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读后感
第一部到此看完了。
一个高中讨厌历史的人,居然看完了一部历史书。说是 “看”,其实主要是听。
其实我不大喜欢听书,因为听书的时候,我一般会做一些别的事情,不够全神投入。这就意味着我几乎无法深入思考,而且听的时候也看不到其他书友的想法,让我感觉少了很多趣味。
但是我想,我的目标是 “读完” 这本书,不管用什么方式,先完成再完美吧。有机会,我自己再看一遍。
第一部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有这么几点:
1.铁铉
铁铉是一个管粮饷的官儿。在战争江河日下、全军溃败之际,他没有选择明哲保身、慌忙逃跑,而是在沿途号召士兵守卫自己的国家。危难之时,这么一个不懂军事的知识分子,挑起了那副谁也不愿承担的重担 —— 挽救国家危亡。他的敌人,是从小精通军事的军事天才,但是他没有胆怯,而是用自己的勇敢、智慧和大义,顽强地与朱棣斗争。最后朱棣上位,铁铉被施以酷刑:把他的耳鼻煮熟,塞入其本人口中。然而,铁铉依旧铮铮铁骨,一句 “忠臣孝子之肉,有何不甘!” 字字箴言,落地有声,振聋发聩。
2.朱元璋
其实朱元璋是开篇讲的,读到现在我已经有些淡忘了。只记得,他造反之前的前半生,都在放羊、当和尚吧。谁成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居然后来做了皇帝呢?造化弄人啊。也可见,所有的伟大都是始于平凡。虽然我的现在也很平凡,但是我可以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挑战自己、突破自己,这也算一种成功。
还有,我发现,大多造反之人都是被逼无奈:眼前只有死路一条,只有造反还有一线生机。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一句话 ——“反者道之动”。有些时候,看似幸福,实则是坎坷;看似是死路,其实是生机……
3.运气与坚持
成大事者,非大智、大勇、大吉大利者不能成也。
就说朱棣,在他造反的路上,有多少次山穷水尽之时?但上苍垂怜,他都得以顺利度过。这小子,简直就是运气爆棚啊!每次都是 “柳暗花明又一村”,我觉得,可以说时运成就了朱棣。再说坚持,一路走来,朱棣并不容易。还记得他带领军队在睢水附近小河的那场败仗:大家都想要放弃了,一路的颠沛流离、精神压力,看不到希望。我觉得,就像备考时的我们一样,付出了很多却仍然有时怀疑自己是否能到达那理想的彼岸。可是朱棣没有放弃,虽然此时没有看到希望,但是他选择了坚持 —— 因为不是看到了希望才坚持,而是坚持了才有希望。恰恰在这一次大家都想撤退的时候,我看到了朱棣的坚持,他打动了我。
4.与历史人物的共鸣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听历史故事,品百味人生,知史可以明智。当年明月说:“我们在看历史的时候,以为看的是一个个故事,其实不然,那是真实发生过的、活生生的人和事。” 正是因为他的这句话,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心里多出来几分敬畏—— 不再是看遥远的 “戏说”,而是触摸真实的过往。
看完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我既感受到人性的幽微复杂,也真切领会了 “忠义” 二字的重量,更看到那些历史人物在时代洪流里的痛苦、挣扎与抉择。不知为何,我竟与朱棣生出几分共鸣。他身上那种 “dark force” 格外吸引我:是在黑暗中既憎恨现状,又盼着黎明快点到来的矛盾;是痛恨自己软弱、迫切想变强的执念。原来即便是青史留名的伟人,也会有和我们一样的迷茫与挣扎,却仍能在比我们更难的困境里咬牙向前。或许这就是读历史的意义 —— 从古人的故事里,为当下的自己汲取一份智慧与力量。
第一部很精彩,第二部我会继续用心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