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800字

读《小石潭记》有感800字

2022-03-22 09:44:02  本文已影响人 

我想,这就是人生吧?!

          ——我读《小石潭记》有感

柳宗元为何会在被贬期间写下这篇小石潭记呢?我认为作者是想寄情于山水中。

因为唐顺宗永贞元年,即公元805年,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他本人也惨遭杀害,参与革新的青年才俊们纷纷遭到迫害被贬到永州(这句话有问题!)。虽然柳宗元一片忠心,但仍遭到诽谤诬陷,被贬谪到瘴气横行的蛮荒之地;就连柳宗元那风烛残年的老母亲也备受连累,饱经痛苦;来永州不到半年便撒手人寰;他本处于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却“行则膝颤,坐则髀痹”,而在好不容易建立了一个安身之地后,却又遭遇火灾,家无余储……

亲人的离世,莫名的大火,曲折的未来,如同三座巨大的冰山压在柳宗元的心头,抑郁不得志,终究是英年早逝,幸好永州的山水待他不薄,在流亡这段时间给他寄情于山水的机会。

柳宗元探寻小石潭记为的就是消散自己心中那郁郁愁苦,奈何终究情因景生,潭上“四面竹树环合”的幽寂之景触动了其悲苦的神经,忘“乐”而生“悄怆”之愁怀,积郁的凄凉之情如同洪水般美景的瞬间愉悦,“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最终“凄”入骨,深陷于凄寒悲苦之境,全然忘却了“他人”之存在,所以觉“寂寥无人”,此时的“同游者”“隶而从者”虽在柳宗元身边,怎奈此时他已是目中无景更无人也。

其实吧,我认为悲概仕途是游记的动机,孤独的漫游也是生活的记录,酸楚的人生是感情的基调。但是柳宗元没有在灰色的情感色调里沉浸下去,他的行为在文末经由“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得到上扬。前文的点缀,后文的渲染,最终晕染的悲怆之气,跃然纸上。身处荒寒之地,心生荒凉之感,柳宗元没有沉浸在情绪里,而是选择在反抗中找寻理智。其实文章在这里发一句感慨,就可以结束,主旨不变,内容不改,文脉不断。但柳宗元好似突然惊醒一般,前还是迅捷短促的行动,中间变成缓慢静止的“坐”,突然就用三句话来收尾,与前文的整饬相比,这三句是散句,没有前文那种情绪性的突进。漂亮的收尾适合情感的收束,但柳宗元在这是草草的结句,其实是挣脱内心的悲怆之气,反思自己的人生命途,所以,行为的实际意义超越了文章结尾意义!

我想的活人的得失总会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得得失失总会相伴而行,老子曾说过“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人在低谷的时候,总会有一束希望的阳光划破天际,人在丰满时也总会有块岩石绊在你脚下。这世间不存在什么绝对的快乐与悲伤,在绝境中的柳宗元,也许会发现美丽的小石潭;在美丽的小石潭中,也有不可知其源的尽头。柳宗元虽是悲伤的,但他在探寻永州山水之美的那么一刻他是幸运的、快乐的,我想这应该是人生吧。

起起伏伏是每个人常有的,只有在“与游者相乐”时,不忘却自己的初衷,在“寂寥无人”时,相信都会“记之而去”地琢磨自己的下一步,才能拥有更好的美丽的未来啊!这也许是柳宗元寄情于山水的原因之一吧!

返回读后感800字列表
  • 上一篇:《骆驼祥子》读后感900字
  • 下一篇:《狼犬罗依》读后感8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