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读《悲惨世界》有感600字

2025-08-27 10:33:03  本文已影响人 

读《悲惨世界》有感

《悲惨世界》是雨果的代表作,以19世纪初的法国为社会背景,雨果通过对时代命运的深刻思考,反映了法国大革命之后的社会动荡、底层人民的苦难、法律与道德的冲突,它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曲关于人性、苦难与救赎的深沉史诗。

我通过不同年龄时期对作品的阅读,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贯穿始终的一个主题———“救赎”。一次次善与恶的交锋,一场场灵魂的觉醒与超越,让我几尽潸然泪下。尤其是在那个封建残余仍未消散、贫富悬殊、法律严苛而不公的年代,雨果借由冉阿让、沙威、芳汀、珂赛特等角色的命运,“Who am i?”“Who am i?”不断叩问着人性的本质与生命的意义。

透过主人公冉阿让的一生,看到了一场漫长的自我救赎。他因偷窃一片面包而被判重刑,出狱后仍被社会唾弃,直到遇见米里哀主教。主教没有指责他偷盗的行为,反而以宽恕和赠予拯救了他的灵魂。那一对银烛台,不只是实物,更是象征善与信任的圣火,照亮了冉阿让之后所有的选择。他从一个愤怒、绝望的人,逐渐转变为慈悲、智慧的守护者。他拯救芳汀、抚养珂赛特、宽容沙威、救助马吕斯……每一步都是对“我是谁”这一问题的回答:他是一个不断超越苦难、传递希望的人。

我震撼,原来人与人之间的正能量是可以这样碰撞、这样传递的。米里哀主教点燃了冉阿让心中的光,冉阿让又将这束光带给珂赛特、马吕斯,甚至包括那个一直执迷于法律与秩序、最终陷入自我怀疑的沙威。就连德纳第家中的女儿爱潘妮,也在爱的感召下展现出人性中最纯粹的一面,最终为所爱的人牺牲。这些都让我慢慢去理解,人并非生而善恶注定,而善良是可以在环境中被塑造、也能被人用良知来唤醒的。

“世界上没有坏庄稼,也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庄稼人。”我想这不无道理,人的成长,需要善良的空间与光明的引导。救赎从来不是孤独的跋涉,而是生命与生命之间的照见。

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说:“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一个不断超越自身局限的过程。”《悲惨世界》里的每个角色都以各自的方式去打破命运的茧房——或藉他人之手,或靠自我觉悟,完成了对原生迷茫和无知悲喜的超越。

我想,我们每个人,或许都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在某个时刻不经意地成为了照亮他人破茧前行的那盏烛台。而这,大概正是使那些“悲惨世界”不再悲惨的真正力量。

返回读后感600字列表
  • 上一篇:《带刺的朋友》读后感650字
  • 下一篇:《泥潭》读后感700字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