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是什么》读后感——让画表达心声
渡渡鸟妈妈的儿子,15岁,已经非常确定想要选择和绘画相关的专业路线,因为他认为画画是和自己心灵沟通的一种方式。从一岁多开始,他就抓着笔,在纸片上勾几根线条,或随意涂鸦,作为妈妈就像观察莫奈、毕加索的作品一样,尊重孩子的每一幅稚嫩的“作品”,尊重孩子的专注和热情,从不帮忙,从不扰乱。就这样,孩子从简单的线条、圆圈到歪七扭八的翅膀再到金箍棒、机器人、变形金刚直至画出奇形怪状的世界与玩偶,就这样一直画一直画,沉浸于一个人、一支笔、一张纸的对话。直到18岁,已经画了6000多个小时。
我的孩子,从中班开始学画画,妈妈的初衷是想让孩子学会沉下心来。机构里的旺旺老师会引导孩子到台上讲述画中的故事——你画了什么?为何这样表达?最满意哪个笔触?有哪些不足?也会引领孩子通过互相观察,挖掘同伴画中色彩搭配的妙处。因此,孩子学会了用画笔去表达自己的心声,每一笔线条隐含着她小小世界的悲喜。
读到渡渡鸟妈妈说:“画画不是特长,而是表达”的时候,我深受触动。她说:“画画就是孩子不需要学习,而先天具有的能力。”
原来,孩子在生命之初,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她们已经会通过线条或是色彩表达自己了。
感叹自己鲜少过问孩子每一幅画里的故事,即使作出回应,也只会用“太棒了”“太厉害了”“太好了”这些干瘪空洞的语言来赞美孩子。随着孩子长大,她的表达得不到家人真诚有力的回响,分享的热情便自然冷却。
渡渡鸟妈妈截然不同,她的儿子是在妈妈长达十几年从不间断、不偷懒、不转移兴趣的滋润下,真正把幼时涂鸦的一时兴之所至,变成了与自己融为一体的绘画。她怀揣着水一般的柔情去滋养,用真诚的语言,以热切的心灵去解读,去共鸣,去抵达孩子的内心深处。
我真心赞叹渡渡鸟妈妈——愿意等待,愿意忍耐,愿意陪伴,愿意支持和鼓励,守护孩子一直画下去。
表达自我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画画,可以是阅读,可以是摄影,可以是运动……我想如果孩子愿意一直画下去,我也愿意筑起一座宁静的岛屿,在这座岛上,我将用她所热爱的方式,去倾听,去理解,去给予那份迟来的、真诚有力的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