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者之歌》读后感
德国作家用深沉的文字把悉达多这个印度僧人的爱恨情仇的一生做了表达。
悉达多这样一个僧人,曾经向别人吹嘘自己的三大法宝是断食、等待、思索。很多年后他却被世俗生活吞没。世俗肉体的快乐把他迷惑,世俗社会的高级生活把他迷惑。他体验了世俗世界的吃喝玩乐,他在这样一种生活中过得并不快乐,终于有一天,他抛弃了这种生活。又要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当他离开世俗世界,想再次思索的时候,却觉得自己成了一张白纸。在河边,他思索童年到今天走过的路,终于有了觉悟。
他在河边思考,他注视河流,河流也在在注视他。这条河让他的灵魂升华了。他对河水的思考是它虽然保留着老样子,但它一直在时时更新,没有一刻在停滞。这和我们道德经里提到的“上善若水”哲理是不是很有相似的意味。
他在精神上和佛陀是一致的,但是形式上他们却大相径庭,一位是用世俗生活修炼自己,一位是在深山老林进行修炼。
他在年轻时候认识了渴慕乐这个高级妓女,竟然有了后代,后来妓女金盆洗手。妓女后来想去拜访即将圆寂的佛陀,在河边被毒蛇所咬,被悉达多和船夫救了,但由于毒性太大她还是死了,不过他们最后能相见也是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妓女的死让悉达多有了新的感悟:众生的不灭之性和刹那的永恒之性。我们在生活之中也应该抱有这种认识,也许就不会觉得人生有多苦了。
妓女带来的儿子是娇生惯养的,根本适应不了悉达多单调乏味的生活。悉达多想用爱心和耐心感染他,处处碰壁。悉达多是高空中的一颗明星,他的儿子就是一片坠落的树叶。悉达多开始学习普通人,想让他自己把爱全部投注在儿子身上,为了爱儿子要做出爱的愚行。他觉得这份爱心,是人间的激情和生死的轮转。不过他做的这一切都是徒劳的,儿子仍然离家出走了。
那条河给他传授的人生秘笈是等待、忍耐、谛听。他寻找儿子未果,再一次从这些人生秘笈中得到启发,不去思虑儿子的世界了。其实这就是因果。悉达多年轻时候离开父亲去寻道,他父亲内心是肯定不愿意让他远离自己。这事情又发生在悉达多身上,他终于对父亲的想法有了理解了。
在小说最后一章里,悉达多提到了求道的最高内涵:那只是为了达到某种目标而忽视一切。而得道是自在解脱、无拘无束,随缘赴感而不强立固定目标。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时时抱有得道的思想,虽然要有目标感,但在目标实现过程中,那种体验感也是一种幸福。
人生还是需要体验的,通过体验人生更能让自己的精神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这是本书对我最大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