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900字

2025-07-10 08:30:55  本文已影响人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感觉像是触碰到了一个名叫孙光林的少年冰冷而潮湿的记忆。这本书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是用零散的碎片,拼凑出一个孩子如何在冷漠与抛弃的夹缝中,艰难地呼吸和成长。

孙光林的孤独是贯穿始终的基调。六岁被亲生父母送给别人抚养,十二岁因养父母家变故(养父自杀、养母弃他而去)再次成为“没人要的孩子”,回到南门的家,迎接他的是亲生父亲孙广才的厌恶、兄弟的排斥和整个家庭的漠视。这种反复被抛弃的经历,让他像家里的一个幽灵,存在却无人真正看见。他的呼喊,不是暴雨中的宣泄,而是细雨中压抑的、几乎被雨声吞没的低泣,充满了无力感。

书中描绘的家庭图景令人窒息。父亲孙广才几乎是人性丑恶的集合体:吝啬、好色、不孝(虐待年老的父亲),甚至猥亵儿子的未婚妻,最终被忍无可忍的长子割下耳朵,肮脏地死在粪坑里。祖父孙有元年轻时风光,晚年却沦为儿子眼中的累赘,在屈辱中苟延残喘,对死亡既恐惧又期待。母亲隐忍一生,只在临终前爆发出“不要卖床”的微弱呼喊,守护着可能是她人生中唯一一点属于自己的尊严。这个家,不是避风港,而是孙光林痛苦的根源。

正是在这片冰冷的土壤上,书中那些零星闪现的温情才显得格外珍贵,像穿透厚厚云层的几缕微光。养父王立强短暂的关怀(叮嘱他提不动热水就扔掉,别烫到自己),朋友苏宇在他青春期困惑时一句平静的“这是正常的”,还有那个倔强的小男孩鲁鲁,即使被世界抛弃,也要徒步去守望劳教农场里的母亲——这些瞬间的暖意,虽然微弱,无法驱散笼罩他人生的“细雨”,却成了他活下去、不至于彻底沉沦的重要支撑。余华没有刻意煽情,只是平静地呈现这些微光,反而更让人体会到它们在绝望环境中的分量。

这本书也让我思考时间与记忆的力量。孙光林的回忆是跳跃的、非线性的,并非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这恰恰像极了真实的记忆——我们记住的,往往是那些烙印着强烈情感(痛苦或温暖)的片段。余华借孙光林之口道出:“当人们无法选择自己的未来时,就会珍惜自己选择过去的权利”。在无法改变的冰冷现实中,孙光林通过重组记忆,在精神上为自己保留了一些温暖的火种,也获得了一种对自身经历的解释权。书中关于时间的另一段话也发人深省:“我们并不是生活在土地上,事实上我们生活在时间里”。生者前行,死者则永远停留在某个时间点上。孙光林最终考上大学,离开了南门,某种意义上,也是走出了那段凝固的、充满伤痛的时间。

印象最深的不是华丽的词藻或离奇的情节,而是那份沉重却真实的孤独感,以及人在绝境中抓住任何一点微光求生的本能。孙光林的“细雨”是那个特定年代的产物,但其中关于被忽视、被抛弃的恐惧,关于在冷漠中寻找一丝温暖的渴望,却是跨越时代的。它提醒我们,即使在最阴冷的境遇里,人性中那点微弱的善意,也可能成为另一个灵魂活下去的理由。他的故事不是胜利的凯歌,而是一个伤痕累累的生命,最终在细雨的缝隙里,为自己挣得了一条生路。这份沉默的坚韧,比任何呼喊都更有力量。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望江南读后感800字(精选5篇满分)
  • 下一篇:读《菜根谭》有感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