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争与成长
——《草房子》读后感
《草房子》第二章《秃鹤》,描写了少年陆鹤因为自己秃头,在不同年龄段产生的不同心理,以及因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事件,从隐忍到爆发再到和解,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不是改变自己以适应他人,而是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并让它绽放独特的光彩。
在读三年级之前,陆鹤一直不在意自己的秃头。即便同学们摸他的秃头,他也没有过多的反感。因为此时陆鹤年龄尚小,对自我形象的认知尚未完全形成。他并没有将“秃头”视为一种特殊或缺陷,而是自然地接受了自己原本的样子。此时同学们的社交意识较为单纯,尚未形成强烈的审美标准或排异倾向。陆鹤的秃头被同学们视为一种“有趣的特征”,而非缺陷。这种相对友善的环境让他感受不到压力,因此不在意自己的秃头。
读三年级时,陆鹤的敏感性急剧升高,对外界的目光、评论、窃笑、排斥或特殊对待变得异常敏感。他对自己的秃头在意起来,谁碰他的头,他就跟谁急,就跟谁玩命。父亲用生姜给他擦头皮,希望能长出头发来。但49天过去了,头发仍然没有长出来。父亲给他买了一顶白帽子。但同学们却戏弄他,摘下他的白帽子,挂到旗杆上,这深深伤害了他的自尊心。从此以后,他再也没有戴帽子。在会操比赛中,蒋一轮老师因为陆鹤秃头,怕影响比赛成绩,不想让他参加比赛,这种歧视更深深伤害了陆鹤的自尊心。陆鹤不依不挠地要求参加比赛,蒋一轮老师被逼无奈,只好让他参加比赛。为了报复老师、同学对他的侮辱、歧视,陆鹤在比赛时故意摘下蒋一轮老师给他准备的帽子,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扰乱比赛秩序,致使油麻地小学在比赛中惨败。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陆鹤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了老师、同学的反抗。但这种反抗换来的是老师、同学对他的冷淡。同学们不愿意再搭理他,不愿意跟他同桌,老师不再关心他。
事情的转机出现在全乡文艺汇演时。油麻地小学准备的节目是《屠桥》,其中的角色伪军连长是个秃子,由柳三下扮演。柳三下有一头浓密的头发,将猪尿泡套在他头上,但彩排时猪尿泡爆了,演出效果大打折扣。大家担心正式演出时猪尿泡再爆,但又想不出好的办法,准备放弃演出时,陆鹤主动请缨要求扮演伪军连长,并用一上午时间背熟所有台词,揣摩人物,反复练习。陆鹤的表演惟妙惟肖,出神入化,非常成功。
演出结束后,陆鹤却不见了。大家纷纷去找陆鹤,最后校长和同学们在水镇码头上找到了他。陆鹤抑制不住地号啕大哭,这哭声是压抑已久的委屈和屈辱的彻底释放,是被认可、被需要、价值实现的感动,是对自身“缺陷”复杂情感的宣泄,是集体归属感失而复得的巨大情感冲击。这哭声,是抗争与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