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坐出租车去会议现场,司机跟我攀谈起来,听说我去参加“真理”大会(事实是心理大会),他问我参加的是真理教的哪个分会,我被问得一时不知如何回答是好。我甚至觉得他这是在提醒我们,临床心理师弄不好也会沦为真理教般的存在”
这话太有道理了,难怪我一直觉得,好多搞心理的专家神神叨叨,让人本能地想要保持距离,包括大学时的心理老师和600号里见习时看见的某些医生。河合隼雄作为心理学专家,能有这样的自我警醒,真是太棒了。
书里他讲了一个案例,提到了“不问原因的疗法”。
心理学给人的印象就是找原因,找人的各种外在行为的内在原因,不止要找意识到的原因,还要通过催眠等手段猜测分析冰山下的痕迹。
但是,这个“不问原因的疗法”有种意外的温柔。让人可以忽然放松下来,不必急着去探索交代,不必焦虑严阵以待应付被分析,不必急着知道答案,并对答案有所反应,心里还试图了解:我这样的反应是否正确?
不问原因,如同棒喝。忍不住衍生出心理学领域以外的感怀。读过点书的人,最大的痛苦是不是就在于热衷求索原因,而且想要泾渭分明,条理清晰的原因,一二三,充满逻辑性,无可辩驳。甚至想在某些主观的方面,像侦探办案一样,叠加分析无数细节,试图从中找出那个绝对正确的原因。但因为主观,证据势必模棱两可,于是摇摆不定,生出无穷疑虑困惑来。
恋人分手,一方苦苦追问被分手的原因,只要那个原因还被介意,被分手的一方就放不下过去;重症患者(甚至糖尿病高血压患者也有这样的表现)都有个拒绝接受期,质疑为什么是他,为什么一直好好的,忽然被套上个患者的帽子,不跳过这个未必找得到原因的原因追问期,就不能安安心心地配合治疗,做出新的人生定位及规划;还有突然失业的,突然遇到天灾人祸的……有些有迹可循,有些纯属运气不好,非要在那运气不好里找出原因,可能陷入“我执”,逼出心中恶意,一叶障目,伤己伤人。
有些时候,莫名其妙有莫名其妙的欢喜,不问原因有不问原因的体谅,某时某刻,原因浮现,水到渠成,真是对人的独一无二的体贴。就像奇葩说里刘擎教授的论点:第三人称的理由是大概率的更正确的,但是人之所以成为个体存在,是那个第一人称理由,哪怕是出错的,但只要不违法,他有选择犯错的权利,那是他作为一个人必须被尊重的权利。这第一人称的理由,作为原因来说,在第三人称视角中,是愚蠢的吧,大概率会失败的,行不通的。可是第一人称有独属于自己的倔强,去蠢一下,错一下,不疯魔不成活,不自我,又怎么能说这世界我曾经来过?
无问西东说的是遵从内心的梦想,是向前索寻;不问原因,则是放下我执,轻装上阵,可以败、允许错,放过并疼爱那个一直生活在正当原因中、事事需总结出经验教训并且做得更好的自己吧。
心理学某种意义上是个工具,是人类用来帮助自己的成长,达到“心安愉悦”,不是桎梏。世间所有知识,想来也该如此,是让人更强大看得更远的,不是画地为牢,排除了除这个理论以外的其他所有可能性,从此,面前杯满,再无添茶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