旌旗读后感 读后感600字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600字

2025-05-16 09:01:24  本文已影响人 

《明朝那些事儿》读后感——皇权与相权
皇权与相权矛盾的根源
自秦始皇公元前 221 年一统天下,设置丞相分管行政、处理政务以来,丞相制度存在了长达 1500 多年。相权虽来源于皇权,但独立性较大,分割、制约了皇权。随着封建王朝的发展,宰相分得的皇权越来越多,甚至对皇位构成威胁,这导致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深。
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变化
丞相制度的废除
在 1380 年的明朝,统治者废除了丞相制度。这一举措是皇权集中的重要体现,意味着皇帝直接掌控了行政大权,相权被彻底打破。明朝统治者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主要是为了加强皇权,消除相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
内阁制度的形成
宰相制度废除之后,明朝经过长期摸索和尝试形成了内阁制度。内阁制度是皇权与相权矛盾斗争下,皇权胜利并巩固的结果。不过,庞大的帝国事务繁多,并非皇帝一人可以承担,因此设内阁议政以分担事务。但内阁本质上与传统的相权不同,阁臣们虽能参与政务商议,但并没有真正的决策权,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的信任和授权,这进一步强化了皇权。
“大礼仪之争”的影响
“大礼仪之争”是明朝皇权与相权的一次激烈较量。少年天子朱厚熜为了独揽大权,与以杨廷和为首的群臣展开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斗争。这场斗争背后是皇权与相权的激烈冲突,最终朱厚熜以血腥的方式取得胜利,得以独揽大权。这一事件反映出明朝时期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落的历史趋势。
明朝皇权与相权关系的特点
皇权高度集中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立内阁等举措,使得皇权高度集中。皇帝直接统领六部,能够更加直接地掌控国家政务,减少了相权对皇权的制约。
相权依附于皇权
明朝的内阁制度下,阁臣们行使权力必须依赖皇帝的支持。他们虽能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决策,但最终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相权成为皇权的附属品。
总体而言,明朝时期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呈现出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衰落的趋势,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一个缩影。

返回读后感600字列表
  • 上一篇:《青铜葵花》读后感700字
  • 下一篇:非洲三万里读后感700字
  • 相关推荐