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跟崔娃生在同一个年代,但我们就像生活在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我的世界安静单纯但是闭塞;崔娃的世界动荡不安,充满风险,随时需要跑路,但是可以遇到来自全世界不同的人;我的世界里只有课本,以及偶尔从邻居家借来的连环画;崔娃已经读了查理的巧克力工厂,纳尼亚传奇;我九岁才第一次坐巴士去小县城,诺亚妈妈已经有了一辆甲壳虫,虽然很破,但是依然可以带他去探索更多的未知世界……
虽然这本书是崔娃的自传,然而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人却是崔娃的妈妈。诺亚对崔娃的教育方式,打开了我对教育更全新的认知,这才是真正的传奇女人与传奇的教育。她并没有看过一本育儿书籍,是对孩子本能的爱驱动她做这一切。她在炮火硝烟中践行着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最原始的棍棒教育。而这两者还让人觉得不矛盾,不违和。
她虽然虔诚的信仰上帝,却不信自己身为黑人的命运早已写好。她拥有奔放自由的灵魂,善于抓取规章制度的漏洞;她天性乐观,即便被子弹打爆了头,还在感谢上帝赐给她可以付账单的儿子。
为了等机会的到来,她可以在机会门口潜伏很久很久。她出生卑微,从小被父母丢弃给自己的小姨,在苦难中长大成人,但在这段噩梦般的岁月中,她紧紧的抓住了教会学校这根稻草,她学会了英文,能读能写,等来了可以去国际公司当秘书的机会,终于可以有能力离开束缚她的家庭,去做其他女人完全不敢想的事。
生下崔娃,只是因为爱。爱是富有创造力的,这是爱与暴力最大的区别。他给崔娃取名特雷弗,这是一个没有任何特别含义的名字,是为了不让名字的魔咒捆绑儿子,让他全力做自己;没有钱,但是他们过得“不穷”,将所有的钱都买了食品和书。"我的任务就是喂饱你的身体,喂饱你的精神,喂饱你的思想。”
黑人可以活动的场所有限,但是她却开着那辆破旧不堪的车去任何她们可以去或者不该去的地方,她们去公园,去郊游,去白人区看高大的房子……她致力于解放儿子的思想,鼓励他突破种族,突破身份,甚至突破年龄,去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人生不要设限,在她自己本人以及对待儿子的态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是幸运的,她超越了自己的黑人身份,在白人的世界里找到了谋生的技能;
她又是不幸的,忍受了一个家暴的丈夫近二十年,虽然她每次都拿起法律的武器试图保护自己,但是警察压根不理她,甚至对她的每一次报警都没有做过记录,最后差点死在这个男人的枪下。全世界家暴的男人都一样,他们只有第一次与无数次。对于家暴的对象,完全无关女人本身,虽然亚伯住她的房子,吃她的饭,喝她的酒,上她的床,但,他还是家暴她。
诺亚是黑人中尤其是女人主动改变命运的一类人,这类人很少,凤毛麟角,南非最让人担心的,仍然是崔娃提到的更广大的黑人青年,他们没有未来。他们没有好的受教育的机会,没有足够的谋生技能,即便有了这些,他们也缺少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人们忘记了在“鱼”与“渔”中间还有钓鱼缸,不给他们钓鱼竿,他们还是什么也干不了。为了生存,他们很多人都会主动或者被动走入犯罪的道路,这一代如此,下一代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