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读后感
引言
最近读了韩炳哲的《倦怠社会》,感受颇深。这本书深刻地剖析了当代社会弥漫的“过度积极”和“自我剥削”现象,它不仅仅解释了我们为什么会疲惫,更直指我们身处的这个“功绩社会”的本质。我想结合我个人的理解和当下的社会现实,与大家分享我的读后感和一些感悟。
一、从“规训社会”到“功绩社会”:新的暴政
韩炳哲认为,我们已经从福柯所说的“规训社会”(Disciplinary Society)过渡到了一个“功绩社会”(Achievement Society)。
在规训社会,社会通过否定性(如“禁止”、“不许”)来控制个体。但在功绩社会,控制机制变成了肯定性(如“你可以”、“你必须做”),口号是“是的,我能!”(Yes, we can!)。
社会现状与感悟: 如今,我们不再被外在的“老板”强迫,而是被内在的“理想自我”强迫。我们成了自己的奴隶主,在一种“自由的强制”下,不断推动自己去“超前自己的影子”。这比外在剥削更高效,因为它伴随着一种“自由”的错觉。
二、被“过度积极”掏空的灵魂
功绩社会是一种“过度积极的社会”(Positive Society)。这种过度的积极性体现在:
* 效能的无限追求: 毫无节制地致力于效率提升,导致心灵的“坏死梗塞”。
* 多线程工作的陷阱: 碎片化、超注意力、多任务并行,看似高效,实则是一种注意力的涣散和倒退,让我们失去了“深度沉思(Contemplative Life)”的能力。
* 失去“否定性”: 我们丧失了说“不”的能力、对无聊的忍受力,以及对“他者”和“陌生感”的体验。一切都变得“透明”、过度舒适,最终走向平庸。
三、倦怠与抑郁:自我剥削的终极后果
在功绩社会,主流的精神疾病不再是癔症,而是抑郁症和倦怠综合征。
* 抑郁症: 韩炳哲称抑郁症是“人们深受过度积极正面之苦所引发的社会疾病”。抑郁的人在疯狂地与自我竞争,他们既是施虐者也是受害者,自我剥削到无法工作时,抑郁症便爆发。
四、如何走出“倦怠的普罗米修斯”
走出倦怠,需要的不是更多的活动,而是找回“无为”的力量。
找回“不作为”的力量: 如果只拥有做事情的力量,而没有不做事情的力量,人就会陷入无止境的过动和精疲力竭。我们需要重新学会“说不”,学会“犹豫持疑”。
重拾“深度无聊”与“沉思”: 深度无聊并非空虚,而是创造性地停顿,是沉思的前提。只有在无所事事中,我们才能松开身份认同的箝制,进行真正的反省和沉思。
结语
《倦怠社会》是一剂强效的清醒剂,它让我们意识到,现代人的疲惫并非来自工作太多,而是来自内在“你本可以做得更多”的强制和自我剥削。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们认真聆听内心声音的开始,在“是的,我能!”的狂热中,为自己留出“不”和“停下来”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