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读后感
今日有幸拜读了于少晶老师的作品《双城记》,掩卷沉思,既感动又感慨,于老师以其严谨的考据和深沉的情感,将抗战烽火中王献唐、屈万里与李义贵三人护送齐鲁瑰宝南迁的壮举,连同三代守护者的命运,用文字织就成一幅惊心动魄又温情隽永的长卷。
2013年到2015年,我曾经在位于大明湖遐园内的山东省图书馆分馆做过两年的志愿者,每次进出奎虚书藏,都会被那里沉淀的历史气息所吸引,对于当年王馆长携文物南迁保护的那段经历也有所耳闻,但从未想到脚下这片静谧的阅读空间,竟曾是日寇投降签字的见证之地,当我在大明湖畔远眺“遐园”二字,亦不知它背后牵连着一段跨越七千里山河、辗转十三载春秋的国宝守护传奇。
于老师的这篇文章,最令人心灵震颤的,是文字背后那血肉铸成“信”字。这绝非一个简单的承诺,而是以生命为抵押的担当。当济南沦陷在即,王献唐先生面对省府拒拨经费的冰冷现实,毅然以个人之力担起千钧重担。那句“脱有不测,吾辈将何以对齐鲁父老?”的锥心之问,是对文化血脉近乎悲壮的忠诚。而屈万里与李义贵——一位是前途光明的学者,一位是家中尚有半岁幼子的普通工友——他们的“奔赴”更显人性光辉。
文章中虽然没有图片,但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眼前不断浮现出文物守护者们高大的身影,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和南迁之路上,成为最动人的一抹亮色,正是因为他们的执着信念与孤独守护,才使得中华历史最珍贵的器物载体能够得以赓续传承。
文物无言,守护的血脉却代代相承。在山东博物馆做志愿者的十年间,我也曾经在展厅给观众讲解文物的时候无数次提起王献唐先生当年的这一壮举,以及后来当我了解了讲解员刘蕾一家三代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与文物的不解之缘时,突然理解了刘蕾那饱含深情的讲述不仅仅是对文物,而是其整个家族超越职责的忠诚与情感在此时此刻形成了完美的融合。
刘蕾的姥爷李义贵先生在乐山独守文物十三年,“君子义以为贵”的名字,在他身上获得了最庄严的诠释。其母亲作为一名文博工作者亦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文博事业,这何尝不是一个家族的基因延续,当刘蕾轻抚那些可能留有姥爷指纹的书页时,历史在此刻完成了最动人的闭环。
展柜中的铜诏版、熹平石经、亚醜锛,因为有了保护它们的先辈身上的温度,早已不仅仅是冰冷的器物,而山东博物馆里那组三人护宝南下的青铜塑像,凝固的岂止是七千里路的风尘,更是中华文明在危难中赖以存续的脊梁——那份“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士人风骨与匹夫之责。
如今王献唐先生亲手设计的奎虚书藏依旧静立湖畔,盛世中的博物馆温柔灯光下,在欣赏那些与我们隔着千百年时光距离的文物时,依旧不要忘记正是无数个王献唐、屈万里、李义贵在文明危崖边的舍身守护,才能让我们能够触摸到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古老根脉,这份沉甸甸的“信义”,是齐鲁大地的精魂,更是中华文明历经劫波而能薪火相传的永恒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