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达林先生和孩子们的激烈冲突,最终导致孩子们的离家出走,源于达林先生哄迈克尔吃药不守信用。
当迈克尔不想吃药时,达林先生责备迈克尔说:“要像个男子汉,迈克尔。”他自以为他一生吃药从来都很勇敢,其实他最怕吃药。达林太太去给迈克尔拿了一块巧克力,达林先生认为,这是不坚定的表现。
“迈克尔,我在你那么大的时候,吃药一声也不哼,我只是说:‘谢谢你们,慈爱的父母亲,谢谢你们给我药吃,让我的病快点好。’……要是我没有把药瓶子弄丢了,迈克尔,我现在就做个样子给你看。”
其实,药瓶子并没有丢,温迪知道药瓶在哪儿,她找出了爸爸的药瓶。可是这位可爱的爸爸又和迈克尔就谁先吃药的问题发生争执。温迪想到一条绝妙的计策:“干吗不两个同时吃呢?”温迪数着,一,二,三,迈克尔吃下了他的药,可是达林先生却把他的药藏到背后了。最后他还捉弄和迁怒狗保姆娜娜。
三个孩子望着达林先生的那种眼神,真是怪可怕的,就像他们不佩服他似的。是的,父亲的高大形象,在这一刻轰然倒塌。
诚信乃立身之本!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诚信教育,从父母对孩子言而有信开始。
想起中国古代最典型的事例——曾子“杀猪立信”的故事。
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着叫着要和母亲一块儿去。于是母亲骗他说:“乖孩子,待在家里等娘,娘赶集回来给你杀猪吃。”傍晚,妈妈回来了,却说自己的承诺是哄孩子玩儿的。曾子知道了,二话没说,他拿着刀径直奔向猪圈。曾子严肃地说:“你答应过孩子要杀猪给他吃的,既然答应了就应该做到。不然,这不是明摆着让孩子学着家长撒谎吗?大人都说话不算话,以后有什么资格教育孩子呢?”夫妻俩真的杀了猪给孩子吃。
曾子杀猪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他的人品一直为后代人所尊敬。
现在有不少同学,不想跑操就捂肚子,想上街就说有病,上课迟到说自行车掉了链子,想上厕所就说闹肚子,上课玩手机说自己上网查资料,考试时用手机作弊传递答案,考分不好时会说答题卡涂错了……
想想有没有家长的责任?家长欺骗孩子的次数有多少?是不是每次都会有理由,有原因,有苦衷?仅仅因为爸爸妈妈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一点来讲,父母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格外重要。父母要坚守诚信,言必信,行必果。
同时,为了做到言而有信,就要注意不要轻易承诺。
《弟子规》中说:“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讲的也是不要轻易承诺这个道理。这里不轻易承诺主要指那些不合适的承诺,如果答应了,做吧,明明是错的;不做吧,又违背了诺言。这很难办!
【第2篇】
总觉得外国的母亲和中国的母亲有不小的区别,但是,外国的母亲到底是什么样子,外国的母亲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却并不清楚,当然也就不清楚中国母亲和外国母亲有何共同之处。近日读了英国作家詹姆斯·巴瑞的童话小说《彼得·潘》,好像外国母亲的优点逐渐清晰,我试着写下来,也许可以作为中国的母亲和准母亲们的借鉴。
好母亲是勤劳的。达林太太每天给孩子们洗完了澡,又给他们唱歌,直到他们溜进了梦乡,“她于是静静地坐在火炉旁,缝起衣裳来”。当然,从这个细节,我们还看出这位好母亲任劳任怨,活泼乐观,心态平和。火爆脾气的母亲,一般来讲,就不太合格了。她的女儿温迪继承了妈妈的优点,温迪也是一个优秀的准母亲。在孩子们睡觉之前,“还来得及讲完灰姑娘的故事”;会在孩子们上床睡觉之后给孩子们补袜子,做衣服,“在膝盖的地方做成双层,那儿磨损得厉害”。
好母亲总会整理孩子们的心思。说白了,就是了解孩子的心思,进而给孩子正确的导引。达林太太每天晚上都会整理孩子们的心思。当孩子们清早起来之后,“临睡时揣着的那些顽皮念头和坏脾气都给叠得小小的,压在你心思的底层。而在上面,平平整整摆着你的那些美好念头,等你去穿戴打扮起来。”中国的那些整天忙着挣钱或者忙着打麻将而没有时间和孩子交流对孩子进行适时地指导的母亲(包括父亲),应该好好反省反省。
好母亲总是会主动维护父亲的尊严。当达林先生觉得狗保姆娜娜不大佩服他时,达林太太急忙说:“我知道,他可佩服你了,乔治。”然后就示意孩子们要特别敬重父亲。好母亲总会提醒孩子们:“孩子们,我听见你们父亲的脚步声了,他喜欢你们到门口去迎接他。”一个有权威的父亲,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同时也更有利于家庭秩序的维护。达林太太有事总会和达林先生商量,不像我们中国的许多母亲,不知道树立父亲的榜样,甚至经常喜欢在孩子面前打击父亲。好像证明父亲是笨蛋和无能是中国母亲的责任似的。(当然,反过来,优秀的父亲也一定会维护母亲的形象。)好母亲遇到问题,不是推脱责任,而是主动承担。当他们得知孩子们离家出走后,达林太太没有埋怨丈夫,而是自我检讨:“要是那天我不去赴二十七号的晚会就好了。……都怪我太爱参加晚会了,乔治。”好母亲同时一定是好妻子,她的丈夫焦躁时,他会像对待孩子一样安抚他。达林先生系不好领带时,“我来试试看,亲爱的。”达林太太用她那双灵巧的手给他系上领结。好母亲甚至还会为父亲弹一曲钢琴曲,让父亲安然入睡。父亲犯错误时,好母亲总是不忘小声提醒。父亲对孩子们粗暴不讲理,“乔治,乔治,”达林太太悄声说,“别忘了我告诉你的那个男孩的事。”
