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自己第一次读游记类的书,自己之前在Steam玩过一款游戏叫《这是我的战争》,游戏的内容大概就是在战乱的背景下人们流离失所,物资短缺,所居住的楼房也是千疮百孔,自己操纵的主人公需要克服战乱与物资问题,在这种环境里生活下去。而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尤其是在读到一个词叫“狙击手大楼”(一栋建筑物因为破败不堪无人修缮,却成了狙击手埋伏的最好藏身处),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就是这个游戏内容的具象化。
这本书贯穿始终的便是“民族主义”,我们每每提到民族主义可以联想到的就是民族自豪感,可是在巴尔干地区的各个国家,民族主义在自豪感的背后往往也是更大的民族伤痛:战乱,伤痛,饥饿,离别,以及被强权统治的无力感,都在深深影响着这个半岛上的大部分人。这本书涉及的巴尔干半岛的历史悠久,自己读完这本书也并没有完全理清有关这本书历史时间线的全部脉络,时间线最早涉及在历史课本所学到的拜占庭帝国以及奥斯曼土耳其帝国,从那时候起便因为种族以及信仰问题战乱不断,墓碑是在巴尔干半岛很常见的,但是漫山遍野的墓碑并不能完全呈现个体经历的苦难,也表达不了每一个家庭丧失亲人后所遭受的创伤。民族,是一种看待世界的视角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人们对于拥有血缘关系的小社群往往会拥有归属感,但要人类对数以千万计的陌生人产生同胞之情,则需要社会建设的巨大努力。
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人去逃亡,去移民,很多人在夹缝中生存,可是作者还是遇到了很多乐观的人,比如有人会觉得:处境越艰难,你越会坚持做自己; 也有人会认为自己这一代人承接的伤痛就停留在这一代人就好,他们会好好的保护好自己的下一代。读到最让自己感触的一段是作者遇到的一位叫叶莲娜的女性,作者问她:你对生活持悲观态度还是乐观态度,叶莲娜沉思片刻说:我了解生活的残酷与不公,也深知战争与灾难可能随时来临---对这些我从未抱有幻想,因为我自己就亲历过这一切。然而我想说,在我的人生旅途中,我也遇到了无数慷慨伸出援手的人们,经历这一切之后我依然坚信,生活是充满价值的。我容易被感动,眼中常含泪水,但是泪水并非只代表悲伤。或许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必须多人都要乐观。
家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而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有的时候持有什么样的护照并不能真正定义一个人,真正定义一个人的是他们的内心世界。
历史,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二元对立的,它是由不同甚至经常相互冲突的叙事构成的网络。要真正的理解过去,意味着要审视历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而非仅仅将其看做黑白分明的简单故事。历史如此,我们对待人也是一样,我们真若想去了解一个人,也要去放下自己的偏见,去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的立场去思考问题。让一种理解换回另一种理解,让一本书引出另一本书,让一种经验催生出另一种经验,这正是读历史,以及旅行和阅读最美妙的地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