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次一看是在微读,读了近两年,真正读完之后,让我印象最深的,可能是下面这段了:
“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看到这段话,开始先是一愣,后面仔细想想,方解其中味——我们人生路上不也是这样吗?在熙熙攘攘,利来利往的社会中,我们很多人可能都喜欢跟着别人,“顺着脚印走”,但是如果我们需要走得更远,那可能就需要“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了!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你不就永远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
沿着新路走了一段,再“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想想看:我们很多时候不都这样吗——无论做什么事情,无论这件事一开始如何艰难,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自身的不懈努力,事情总会有一定的进展……过了一段时间,再去回望这来时路,不就会“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吗?
但是这脚印又能保存多久呢?“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时过境迁,当年的人迟早会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雁亦是如此,脚印则更是不例外……
王半山《游褒禅山记》一文中,距华山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这碑文还能存在多久呢?后文中作者感叹道:“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非常之观,当然是在人迹罕至的远方,“无限风光在险峰”嘛;如果没有志向或者功力不够,那肯定无法到达;想要到达远方,光“有志与力”也还是不够的……
又想起一个词,叫“一意孤行”,可能一直以来,它都是一个贬义词,形容一个人很顽固,听不进别人的劝告;但是如果我们拆开看看,貌似还有一种理解:什么是“孤行”?你敢“孤行”吗?更多的人可能是走着走着,看看后面没人了,自己心里都虚虚的,甚至不敢再前行了,不是吗?而只有一小部分人才敢“孤行”;“一意”不就是一心一意吗?不就是抱着一个坚定的目标?如果是向上向善的,这样一直往前走,不是很好吗?
正如我几年前的一条个签所写的那样:“人情世故要看透,赤子心不可丢。如果每人都理解你,你得普通成什么样,想看日出的人,都必须等到拂晓!”你走的路不一样,别人不理解你,这不是很正常吗?如果最后能如愿以偿看到日出,即便是“一意孤行”一回又有什么不可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