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600字

2025-10-20 09:25:10  本文已影响人 

《万历十五年》读后感

前几天,表妹问我有没有《万历十五年》,说她懒得买了,想借去看看。我一口答应下来,在记忆里搜寻这本书的踪迹——二十多年来,我至少买了三四次,读了五遍以上。最后终于在床头柜的抽屉里找到一本,准备借给她。

这本黄仁宇的经典之作,我每读一次都有新的感触。封建社会发展到明朝万历年间,真可谓“百足之虫,死而未僵”。那时的经济基本上停滞不前,穷成什么样子——国库空虚,国家穷,底层百姓也穷。

读历史书,我总对里面的经济数据特别敏感。黄仁宇在自述中提到,万历二十年(1592年),北京宛平县需要向27个不同的机构缴纳捐税,总额却不超过白银2000两。

若以2025年10月18日的白银市场价格计算,明代2000两白银相当于今天的600多万元人民币。就是这笔钱,竟要分散给27个机构,可见当时财政的支离破碎。

最令人唏嘘的是,万历皇帝三十多年不上朝,朝廷却仍能勉强运转。但表面的稳定下,是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没有任何提高。历史告诉我们,停滞就是退步。所以大明王朝从万历十五年后,不到百年就灭亡了。当社会停止发展,经济停滞不动,各种坏事、丑事、奇葩事便层出不穷,加速了王朝的凋零与腐朽。

读史可知兴替。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发展才是硬道理”,确实是经过历史检验的真理。

读《万历十五年》还有一点深刻感受:那时的文官制度,简直是要了大明朝的老命。东林学派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座右铭,朝野士大夫纷纷响应。但这些所谓的清流,如后来的顾宪成等人,掌握了朝政后,整天打笔墨官司、口水战,考核对策想的都是团团伙伙的利益,忙着打自己的小算盘。一点小事就争来吵去,最终把整个国家都吵灭亡了。

这段历史给我们的启示是深远的——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要警惕类似东林党那样的文官团体过于得势,陷入无谓的争论而忽视实际发展。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这本薄薄的历史著作,讲述的不仅是明朝的命运,更是所有停滞不前的社会的缩影。当我将书递给表妹时,真心希望她不仅能读懂历史,更能从中汲取现实的智慧。

在本人这篇文章的草稿之中,有大量的篇幅批判不能开历史倒车。可能比较敏感,发不出来。

返回读后感600字列表
  • 上一篇:《许三观卖血记》读后感700字
  • 下一篇:尼罗河上的惨案读后感6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