好母亲会对孩子体贴入微,会让孩子知道母亲爱他;好母亲会让孩子按时休息,哪怕他们玩得多么起劲;好母亲与父亲相爱,不离不弃,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好母亲总给犯错的孩子留一扇窗,等着孩子有一天飞回来……
【第3篇】
我们每个人都会长大,这是由于时间法则的强大。但时间能改变的只是我们的身体,我们仍可以保持一颗永未长大的心。《彼得·潘》讲的就是一个永不长大的小孩子——彼得的故事。
彼得生活在永无岛,那是一个你相信它,它就存在的地方,是孩子们梦中的乐园,是童心的象征。小说的一系列故事就在永无岛上发生。它也成了我心中的圣地,与我那正渐渐远去的无邪童年一起深深地埋藏在我的心里。
当我读到永无岛的时候,百感交集,那些童年的记忆碎片慢慢地在我的脑海中汇聚。那是我快乐无忧的童年啊,那是我一去不返的童心啊。我感到深深地悲哀,为现在痛苦多虑的自己悲哀,为自己抛下自由快乐的轻装,背上沉重压抑的现实包袱悲哀,为自己的无知悲哀。
同时,永无岛也引起了我深深的向往,那种自在、快乐、无忧的生活,对我的吸引力是巨大的。在我以为那种生活将永远成为我的过去时的时候;在我以为我就这样一直屈于现实生活下去的时候;在我以为我已甘于成为观众,失去在童真舞台上表演的时候……彼得进入了我的生活,永无岛出现在我的眼前。它们就像甘甜的泉水,为我这个在炽热的沙漠中爬行的旅者带来了生的希望。它们让我那颗因缺乏童真而已近乎麻木的心复活了。我似乎感觉到了它们对我的呼唤。
那个永远长不大,满口乳牙的彼得,用他的行动,向我发出加入他们永无岛的邀请。他是快乐的,因为即使是冒险,在他眼中也是一场场游戏;他是有责任心,有爱心的,当他听完温迪给他讲的故事后就想立刻飞回去讲给孩子们听;他是英勇的,为救印第安公主虎莲,他直面海盗船长胡克;同时他又是无私的,他本有机会杀了胡克,却在关键时刻拉了他一把,他让温迪一人坐风筝逃走,自己独自留在礁湖上……这一切的一切,不正是他在显示着他可以邀请我的资本吗?
彼得最吸引我的就是他认为假装的和真的就是一回事,那是童年的游戏,是展开的想象的翅膀,而不是虚伪。我向来讨厌虚伪,但无奈的现实正让我不断地去接受它,甚至要将我同化。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让我十分反感,相比之下,彼得率直得没心没肺更让我十分喜欢。
温迪逐渐长大后,失去了飞的能力。我们也正不断地在长大,但只要我们仍保持丰富的想象力,保持一颗单纯美好的心,就能摆脱沉重的身躯,避开世俗的纷扰,让小仙子永远伴随着我们。让彼得永在,让永无岛永存。
【第4篇】
所有的孩子都知道,小孩子都是要长大的,除了特殊的那一个。他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是一个径自进入永远可以是一个孩子、永远可以霸道、胡乱作为、肆意冒险的世界的孩子。他就是彼得·潘。
在彼得·潘的世界里,假即是真。即使他假装吃饭,你也能看出他是真的长胖了。所以你永远也不会搞清他们是真的在吃东西还是只做出吃饭的样子。因为这完全取决于彼得·潘那会儿的兴致;即使他是真的把食物吃下去了,你也能看出,这只是他游戏的一部分。而他这么做,仅仅因为他是一个孩子。
孩子的世界并不像大人想像的那样无法无天,他会给你一个公平的待遇。当彼得·潘和残暴凶狠的胡克船长在岩石上战斗时,彼得拿着刀正要插到胡克身上时,他却突然发现这是不公平的争斗,因为他自己站在岩石高处,于是伸手想拉胡克上来。你能说彼得·潘无法无天吗?
在彼得·潘的故事里,还有一个我喜欢的人物,那就是温迪,她在乌有岛的孩子们当中扮演母亲角色,令孩子们喜欢的是她会讲故事,孩子们从来没听过故事!她不像彼得·潘一样拥有孩子王的领袖风范,但她的温柔、智慧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孩子们实在需要一个母亲,有一个会讲故事的母亲是小孩子最幸福的事了,连胡克船长率领的海盗们也来和孩子们争夺这个会讲故事的母亲。彼得·潘也是如此,但当他得知和温迪在一起回家并留下来待在达林家会长成一个大人时,永远不想长不的念头使他离开了。
还记得小丁当吗?就是那个对彼得·潘甘愿付出一切,对温迪却屡下毒手的小仙女。小仙女的身体太小太小,小到不能同时容纳两种感情,所以小丁当才会成为一个拥有两张脸皮的小仙女。这多么像小孩子呀,小孩子不是经常因为不会隐藏感情而惹麻烦吗?但是等到他学会了这些,他就不再是原来那个孩子了,他已经长大了。
“第二个路口向右转,然后一直走,直到天亮。”这是去乌有岛的路。让我们飞出窗户,飞向那个永远也长不大的岛屿吧。或许等我们长大了,回想童年,你就会发现:彼得·潘是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