现在地球还应都是单细胞、小分子物质的天下,连猴子都不会有,更不要说人类了,所以持此观点的“遗老们”愿意承认自己是猴子或别的什么生物吗?

我们看看那些能看风使舵、投机取巧的“近人情者”,上能观颜察色,揣摩实权人物的心理,把准火候,投其所好;下能权衡拥护者反对者之众寡,媚俗悦众;旁能摸清谁喜谁怒,谁喜硬顶谁会敷衍,曲曲折折,终达目标。他们中“人才辈出”,唐有李林甫,厚结宦官、妃嫔,迎合玄宗,排除异己,表面上示人以友好,而暗中陷害,世称“口有蜜,腹有剑”;明有魏忠贤,善导帝倡优伎乐及狗马射猎;清有和坤和大人,因逢迎献媚,为乾隆所宠,还有赵高、秦桧、李莲英,哪一个不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谓很“近人情”吧?可也只落得千古骂名,子孙后代都没脸见人。

就连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靠“陈桥兵变”登上帝位,这种造反篡位的乱臣贼子,可谓“不近人情者”吧?我可不觉得苏洵有辱骂先皇的胆识。

总而言之,能说出这句“凡事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慝”的话的人,一定是一位“遗老遗少”,早该被一次又一次的历史潮流沖进下水道里。

《辨奸论》的确脉络清晰,逻辑缜密,但其中的腐臭味儿属实“下头”。

返回读后感范文列表
  • 上一篇:《曾国藩家书》读后感合辑9篇
  • 下一篇:读《秋声赋》有感范文3篇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